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凉州,位于祁连山东麓,地势坦荡,一望无垠,是河西走廊最东边的一个重镇。约在五千年前,凉州地区即有人类活动,夏、商、周、秦时期,凉州为戎、翟、月氏、乌孙等民族所居。公元前176年前后,河西走廊被匈奴占领,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春,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祁连山,打败匈奴浑邪王部,河西地区归入西汉版图,元封五年(前106),汉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故名。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使河西走廊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路线。汉于河西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武威郡领姑臧等十县。河西四郡的开辟,保证了河西走廊这段中西交通要道的畅通无阻,敞开了中原与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 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诸少数民族与汉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先后建立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十六国中的“五凉”,其地盘主要在今河西走廊以及青海、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前凉、后凉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南凉、北凉一度也建都姑臧。前凉从公元301年由张轨任凉州刺史起,到公元376年被前秦消灭,统治凉州达七十六年。后凉由氐人吕光建于公元386年,至公元401年被后秦所灭,统治凉州十六年。南凉由鲜卑人秃发乌孤建于公  相似文献   

2.
高人雄 《档案》2014,(8):36-41
凉州在西晋太康已有佛经流布,经前凉、后秦佛教不断发展,至沮渠蒙逊统治的北凉迎来了佛教的鼎盛时期。凉州发达的佛教,造就了一批凉州高僧,也造就了沮渠蒙逊这样崇佛弘法的一代帝王。在沮渠蒙逊统治时期,凉州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大量史实资料的研究,对凉州在有唐一代的经济文化地位以及凉州胡人乐伎的相关资料分析,全面地得出在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熏陶下,胡人乐伎通过多样的方式,对唐代胡乐不断丰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凉州遗存藏文古籍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实地参与初步整理凉州遗存藏文古籍所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这批藏文古籍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发现与初步整理过程、主要内容、若干特征稽考、价值评价等进行了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据我所知,由樊保良、水大长两教授主编的《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是系统地、全面地论述凉州会谈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第一本文学专著。全书包含着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正文,共四章:第一章为凉州会谈的历史背景;第二章为凉州会谈的始末;第二章为凉州会谈的作用与意义;第四章为“阔端开府西凉”时期的遗迹和文物专还。第二部分为两篇附录:附为《参考文献目录索引》;附二为《蒙藏文史料译文选辑》。我个人十分看重正文和两篇附录。第一,它说明这本书的写成,是建立在使用大量的、丰富的史料的基础之上的。着重使用了大量汉文、藏文、蒙文…  相似文献   

6.
李德文 《档案》2013,(5):27-30
住在凉州城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罗什寺塔的。这座塔是为纪念中国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而建的,据说塔内葬着他那神奇的舌头。鸠摩罗什是西域高僧,东晋太元十年随前秦大将吕光从龟兹来到了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在姑臧住了17年。这座塔原在罗什寺内,后来寺毁塔存。塔高32米,为八角十二层,塔体雄奇俊秀。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武威凉州博物馆藏藏文古籍文献的题记、藏文书写字体、抄写颜料、抄写者供养人的民族成分等,在参与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批藏文古籍文献从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形成年代及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考评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唐代时期,地处西北的凉州地区是仅次于长安的西北最大城市,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一地区不仅有着特殊的经济与军事地位,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马云 《兰台内外》2022,(28):58-60
1763年是凉州与庄浪满营迁驻伊犁的关键时期。在清廷的大力推动下,两地满营实现了整体挪移。在此过程中,间接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币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拟从这一史实中总结迁移的历史动因、历史过程、衍生效应,以期对清廷治边政策进行比较具体的梳理概括、分析研判。  相似文献   

10.
武威威武     
吴昊 《报林求索》2012,(8):38-39
<正>"路两边犁过的地里,有时竖着一大块冰,人们告诉我们,这是表示祈求上苍,保佑丰收。"——斯文·赫定武威史称凉州,距敦煌830公里这片土地曾是"襟带西蕃,葱右诸国"的河西走廊大都会。原先的凉州,现在的武威,判若两城。  相似文献   

11.
西晋末年(303-317)以后,地处西陲的凉州地区因其暂安的社会环境,成为晋末文化存续之地.而凉州文学发展之主体,并非中原移民,而是本土乡里著姓.凉州本土势力之间互相依赖,其乡里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保证了凉州地区实现文化发展之自足.晋末凉州乡里著姓参与扶持了晋愍帝政权,这一政治活动,给凉州人造成了深刻影响,是其长期坚持西晋遗民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受此影响,凉州地区的文学颇具遗民特质,保留了西晋时期的一些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西晋末年(303~317)以后,地处西陲的凉州地区因其暂安的社会环境,成为晋末文化存续之地。而凉州文学发展之主体,并非中原移民,而是本土乡里著姓。凉州本土势力之间互相依赖,其乡里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保证了凉州地区实现文化发展之自足。晋末凉州乡里著姓参与扶持了晋愍帝政权,这一政治活动,给凉州人造成了深刻影响,是其长期坚持西晋遗民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受此影响,凉州地区的文学颇具遗民特质,保留了西晋时期的一些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大沙漠,南高北低,是一块辽阔的平原。历史的长河曾在这里抛洒过晶莹的珍珠,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的古长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凉州这座历史上的边塞古城,在中国西陲边疆上显示了她的重要地位。她不仅作为军事上的重要屏障,也是历史上东西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  相似文献   

14.
虞羲在《咏霍将军北伐》中有“羽书时断绝”名诗句:杜甫在《秋兴》中也有“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军马羽书驰”历史名句:载良之《凉州行》中更写得有声有色:“凉州城头闻打鼓,凉州城北尽胡虏”。  相似文献   

15.
裴松之在《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前,注引《吴书》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  相似文献   

16.
<后汉书>及其注文中的某些灾害史料依然存在错讹的问题.永初二年"岁乃丰稔"和永平四年"十二月酒泉大蝗,从塞外入"这两条史料记录是错误的.顺帝时期凉州六郡大地震的次数及其时间记载混乱.  相似文献   

17.
朱骁 《档案》2023,(2):47-52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纳林河乡郭家梁村发现的大夏二年《田焽墓志铭》,对研究十六国大夏政权职官、政区和政治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也有助于考察十六国后期武威田氏家族迁徙发展和赫连氏经略凉州等问题。正史记载,东汉初年田氏家族已著籍武威并发展成为当地豪强大族,但在魏晋及之后的传世文献中基本没有见到武威田氏家族的相关记载,《田焽墓志》的发现表明十六国后期武威田氏家族仍然活跃在大夏都城统万城及附近地区,并通过任官成为赫连氏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墓志记田焽先后出任大夏凉州都督、凉州刺史等职,表明在正史记载大夏与北凉之间政治结盟、军事援助和吐鲁番出土“真兴”“承阳”纪年文书反映的北凉臣服于大夏等诸史实之外,大夏统治者还通过设置凉州、任用武威大族田焽为官等途径,将其经略河西的政治意图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遥远的地方认识了山东省淄博日报社社长李贡平,其言灼灼,其情融融,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之后,书信往来,互致问候,仿佛有根无形的线牵着远隔一方的两颗心。  相似文献   

19.
武威文庙是仅次于曲阜文庙和建水文庙的第三大文庙,庙内碑石林立,松柏参天,古槐蓊郁。 文庙坐落在武威城东南隅。据现存的明正统四年《凉州卫儒学记》碑记载: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正统二年,兵部右侍郎徐日希主持凉州事务期间,因见学校颓废,邀请命于朝,倡议修建学宫。徐日希倡议得  相似文献   

20.
《西凉乐》最早兴起于前秦时期的凉州一带,它的产生有两个主要源头:一是羌胡之声,其中以龟兹乐为主要成份;一是中国旧乐,其中以魏晋清商旧乐为主要成份;前者有文献可征,后者则可以从流传地域、所用乐器、乐曲风格、演奏者性别等方面获得证明。《西凉乐》出现之后,在北魏、北齐、北周、隋、唐各代广为流传;大约盛唐前后,宫廷乐部《西凉乐》逐渐走向衰亡,但作为地域乐种的《西凉乐》却仍然繁盛,《凉州曲》、《西凉伎》、《庆善乐》等的流行可以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