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程背景下,重视教师的课程意识已成定论。到目前为止,围绕着课程意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等,学术界已经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深入研究。课程开发意识作为教师课程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本文拟就从课程开发意识的概念,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必要性及培养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总被引:105,自引:0,他引:10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而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的课程意识内在地包含着教师的主体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师转变课程观念 ,具有反思性实践能力 ,学校应重建学校课程制度  相似文献   

3.
课程政策是在不同的价值取向指导下的政策行为,不同的课程政策取向,制约着人们确立不同的课程政策目的、采取不同的课程政策模式乃至确定不同的课程政策内容。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与课程政策取向密切相关。课程取向的本质是指课程编制和课程改革主体,在一定社会和教育范围内为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在制定行动纲领和准则时自觉坚持或不自觉表露的政治立场。课程取向具有全局性、变动性与长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高等院校本科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涉及不同的课程主体,这些课程主体对本科公共基础课程价值的认识与选择不同,其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取向就不同,这些行为取向直接影响着本科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本文从高校本科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三个主体的立场出发,分析他们各自对本科公共基础课程价值的认识与选择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为高校本科公共基础课程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雪琴 《陕西教育》2002,(12):21-21
一、教师角色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还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不仅要改变教师教育,而且要改变教师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换言之,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我们教师自身.每一个教师都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主动地把自己融入新课程之中,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隐性课程是学校在教育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影响因素的总和.隐性课程存在于大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高等教育入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与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认同等方式来影响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一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的教育哲学基础学校课程理论的提出和课程的实践,都离不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每一种学校课程都隐含着课程设计者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观念,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有的明彰,有的隐晦。[1]教育哲学以哲学为基础,更加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活动当中,发挥其指导和批判的作用。课程设置作为学校教育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总是与教育价值密不可分。而作为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应以独立学院的教育价值为基础。教育价值的核心在于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2]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课程论学科的母概念,其含义自古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由此分野为成人控制和学习者自主两条路径。从微观上看,课程实质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总和及其组织方式与实施进程的安排;从中观上看,是指学生在学校指导和影响下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及其过程;从宏观上看,是各种课程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9.
学生: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生作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受益人,不同程度地缺席于课程改革的场域之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同程度地消失在课程改革的视阈之中,这种缺席和消失是“有罪推定”下的“规训化”的教育预设及其行为的结果。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思维方式、多样的探索经历都是十分珍贵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西方隐蔽课程思想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从古希腊到现在,每一位教育思想家都在不同的侧面论述过隐蔽课程思想,而每一种成功的教育实践也都对隐蔽课程予以了足够的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实际上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其意欲施加的影响。而在其中,隐蔽课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应检讨我们的课程理论,重视对隐蔽课程的研究,还教育实践以真面目。  相似文献   

11.
黄晓玲 《早期教育》2004,(7):U005-U005
课程资源是具有课程潜能的广阔的社会资源,是课程存在的基础。课程资源有如下几个特点:1.潜在性。课程资源同其他一切功能性资源一样,无论其存在形态、结构,还是其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潜在性,也即它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必须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成分和相关条件,发挥课程作用和教育价值。2.不确定性。首先是其存在形态的不确定性。课程资源始终是一个内涵清楚但外延不明晰的概念。不同的主体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不同,其规定和划分也不同,即课程资源的形态是随主体的意义选择而定的。其次是…  相似文献   

12.
全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到实验阶段。2001年9月 ,全国有38个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行新课程的实验。到2003年9月 ,浙江省将有52个实验区 ,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全面启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教材。新课程离我们已经很近了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 ,与新课程同行 ,这已经不取决于个人教育行为的选择 ,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因为课程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 ,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 ,制约着教育活动方式 ,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全民族教育素质的提高。陈至立部长在“基础教育课程实验工作电视电话…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德育内容.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都是我国当代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性课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是教育领域内最敏感的概念,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震荡都会在课程中反映出来,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它集中地、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也是以“课程”为中介展开的,所以,教育变革的最终成果也必须通过课程的变革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一、主体性是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构建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主体的地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课程的建构采用的是由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即根据成人教育的目…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改革,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的《思想政治》4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并陆续开始进行实验。在新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新问题。面对新德育课程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和方式,及时做好角色转型定位,以保证新德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学校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同课程利益主体有着自己的专业主张和教育诉求,这就需要学校通过课程治理的方式,以课程集体审议等形式来凝聚共识,在充分考虑不同课程利益主体专业主张和教育诉求的基础上,激发专业投入和资源投入的积极性,更有效、更有品质地执行课程标准和达成课程目标.为此,需要在...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生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是校本课程的下位概念,它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展开的,以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为指导,依据职业教育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教育哲学,以学校成员为主体,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或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进行的一切课程开发,旨在满足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职业学校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指狭义的教材,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的过程概念.其中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课程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所有的教育术语中,课程是“用得最普遍而定义得最差的一个”。①美国学者奥利佛(Oliva,1982)归纳总结出关于课程的定义有13种,②《简明国际百科全书·课程》③也总结出9种关于课程的不同解释,而根据G.A.比彻姆的统计,课程定义多达119种!④实际上,对不同的课程定义进行或折中或演绎或综合而生的课程定义可能更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课程概念。这恰好反映了课程研究领域中学派林立、异说纷呈、莫衷一是的局面。这一切都源于对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从历史上看,课程实践一直走在课程理论前面,但课程…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规范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以来,教师和课程就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育行为以课程为载体,课程的组织实施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和课程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教师课程能力作为教师与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路线,决定着课程功  相似文献   

20.
学生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受益人,不同程度地缺席于课程改革的场域之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同程度地消失在课程改革的视阈之中,这种缺席和消失是"有罪推定"下的"规训化"的教育预设及其行为的结果.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思维方式、多样的探索经历都是十分珍贵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