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倍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倍"的概念是依据乘除法知识中"几个几""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通过两个不相等数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倍"的基础,所以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是核心任务。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经历了对本课教学  相似文献   

2.
"倍的认识"是学生认识"倍"概念的起始课。因为地位特殊,其成为公开课的宠儿。而此课要上出与众不同、精彩纷呈的效果,应通过八"招"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比较具体实物的数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促进学生在不断变化中抽象出"倍"的概念,在操作中将抽象"倍"与"几个几"建立联系,建立"倍"的直观模型,领悟"倍"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倍"是小学数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和建立"倍"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打下基础。把翻转课堂的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深度整合,巧用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信息处理、自主探究、整理总结等多方面的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探究"倍"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深层次地对比辨析,多方向地沟通联系,在不断的对比与抽象中把握"倍"的概念,真正地领悟"倍"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以往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教师通常会强调学生"说"的训练,通过单独说、相互说、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说等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倍"的含义。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要实现从形到数的抽象。于是,我把精力花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力让学生体会、掌握"倍"的内涵,即"几倍"是指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一份数。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教学思考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数与形结合,让学生"心中有数"二年级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的直接基础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认识,虽然"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如何将"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和未知的"倍的概念"衔接起来,却是本节课的关键。所以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这节课是学生接触"角"的概念的第一节课。本节课要求学生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同时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隶属于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大多数一线教师通常会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大量教学案例的比对与学习,试图改变教学方式,尝试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突破"倍"的学习难点,以课堂观察作为实证,得出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变式练习可强化学生对"倍"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倍"概念的认识,是一个操作中的理解和理解中的操作、表述中的理解和理解中的表述的过程,是一个变化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共变的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领悟实质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对比与抽象中把握了"倍"的概念,理解了"倍"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面积的认识是一节典型的几何初步知识概念课,纵观教材的编排,学生已经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周长,积累图形平移、旋转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构起"周长"是"线的长短"、"面积"是"面的大小"的概念表象。  相似文献   

11.
"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隶属于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文章从概念多元表征的视角,通过对"倍"的本质的分析、学生的调查分析、现行教材的对比等方式对"倍"作相对深入的研究,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俞正强老师提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两种基本样式,类型一:将学生的"明白"改造为教师的"明白";类型二:将教师的"明白"变成学生的"明白"。本文以《倍的认识》一课为例,用两个不同版本的教学比较两者所呈现的教学意义上的差别。概念教学,教师首先要想明白概念是哪种类型即"它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概念本身在生活中是否有原型即"学生是有一个明白还是空白"。当教师把这两个核心问题想明白了,其余的选材和立序也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3.
"万丈高楼,平地起",坚实的地基是建设高楼的关键,图形教学尤其如此。如果概念课能上好、上透,使概念在学生脑中真正内化,不但能突破教学难点,凸现教学重点,而且能对后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很重视起始课的概念教学,尝试从不同角度突破陈规。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发现通过追问更有利于学生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传统"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总把三角形意义和三角形的特征进行割离,重点一般都放在三角形意义中"围成"两字的突破上,对三角形具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相似文献   

14.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同样一节课,有的教师演绎得精彩纷呈、掌声迭起,有的教师却教学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有幸聆听了张冬梅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顿时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以往我们一般会这样备"倍的认识"一课:按照例题的编排,出示情境图"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先比较蓝花和黄花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用倍来阐述蓝花与红花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后,教师让学生  相似文献   

15.
"认识面积"这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在"认识面积"的教学中,借助成语、利用故事及依靠画图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面积以及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吴月斐 《新教师》2019,(12):43-44
"倍的认识"一课,从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倍是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学生在认识了乘除法之后,对于标准量有若干份的一种理解。从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体系方面分析:人教版教材把"倍的认识"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在整数范畴内对倍的一种认识,即对完整的若干个标准量的一种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7.
<正>案例背景:我认为要上好复习课,首先要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其次要突出复习课承上启下的作用。温州市小学数学六年级备课会以"如何上好复习课"为主题展开研讨,在确定要教学"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发现这一课的概念非常多,而且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清晰地建立数的概念体系,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以数形结合和温故知新为主线,  相似文献   

18.
徐艳荣 《知识文库》2023,(11):78-80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深度学习”。本文以“倍的认识”概念教学为例,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概念课教学中尝试融合“深度学习”理念,解读教材和分析学情,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本,促进学生在具有挑战性学习任务中的概念建构。  相似文献   

19.
"倍"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时感觉比较困难的一个概念。因此对这节课的研究和探讨比较多,相关的课例和文章也不少。看了张媛、赵芳燕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观看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很为两位年轻教师的行为所感动——学生在她们的引导下,经历了丰富而快乐的学习过程,很好地构建了倍的直观模型,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对这两节课  相似文献   

20.
<正>缘起对于"认识面积"一课,翻看了不少名特优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视频录像,各有千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很多遗憾。要在三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面积概念,让学生的认知从"长度"一下飞跃到"面积",跨度非常大。为了让学生对面积概念有更充分的感知,切实地孕育好"面积"这一种子课,我最后决定把建立面积概念,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