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辉腾锡勒草原作为一个距离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较近,位于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草原旅游地区,延续了传统草原旅游粗放的发展方式,其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典型性。辉腾锡勒草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发展潜力,以及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但其中小型旅游点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存在散、杂、乱、弱、低、短六个突出问题。笔者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联合发展模式,建议进行"中—小"、"小—小"旅游点优劣互补合作,从而产生集群效应,推动本地区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植被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丽梅  吕君 《资源科学》2009,31(3):442-449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利用生态学中的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以及采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来分析植物样方的植物种类多样性,结合样方的种类组成和盖度等来探究旅游发展对草原植被的环境影响。通过旅游活动对植物种类的影响、对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影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群落外貌的影响分析,得知旅游活动对植被生态安全干扰的破坏在Ⅲ级以上,群落由克氏针茅占优势转变为以冷蒿为主的草原变型,今后必须加强对草原旅游开发与规划理论以及开发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  刘丽梅  陈田 《资源科学》2008,30(6):837-842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对草原旅游发展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别加以分析,得知旅游活动的干扰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比土壤的机械组成要明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干扰又比对土壤的容重影响显著;在干扰范围上。旅游者游览活动波及的区域面积比旅游经营活动的核心地段广。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土壤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据此诊断出如下结果:在道路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极重;在敖包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是重度干扰;在马场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属于中度干扰。从而文章确立了不同旅游活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提供了不同旅游活动范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参数,有利于目的地快速诊断旅游发展的土壤影响强度,及时作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区的草原植被恢复工程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程。草原植被恢复主要考虑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类型,气温条件,土质要求等等,我项目部对植被恢复工程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考察了夏河地区的气候条件后,对存放腐殖土的地点,方量、取土场、弃土场以及边坡等做了比较详细而全面的计算,采用最佳播种时间,保证了甘肃省旅游地区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西藏高原最为重要的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就地理与气候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对AM真菌的孢子密度、侵染强度、丛枝丰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西藏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维持、草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武成 《资源科学》1984,6(4):80-89
羊草草原是草原植被重要的群落类型之一,它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植被中都占有一定地位。为阐明这一草原群落的变异规律,依据其群落组成,结构及其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类颇为重要,进而为合理开发资源,利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阿荣  毕其格  董振华 《资源科学》2019,41(7):1374-1386
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蒙古高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更加凸显。锡林郭勒作为蒙古高原南端的典型内流区与生态敏感区,其草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中国北方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态势。本文采用MODIS13Q1的产品NDVI数据集,运用势分析法、偏相关性及残差分析法,分析锡林郭勒草原2000—2015年生长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探讨草原植被变化的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6年来锡林郭勒草原的生长期植植被覆盖每年以0.0021的速率缓慢增长,但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性;比较发现,降水因子是影响锡林郭勒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改善促进和破坏抑制作用并存,总体是正向干扰效应大于负向干扰效应,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改善作用的面积占34.911%,京津风沙源地治理工程等在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面积占19.348%,尤其是草原露天煤矿开采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系统。  相似文献   

8.
杨智勇 《未来与发展》2013,(12):104-109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出与发展,是协调景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地生态环境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依据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构建了由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草原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呼伦贝尔草原2005--2012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指出了制约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草原文化是草原旅游的价值所在。旅游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利用的关系。草原旅游和草原文化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既能发展旅游又能传承文化。草原文化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形态。包括北方草原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信仰、艺术等。在草原旅游中弘扬和发展草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所以在草原旅游中营造草原民族文化氛围,增加感染力、充分体现草原民族文化的魅力、草原文化的多样化展示能逐渐实现旅游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推动。  相似文献   

10.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被对人类旅游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人类旅游干扰与生态系统响应互作的双重视角,选择保护区3个核心景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在初春植物萌芽敏感期(旅游“五一”黄金周期间),分别进行0~500次的践踏处理,并在2周、3个月后跟踪调查植被与土壤的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践踏强度与植物生长负效应呈显著相关,各种类型植被都表现为高度降低,盖度下降,种群发生变异,土壤硬度增加等负面效应,即使经过2周和3个月恢复,践踏对植被生长负面影响并没有消失,仍在持续; ②不同植被类型对人类旅游践踏干扰响应差别较大。小南川景区对旅游践踏响应最大,梁殿峡次之,野荷谷最小; ③结合旅游者对景区土壤裸露度的可接受改变限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测定,小南川景区在处理前后,均超过了LAC阈值;梁殿峡景区仅在500次践踏强度处理下,2周后LAC超过阈值,3个月后,恢复到LAC阈值以内;野河谷景区在75~500次践踏处理后,2周内都超过LAC阈值, 3个月后250次和500次处理仍超过阈值水平。可见,瞬间饱和践踏很容易对植被带来重大破坏,这些后续变化已影响到旅游者游憩体验。3种地表植被类型中,除野荷谷景区外,小南川和梁殿峡景区植被长期管理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在目前保护区缺乏系统规划建设前提下,采取相关措施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绍兴三江水利旅游区资源特色与开发战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毛明海  范今朝 《科技通报》2000,16(6):468-472
绍兴三江水利旅游区以水利设施为依托,资源特色突出,开发潜力巨大,因此,在开发中,必须紧紧把握水利特色与水环境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化开发,即确立旅游区的主体游观系统(包括景观系统和旅游活动组织系统)及辅助支持系统(包括管理服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区域旅游活动组织等);同时,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制定动态开发策略并进行营销策划。  相似文献   

12.
蒋依依  张敏 《资源科学》2013,35(2):332-340
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以云南省玉龙县为例,将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评价单元,定量评价全县旅游生态持续性状态的空间分异,以综合反映旅游地内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及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各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反映了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求满足程度,以及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反馈,能够辨识这些关联作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以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空间评价单元,能够直观反映与分析生态持续状态的区域差异与根本原因,有助于生态管理措施的制定与空间落实;虽然旅游者的大幅增长导致对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增长,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态保护的意识,奠定了生态保护的经济基础,形成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西部草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遥感信息作为主要数据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手段,首次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不同覆盖度的草地资源以及草地内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1989年~2001年间高、中、低覆盖草地之间以及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数量和特征。结果表明,12年间研究区3种草地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它们转化为旱田的比例分别占转移总面积的77.78%、70.13%和36.57%,说明人类对草地的持续开发是造成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从与盐碱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来看,3种草地类型转化为盐碱地的面积比例随着草地覆盖率的减少而增大,比例分别为0%、4.62%和32.81%,可见植被覆盖率对于草地盐碱化的发生起决定作用。从草地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来看,呈现高覆盖向中覆盖再向低覆盖的逐级退化特征,而且这种演替规律在当前人类活动下基本上为不可逆过程,草地的退化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镇赉县的北部、洮南市的南部、通榆县的北部以及乾安县的西部。本文最后从合理利用研究区现有的草地资源、综合进行草地盐碱化的治理出发,提出了生态环境修复和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越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低碳旅游战略逐步成为各国发展旅游的现实选择,碳足迹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本文以南岳衡山旅游风景区为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了南岳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碳足迹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总量来看,不同类型交通方式的碳足迹情况相差甚远。公路旅游交通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威胁最大,碳足迹总量是索道旅游交通的2.6倍,是人行道旅游交通的46.1倍;从影响因素来看,能源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南岳旅游景区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分别累计产生了45.5%和145.8%的碳增量.而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则是抑制碳排放的有效因子,分别累计实现了73.8%和17.6%的碳减排。因此,应重视旅游景区交通工具的低碳宣传和合理选择,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15.
廖燕平 《科教文汇》2013,(30):205-206
导游是旅游活动开展的灵魂人物,其生存现状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太仓市导游人员生存状况的调研,如薪酬工资、生活福利等,更重要的是探析其深层原因,最后根据现状提出策略分析,本文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导游这一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金莹  吴晋峰  唐澜  杨新菊 《资源科学》2013,35(8):1701-1709
亚洲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研究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在全国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巩固和拓展亚洲入境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转移及网络结构特征,并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特征、网络关系互惠性、子群内外部联系等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①亚洲入境中国的游客中以男性为主,散客居多,青少年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重访率高、停留时间长、选择相同的城市出入境等特点;②亚洲入境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集群现象,集群内目的地城市间旅游流联系更紧密,集群间旅游流对长三角和珠三角集群的依赖性较高;亚洲入境旅游流在中国的转移方向和转移规模均具有不平衡性,全国性的转移与区域性的转移同时存在;③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低,结构松散.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网络位置指标值,将网络节点划分为核心、重要、一般3种类型;④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关系互惠性较低,旅游流双向流通能力弱.本研究从整体和宏观联系的视角单独对亚洲入境中国的外国旅游流进行定量研究,是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的精细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藏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牛亚菲 《资源科学》2002,24(2):31-36
文章论述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产业优势与产业地位 ;分析西藏旅游业的空间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特点 ;提出西藏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指出旅游业是西藏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产业 ,但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还主要集中于拉萨周边地区和边境地区 ,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旅游业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论文分析了西藏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面狭小、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环境破坏和社会文化冲突等问题。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重点是提升传统旅游产品 ,发展生态旅游产品 ,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种旅游和冬季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8.
贾铁飞  张振国 《资源科学》2006,28(5):134-139
本文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敏感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适宜度问题。文章首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与环境适宜度的概念进行了讨论与界定,然后根据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影响特点,结合研究区的自然和生态特征,运用TM影像与DEM模型,对研究区地表切割程度、坡度、坡向等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并运用归一化指数(NDVI)刻画了研究区的植被状况,根据这些指标对研究区进行旅游开发适宜区划分,共划分出3个适宜区和1个次适宜区。在此基础上,就生态与环境适宜度对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①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的生态与自然环境特点,以最大限度地不破坏必要的自然过程;②在适宜区域内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也要认真评估生态与环境影响,以最大限度减轻旅游开发对生态与自然环境保护造成的消极影响;③要充分发挥鄂尔多斯市人文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尽量减少旅游资源开发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刘佳  刘宁 《资源科学》2018,40(2):392-403
近年来浒苔绿潮灾害在青岛海域频繁出现。浒苔暴发期间青岛市滨海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受到侵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滨海旅游活动的开展。本文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基于游客对浒苔治理支付意愿(WTP)的调查,定量评估浒苔绿潮影响下青岛市滨海旅游环境价值损失。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浒苔灾害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愿意支付与拒绝支付费用以治理浒苔的游客比例相当;游客参与治理浒苔的人均支付意愿值为40.72元/年,浒苔绿潮影响下青岛滨海旅游环境价值损失在12.12亿元~21.36亿元之间,占2016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的0.8%~1.5%;游客的可支配月收入及游客对浒苔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其支付意愿及WTP值,游客对海水浴场的满意度对游客的支付意愿产生较大影响,浒苔灾害影响游客进行滨海休闲活动的程度与其WTP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马耀峰  王冠孝  张佑印 《资源科学》2008,30(11):1747-1753
借用空间场理论的场能、位势、空间场的地域结构等分析方法,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7年~2001年和2002年~2006年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的集聚场能和辐射场能以及相对位势和绝对位势,分别构建了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空间场的地域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时期内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场效应有增强的趋势,且其集聚效应明显强于辐射效应;多省市典型区域内都有一个高等级场能中心,广东、北京、上海、云南、陕西、江苏五省市是四川省跨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地域,加强与环渤海区域的旅游通道建设,是四川省实现旅游流空间流向合理调整与流量结构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