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论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论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几个问题郑新蓉一、关于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内涵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的教师的权益和责任。权利,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有几层相关的含义。它与自由相关,因为权利在定义上表述为一种法律规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权利也包含利益的获取...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而非义务;义务教育是国家与父母或者监护人的义务;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关于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规定应从保障人权及人格自由发展的视角来理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权力是社会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权力作为一种追求政治统治的强制性力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保障。马克思以合理性为尺度,对权力进行反思和批判,目的是使权力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自由和幸福,防止权力给人类带来奴役和不幸。马克思的权力伦理思想体现了权利与义务、观念与实践以及功利与道义等有机统一的特性。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实践马克思权力伦理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幸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何士青在《关于自由的法学思考》(载《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在法学上,自由与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自由,就无所用权利;同样地,离开权利,亦无所谓自由。自由与权利的这种关系,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行为自由构成法定权利n另一方面.法定权利寓示着一种自由的可能性或现实性。有权利,就必定有义务,权利和义务总是相伴而生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所以,自由不只是与权利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义务不可分离。那种不带任何义务、“人人爱怎样就可怎样”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权利、义务关系考察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本体与结构两个维度的分析,揭示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规定性。在现代社会,自由权利对于义务具有价值优先性,义务应当从权利获得根据与说明;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利与义务统一,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6.
受教育既是学生的权利又是学生的义务。然而权利与义务总是相对的,提供学生受教育权与接受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体是谁呢?如果学生不履行这一义务又该怎么办呢?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属于什么性质,该由谁出面,对谁进行处罚以确保学生履行这一义务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义务教育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进行分析,对义务不履行的情况进行法律定性分析,从而找到解决学生流失的适当的法治途径,从而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一、义务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主体义务教育在法律上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成为一种权利又成为一种义务。但就法律意义而言,权利与义务则必定要有…  相似文献   

7.
全面发展是一种方针,一种目标。然而,对于人类来说,全面发展首先是一种权利,教育与社会首先是为维护和使人享有这种权利而尽到自己相关的各种义务。并且,全面发展既是目标也是一种条件,这种条件服务于更高的目标——-人的自由、解放与幸福。从内容上看,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性发展。“没有自由就没有发展”,没有自由更没有全面发展,发展的自由和自由的发展都是更基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对自由主义而言,权利和自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极利”是个人有“权”享受到的、“正当”的资格、利益、能力或主张,这种资格、利益、能力或主张得到政府的认可和保护。“权利”是“自由”的复数,“自由”体现为‘权利”。人们正是通过权利而逐步踏上自由之路的。所以说,通过权利实现自由,自由才能最终获得.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权利来实现自由,首先要靠法治;其次,依靠权利自身;第三,依靠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作为理想,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人类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资源稀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公平正义通常是指,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和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每个人都有获得所应得的权利,相应地也都应承担各种义务.公平正义既是价值标准,又是制度安排.人们总是期望具有公平正义内涵的权威力量来调节利益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正义的客观标准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民众的利益.权利与义务对等,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识,在正义的义项下权利处于最高地位,实现这个意义上的正义,通途只有一条,亦即走科学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道路.缺乏公平正义,就难以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追求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从受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的关系来看,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义务教育的性质多界定为既是受教育的权利又是受教育的义务,这主要是受宪法“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的影响,这种权利义务一体化的理论,一方面混淆了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关系,引起权利理论的困惑和混乱;另一方面影响义务教育立法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选择,给保护受教育权的司法和执法工作带来困难。笔认为,站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审视,基于对“以人为本”不同维度的理解,应明确接受义务教育只是受教育的一项权利,而非义务。  相似文献   

11.
居住权在我国已有相关立法,人们已经认识到居住权的占有和使用两个权能,但对认知居住权的收益权能仍然不明晰,这种状况导致现实中诸多相关纠纷适法不能。因此,提高对居住权的收益权能的认识,完善居住权的收益权能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居住权的收益权能,应从五个方面去认识:首先,它是开创者就已经赋予了的权能;第二,居住权的收益权能制度在国外立法中体呈现出日益完善的趋势;第三,居住权自身的性质就是一种用益物权;第四,居住权的收益权能有利于弹性解决适用主体的现实纠纷;第五,居住权的收益性权能也是为市场所认可的。  相似文献   

12.
制宪权,一种几近被遗忘的权利,但因为没有完全消失,而被认为是一种权力话语。只要追寻人类权利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制宪权绝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由权利向权力过渡的"权维",它是连结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纽带和桥梁,它一头挑着国家权力,而另一头却肩负着公民权利,并规定着人类基本权利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具有始原性。制宪权这种从权利向权力转变的"权维"形态具有重要性、至上性、稀有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我国环境权概念时,其内涵不应当囊括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权利,程序性的环境权利应排除在环境权之外,要注意环境权只是环境权利的一部分,而且不应该把环境权主体扩展到自然体。环境权是指环境法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生存环境所享有适宜的生态环境的权利,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清洁产品权、环境审美权、环境文化权、合适的日照权、环境安宁权和户外休闲权等。  相似文献   

14.
权利是构建人类社会文明制度的脊梁.解决权利冲突在于寻求和谐平衡点,化解权力与权利的危机则在于守住权利优位的底线.  相似文献   

15.
权利与权力之间存在难以消弭的张力。在权利缺失情况下,存在着权力异化并制造犯罪的倾向:行政权的肆意扩张使得公民成为潜在的“罪犯”;侦查权的滥用则使公民向“自证其罪”转化;司法权的专断则使得公民“自证其罪”得以“司法确认”而成为“罪犯”。权利对权力的制衡是避免权力造罪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小失配造成的测试误差,在测量调制信号的微波功率时提出了一种直流校正方法.在传感器左端输入微波功率,右端输入直流功率,微波功率存在的寄生损耗和电磁耦合造成了失配误差,而直流功率不存在失配误差,所以通过右端输入的直流功率可以校正左端微波功率的失配误差.测试了在不同调制率和调制深度的校正因子.测试结果表明,载波频率是造成幅度调制测试误差的主要因素,校正后载波频率和调制率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很小,频率响应在20GHz范围内变得相对平滑,而且灵敏度平均提高了大约0.12mV/dBm.因此,该直流校正方法对于终端式微波功率传感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访权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规制和保护采访权,首要的问题在于探析和阐释采访权的基本法理.比较采访权法性质的不同见解表明了采访权作为一种复合性公共权利的权利本质.  相似文献   

18.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具有某些物权效力的债权,是一种既得权、请求权及专属于承租人的权利;其本质是对所有权的限制,以牺牲出卖人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为代价,换取对承租人特殊利益的保护。因此,司法实践中,既要充分保障权利人行使权利,又要严格掌握该项权利的行使条件,防止权利的滥用,做好各方利益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权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多重属性,使得受教育权利在行使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的划界制约,也产生了权利(权力)之间的冲突现象。受教育权冲突实质上是一种权利行使中的过界现象,具体而言,对受教育权的设定意味着某种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可能是权利的滥用,就可能侵犯了其他个体或者组织的权利。以权利冲突的视角研究受教育权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受教育权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为当前外部权力对受教育权的介入做了合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沉默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我国现有的制度和传统的司法观念对于沉默权的建立有一定的障碍。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制度上和立法上进行改革,以利于我国沉默权制度的建立,适应国际人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