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者之辨     
世界上本没有王,想称王的多了也就有了王。在报纸运作领域,有几种关于王者的说法,并时而有新的说法出现,人们的理解莫衷一是,各有各的理,有交叉也有不交叉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不能正确地认识舆论监督,采取回避或者抵制的态度消极对待舆论监督,甚至有“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一些媒体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方法,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监督对象”、“监督者”和“管理者”三个方面来重新认识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业内似乎隐隐有种假命题式的“王者”之议,从内容为王到平台为王、渠道为王、用户为王,直到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非常时髦的客户端为王、自媒体为王。议来议去发现,和商业网站比,重点新闻网站缺技术研发、缺资本眷顾、缺市场青睐,似乎这不行那不行,步步赶不上,空留下一声叹息、几多抱怨。  相似文献   

4.
自“数字出版”一词诞生以来,有关其概念和本质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关于数字出版中心的讨论,也有多种说法.先后有“终端为王”“内容为王”“平台为王”的说法.笔者在分别对这几种说法进行一番思索后,也想就数字出版的“中心”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无论技术如何变革,媒体如何被这些巨变所影响.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那就是内容为王。早在1996年。比尔·盖茨就如此说过,而在2012年,这仍然是真理。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内容”(content)这个词语的意义.将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报纸”或者“屏幕”上的文字。内容是所有终端使用者的终极完整体验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体在城市圈物流、金融、人力资源、社会生活等高频度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信息的作用,是城市圈建设软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城市圈产业布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电视台的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宏观层面来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电视台早日实现“联合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既是各城市电视台的生存发展之道,也是历史机遇与挑战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彭兰 《新闻实践》2013,(8):82-86
1997—1998年,全国报纸兴起创办网络版的热潮,至本世纪初.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全国新闻网站开始大规模建成。媒体网站曾经发挥了其作为“第四媒体”的巨大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局限,媒体网站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和赢利模式,而被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新技术襄挟着一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尤其是面对近年来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快速发展,已不知不觉沦为“传统媒体”,优势减弱、媒体新闻网站何去何从?本刊约请学界专家及有关网络媒体人,既分析把脉,也谈其中成功之道,探讨媒体新闻网站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8.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说的“气”,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思维的特征。在面对纷繁世界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以一种物我两忘、荣辱皆抛的思维姿态,凭临于万物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积极的思维,我认为就是记者很需要的那种“浩然之思”。 我们并不赞成“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个说法。记者出自于民,服务于民,何来“王气”?但是,借这个说法,有一点可以开启我们心智,在思维的领域里,记者倒应该有一点“王者之气”,就是摆脱各种思维羁绊,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为什么有的记者总是写不出有灵气…  相似文献   

9.
罗辉 《新闻前哨》2008,(12):73-74
电视媒体在城市圈物流、金融、人力资源、社会生活等高频度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信息的作用,是城市圈建设软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城市圈产业布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电视台的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宏观层面来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电视台早日实现“联合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既是各城市电视台的生存发展之道,也是历史机遇与挑战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媒科技》2009,(3):56-57
首先我认为,新媒体结合内容这么一个框架实际上背后代表着一个内容为王和平台为王的倾向。只要是新媒体,发展里面或者信息传播发展里面,实际上它一直有左和右之分。这有两层不同的意思,一个方面是渠道、平台或者传输问题等等,我解决信息如何分发送,如何实现媒体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彭兰 《新闻记者》2005,(4):72-73
对于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史来说,新浪无论如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个案。面对传统媒体网站的重围,新浪能脱颖而出.自然有其道理。尽管新浪在当今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中影响力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新闻运作能力肯定是其成功的最终保障。新浪新闻之道何在,由陈彤、曾祥雪撰写的《新浪之道》在一定意义上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其实,通读全书.谁都不会从中找到所谓独门绝技。一切都在常理之中,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在我看来,那就是行动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媒体中流传着一句话:网络新闻只能活15分钟。网络媒体最初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海量。当这种海量新闻已经达到一种“不见庐山真面目”的态势时,就需要网络编辑摸索出网络新闻整合之道,带领受众走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标题整合——网络编辑的最常态新浪的陈彤曾经说过,“如果网络新闻编辑是完美主义者时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超链接等各种编辑手段的“发明”,使网络编辑们为了追求完美可以在一篇文章或者专题里做数个超链接。对网民而言…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创新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级电视媒体是在创新中不断进步的。但是.电视媒体的创新仍然处于随机性创新阶段。随机性创新的特点就是应景性强.随机性明显.很少有长期的战略性规划.而是电视媒体或者市场需要什么.就在什么方面进行创新。随机性创新有着面宽、量大、成本高的不足.不利于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巩固。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电视媒体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新要求.电视媒体再靠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简单地在原有框架内修修补补的随机性创新已很难跟上时代的潮流。电视媒体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除了要进行随机性创新以满足一时之需外.更应该打破被动适应市场等内外部环境要求的局面,从电视媒体的长远发展战略的贯彻、核心经营理念的体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出发.增强创新工作的前瞻性.加大制度性创新的力度.进入全面的制度性创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新论     
《新闻实践》2011,(11):79-79
互联网是新闻的前沿阵地,但也只是新闻的载体。“刚开始时没人觉得互联网是媒体,如今它被称新媒体只是拜技术所赐。”通过互联网能看电影、视频,能够移动阅读和发布消息,这些都归功于两个字:技术!与一般的“渠道为王、平台为王”的说法不同,我更强调一句话:内容为王。举例说,金庸小说中的很多元素被用来做游戏,《盗墓笔记》的衍生产品也已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精彩内容所产生的效用。“高质量的内容是常青树。”作为内容的载体,互联网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和形式,为内容提供更好的渠道。  相似文献   

15.
"和谐媒体"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慎界定“和谐媒体” 最近以来。在人们论及和谐社会构建中新闻传媒的作用时。“和谐媒体”的概念被频繁使用。要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需要新闻传媒发挥积极作用、做出切实努力。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新闻传媒,如果本身并不和谐.那是不可思议的。但“和谐媒体”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因此笔者不主张在学术研究的语境中太多地使用这样一个缺乏审慎界定的概念。而如果缺乏审慎的界定,它就很可能被误读。  相似文献   

16.
高菲  陆地 《新闻战线》2020,(2):45-46
现实中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媒体也是现实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必然受到各种力的牵引或者挤压。媒体市场上有政府或政策、资本、技术和用户四种常态的力在不断发生作用。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找准“点”,才能发挥“四力”,提高传播效果,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王新 《新闻前哨》2008,(6):32-36
世上的万物有阴阳.相反相成:媒体的传播内容有褒贬,不离不弃。舆论和监督自古有之.媒体从事舆论监督报道,天经地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座右铭和敬业精神的写照.开展舆论监督是媒体及其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所在。目前在国内,虽然舆论监督已成媒体常态,但是一些人甚至新闻从业人员,时常在舆论监督的常识性问题上出错,这是需要厘清的。  相似文献   

18.
在未来,媒体分庭抗礼,各自占山为王的现状将被打破,媒介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就需要“互动营销”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岳萍 《新闻导刊》2006,(1):50-50
2006年1月11日.我市两家主流媒体在版面上分别两次使用“三甲”这个词。其中一家媒体的头版导读式标题有“新百家姓出炉李王张仍列三甲”.这条新闻排在第23版。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张、王、李继续位列姓氏三甲”:另一家媒体的头版新闻“请看贵姓排在第几位”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李、王、张位列姓氏前三甲”.  相似文献   

20.
杨慧 《新闻记者》2003,(9):46-47
目前,青少年的明星偶像崇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此人们有许多看法。本文作者认为当前媒体热衷于明星新闻,而青少年心智尚未健全,明星偶像崇拜具有危害性,媒体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也有媒体发表关于“文化偶像”评选新闻,援引青年代表的说法:“尽管鲁迅等文化巨匠仍在影响着青年人,但不可否认张国荣、王菲这样的明星也在青少年成长期产生重要的作用”,“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偶像,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年轻人的选择,而不是硬将自己的固有思维强加于别人”。孰是孰非,我们十分希望广大读者来稿,就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和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发表自己的看法。目的只有一个,是想通过讨论,取得共识,使我们的青少年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