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之一 ,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1979年颁布的第一部刑法确立这一制度到 1997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 ,正当防卫制度日趋走向完善。就我国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修改而言 ,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 :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改 ,充分表明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主观上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过当界定显性化 ,标准客观化 ;对无限防卫权的有限制采纳体现了我国刑法的时代精神 ,表明了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刑法对于正当防卫的成立范围较之旧刑法更为广泛,应当认真认定正当防卫的存在范围.新刑法对于防卫过当的成立作出了严格的限定,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新刑法并未增设特别防卫权,所谓的特别防卫权属于正当防卫的当然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当防卫的限度在法学理论学界和司法实践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以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来研究正当防卫的限度及特殊防卫权。这对如何认定特殊防卫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刑法第20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已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公民在特定条件下的合法防卫权,是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有效手段。为制止违法犯罪,保护合法权益,必然会给实施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一定的人身损害甚至死亡。为防止广大公民滥用防卫权,必须强调正当防卫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特殊防卫权的立法背景、概念内涵及实施特征进行阐述和分析,揭示特殊防卫权的确立有其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因素.对特殊防卫权法律正义性特征、法律正义性条件及立法价值展开了讨论,指出特殊防卫权作为传统正当防卫制度的有力发展,能更有效地起到保护国家、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其法律目的的正当性构建了其法律正义性的基础,其实施本身就是法律正义性的有力体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于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并未明确规定,在认定标准上存在真空地带,近年来正当防卫案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亟须司法机构重新审视。文章从案例出发,引发了关于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思考,总结出正当防卫司法实践中的现存问题,凸显了正确把握正当防卫重要限度对于完善司法判断机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转化犯这种特殊的犯罪类型 ,国内外的刑法理论都有所研究 ,而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却是我国首创。不过我国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无定论 ,特别是关于转换犯的概念、特征及其范围都有较大分歧。同时 ,我国 1 997年新刑法对某些犯罪的正当防卫问题的规定有了较大的突破 ,使某些1 9 79年刑法规定的犯罪中的受害人享有了无限防卫权 ,而这些犯罪可能会存在于转化犯中 ,而转化犯中的正当防卫问题至今在理论界仍是一个空白 ,而这个问题对于司法实践中的正确裁判以及公民正确把握行使转化犯这种特殊情形下的正当防卫权 (特别是无限防卫权 )却有着重要意…  相似文献   

8.
论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维护其正当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权利,如何合理正确地行使这项权利既是一个重大的刑法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刑法实践问题。本文就如何理解其适用条件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公安机关按照检察机关的决定在执行逮捕的过程中,误将无辜的相对人当作犯罪嫌疑人予以抓捕,在此情形下相对人是否可以对警察实行正当防卫呢?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被抓捕的无辜的相对人是否可以正当防卫存有争议,对此问题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保障人权,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针对此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什么是正当防卫以及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其次是对不法侵害行为的认定及对不法侵害行为中的强度的界定;再就是论述警察的具体执行职务行为是否合法;最后从人权保障与国家权威冲突的角度分析哪种利益应当优先受保护。  相似文献   

10.
自由的一般规定是人的自主活动不受限制的状态。自由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对自身主体状态的渴望,不受限制的行动。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享受自由的权利,而权利是和义务、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即公民的言论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有法律的规范。本文从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让公民享受自由的权利出发,分析网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1.
人类是在对公正社会秩序的永恒追求中不断进化的。二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对公正及其实现等问题作过纲领式的哲学探索 ,至今仍可供借鉴。从亚氏整个著作来看 ,他主要从法律、公民、互惠和公共善等四个角度展开思考。其真理性的系统思想基本上可简化为 :良好的法律就是公正的秩序 ,但法律不必然是优良法制 ,因而需要公民有公正之德性 ,因为公民是行为的始点 ;行为公正 ,就是分配和交往互利互惠 ,在共同生活中 ,公共善才是公正的最终尺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障遗嘱自由原则的实现,继承法不仅确认公民有订立遗嘱的自由,还有随时变更与撤销遗嘱的权利。但由于遗嘱是单方、要式的法律行为,并具有死后执行的特点,为了保证遗嘱能真实地反映遗嘱人的意愿,为了保障遗嘱人及遗嘱指定受益人的财产利益,法律有必要对遗嘱的变更与撤销制度进行合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特别防卫权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引发的争论出发,对特别防卫权的含义进行了辨析,并指出了特别防卫权的法律特征和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公司捐赠行为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捐赠是我国民法赋予公民和法人的一项民事权利之一。本文主要就公司捐赠行为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人治向法治社会转型,法治作为完善的社会管理模式,为人类所追求,而法治之法要有伦理底蕴,法律才能成为善良公民的大宪章。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制度的确定,确有有利于弘扬社会正义,惩恶扬善,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面,但是它还存在着不少伦理缺憾,应从立法和司法二个方面进行完善,才能体现关爱生命、合乎人情,给人温暖。  相似文献   

16.
<正>一、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根据我国宪法第33条第一款:"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可见,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它反映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公民意识则主要指公民对于自身享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其中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是互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均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该款是赋予公民的特别防卫权,并对其构成条件及其与无限防卫权的异同进行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作为一种无偿法律服务,更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救助,在当今中国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和政治意义。法律援助的受援人获得被救助是基于公民基本权利而不是被施恩,法律援助不是政府的慈善行为和施舍行为,而是一种责任行为。本文从西方政治学理论政府理念的分析以及我国的现实论证了"法律援助不是政府的施舍,而是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中学生普遍对生物学有潜在的兴趣,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浓厚,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诚信危机产生的四大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交换方式之间的矛盾”,其中有现实的历史根源;思想认识根源;教育失误根源;规范行为力度不够和失信成本太低的根源。提出解决诚信危机的四大对策,即加强宣传教育是基础;健全法律支持体系,提高失信成本是关键;加快建立法人、公民信用体系是核心;大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