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小麦冻害在北方麦区顿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小麦冻害主要有冬季冻害和早春冻害两种。 1.小麦受冻后表现出的症状小麦冬季遭受冻害,首先是叶片受冻,冻害严重时出现死蘖死苗。分蘖受冻死亡的顺序是先  相似文献   

2.
《西藏科技》2005,(1):59-59
霜冻是指气温降到0℃以下且足以引起植物伤害甚至死亡的现象。在地面温度骤然降至0℃以下且低于小麦在一定发育阶段所能承受的最低温度时,小麦就会产生冻害。特别是小麦拔节后,抗寒能力渐弱,易遭晚霜冻害。受晚霜冻害的小麦从植株外部形状看有的是茎部受伤害,有的是叶片变黄扭曲,严重时植株枯萎且穗部的雌蕊和雄蕊受冻,结实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对高密市近几年的小麦冻害资料分析,较轻的小麦冻害每年都有发生,而近几年发生最为严重,寒潮和春霜冻害是引起小麦冻害的主要原因。小麦后期管理做好施好拔节肥,浇好拔节水,酌情叶面喷肥,延长叶片功能期,提前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可以减少小麦冻害损失。  相似文献   

4.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林芝中部地区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80—2005年林芝中部地区冬小麦播种期内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林芝中部地区,传统播种期内气温逐渐升高;气候适宜冬小麦播种期逐渐推迟;传统播种期内降水量有所减少。并利用1980~2005年林芝中部地区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按照传统观念播种小麦存在的弊端,从而得出结论:冬小麦的播种必须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适当晚播,才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由于暖冬气候及北方麦播区播种早、播种量大等不良因素影响,造成小麦冬前旺长,从而导致小麦早春冻害、成熟前倒伏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严重减产,为此分析了小麦冬前旺长原因危害及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5年1月11日上午,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在兰州商学院正式成立。所长由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担任。研究所以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条锈病控制技术体系作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宽研究领域,包括开展小麦抗病遗传机制、杂种优势利用、航天育种、相关的栽培技术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该研究所在甘肃省各地合作建立了6个科研基地。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的成立,对于选育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促进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在20多年间翻了一番多,就是得益于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的成立,使得教育和科研结合得更紧密,设置财经专业的高校,不仅要研究农业经济管理,而且要研究农业技术开发,不仅要培养管理技术人才,而且要及时转化科研成果,这对于促进科技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状况的观测,讨论了高原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土壤CO2排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CO2排放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发生当地时间的13:00~14:00和凌晨5:00~6:00左右,但在越冬期土壤CO2排放已很微弱,日变化不明显。冬小麦和青稞地的土壤CO2排放最高值出现在灌浆初期, 可达到40 g m-2 d-1左右;收割后,气温和土壤温度也逐渐降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麦根系的呼吸减弱,土壤CO2排放一般为20 g m-2 d-1以下;至越冬期,土壤CO2排放降至2 g m-2 d-1左右,土壤CO2排放非常微弱。高原农田土壤CO2排放与5cm土壤温度变化相关性最好,可用5cm土壤温度来推算高原冬小麦地的土壤CO2排放量,并由此得到在灌浆期高原冬小麦的根系呼吸所排放的CO2量占整个土壤的CO2排放量的34~44%,平均为40%。  相似文献   

9.
寒冷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易使土壤在冬季产生冻胀,造成室外排水检查井局部破坏,影响使用和污染环境。因此,应重视室外排水检查井在寒冷地区遭受冻害的现象,在分析冻害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寻求有关预防冻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闻背景:2005年1月11日上午,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在兰州商学院正式成立。所长由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担任。研究所以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条锈病控制技术体系作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宽研究领域,包括开展小麦抗病遗传机制、杂种优势利用、航天育种、相关的栽培技术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该研究所在甘肃省各地合作建立了6个科研基地。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的成立,对于选育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促进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在20多年间翻了一番多,就是得益于优良品…  相似文献   

11.
李红忠  梁春玲  史本林 《资源科学》2012,34(11):2146-2153
分析豫东典型小麦种植区——商丘市2010年-2011年的气象数据,选择商丘市2011年8个田间"三情"监测点"矮抗58"小麦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2010年-2011年豫东地区出现的持续性干旱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条件与冬小麦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研究区2010年-2011年的持续干旱整体上降低了冬小麦的品质性状,灌溉可有效控制降水匮乏产生的负面影响。在8个监测点中,蛋白质含量和Zeleny沉降值较常年最大偏低分别达39%、17%;表征淀粉糊化特性的峰值粘度下降最大幅度为6%;表征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最多缩短32%、30%;此外,拉伸面积、延伸性等拉伸参数也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冻害以及由此形成的多种病害是影响滦平县苹果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在对冻害的考察基础上,分析了果树抗寒机理,并结合当地条件,提出了提高抗寒性能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对典型农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遥感图像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河南地区为例。利用河南地区的气象资料,与小麦发育期以及产量、干热风的灾害数据,利用气象行业的标准冬小麦的干热风的灾害指标,对干热风的危害指数进行计算,对冬小麦对气象产量的影响关键的因子进行确定,对河南典型农区的冬小麦的干热风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干热风发生的次数和冬小麦的单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的结果表明,近20年来河南地区的冬小麦轻度以及重度的干热风的灾害总体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轻度以及重度干热风的年际产生的变化比较大,90年代的干热风灾害较为严重,2000年情况较好。日最高的气温以及相对的湿度与相对的风速等要素起到综合的作用对河南冬小麦的干热风灾害的整体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进行决定,相对风速的减小对干热风的灾害产生减弱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确保行车安全,减小冻害对行车的影响,对管内15mm及以上的冻害进行了整治,近年来通过整治使得管内冻害未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总结分析冻害变化情况及整治方法,指导管内有冻害的车间做好冻害时期线路设备的养护、维修,确保冻害时期设备状态良好、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从引进和杂交选育的冬小麦品种中,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以主栽品种肥麦作比较,进行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演变分析,分析了从种植冬小麦以来品种更换过程中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和稳定性的变化。产量水平2001年与1975年比较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16.4%,产量的提高是在保持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改变了栽培条件,加强了田间管理,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结合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提出了今后西藏冬小麦产量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为我国气候变暖较明显区域之一。本文为了能够明确冬小麦对气候的响应程度,选取了我国陕西地区来探析我国西北冬小麦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1,(13)
我国小麦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对于小麦的需求量很大,所以为了保证供需稳定有关部门在生产工作中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去不断提高小麦产量,同时还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因此在工作中小麦病虫害防治就成为了关注重点,导致小麦出现病虫害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就根据工作经验总结对我国冬小麦病虫害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防治意见,希望可以为有关部门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气候学方法分析总结了影响林芝地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研究表明:初夏干旱、盛夏连阴雨、冰雹、霜冻灾害对林芝地区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其中以初夏干旱灾害的影响最甚。文中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华夏星火》2013,(12):9-9
当前正值冬小麦播种和出苗的关键时期,全国小麦播种进度已近七成。近期,河南、陕西、山西和山东省部分地区旱情发生发展,造成小麦播种、出苗困难。为全力推动抗旱保秋播工作,10月21日,农业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会商研究下一步抗旱保秋播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寒冷地区冻害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