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教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相对较长的青春期和人脑惊人的可塑性是人类可教性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脑科学实验中运用少量样本进行研究而获得的研究成果与运用于大规模教育活动的适应性等问题,使得教与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目前人们对学习脑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对教学脑却研究得很少。因此,科学的教育呼唤教学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存在人类能对教育刺激发生“反映”的可教性这个必要而充分的物质基础,才存在社会学角度的必教性、教育学角度的如何教等教育实践问题。人类的可教性广泛存在于基于基因所支配的脑、喉腔、四肢等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中。人类的可教性奠定了人性及其通过促进人性完善的基础。人类可教性有其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规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道德思想均认为道德可教,但德育现实境况却又引发质疑。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厘清道德的可教性有利于深入认识德育理论,并有利于推进"德育低效"问题的解决。本文从政策法规、实践、语言学、人本和学校教育性质等多维视角,分析论证了道德的可教性。道德的可教性受人的有限性与复杂性以及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制约。基于道德的可教性及其局限性,本文对学校德育改善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注重宣传再动员、德育目标再调整、德育内容再丰富、德育方法再多元以及德育评价合理化。  相似文献   

4.
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亚鹏  董奇 《教育研究》2005,26(10):35-38
大脑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受学习、训练以及各种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和功能都会出现动态的修复或重组,也就是体现出所谓的可塑性。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如儿童大脑、成人大脑以及非正常人大脑均具有可塑性。由于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塑性是动态变化的,而且不同脑区在不同时间其功能活性以及可塑性本身也不一样,所以,在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或干预措施时,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大脑可塑性的这些因素,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科学的保护脑、使用脑、开发脑;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重视早期教育;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促进大脑的整合式发展;全面了解影响大脑可塑性的因素,寻求大脑可塑性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道德健康重要性的日益凸显,道德健康教育开始得到学界关注。这就首先需要为道德健康的可教性进行学科论证,以期为道德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文章从伦理学、人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三个视角,对道德健康的可教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沈静  张更立 《中国德育》2006,1(9):25-27,64
我国传统的教育一直偏重于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和解释儿童的不良行为,而相对忽视对个体认知心理规律作用的认识。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为辅导和矫正儿童的品行不良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对有效实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超  赵文静 《广东教育》2002,(11):24-25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 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底特利希·本纳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对当代教育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化割裂,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两者缺乏内在的统一性。他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突出教育实践的基本结构和自身逻辑的视域融合,把人类行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注重人的实践能动性研究,并建立可塑性与主动性基础原则。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确定的大学教育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夫之的论断更为中肯:“教者皆性,而性必有教,体用不可得而分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就是道德教育,而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所教授的只…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介绍了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由Pienemarul提出的"多元发展模型",以及基于此理论Pienemann后来又提出的"可教性假设".并结合"多元发展模型"与"可教性假设"探讨了这两个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脑的可塑性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塑性是大脑的主要属性之一,在动物和人类毕生发展的进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可塑性。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揭示大脑活动的规律、进行临床矫治和干预以及教育教学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从分子、细胞、皮层地图以及神经网络等层面研究了大脑可塑性的表现模式、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但是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大脑发生可塑性变化的过程中,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大脑在加工不同任务时可塑性的表现模式、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特异性的,还是受到共同的机制的调节?成熟和经验各自在大脑可塑性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二者如何通过交互作用影响大脑可塑性的表现形式、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目前都不是十分清楚。此外,从理论上讲,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但是当前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如何结合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大脑可塑性的研究,以便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化和实效化,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认知神经科学工作者、教育实践者面前的一项急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目前,虽然人工智能时代编程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编程教育多将重心放在训练儿童的编码操作技能,忽视了编程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而偏离了儿童编程教育的本真之意,而探索创生多元化的编程教学方式以发展儿童编程思维才是儿童编程教育的价值所在。基于此,文章首先从编程发展历史和教学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非计算机化”儿童编程教育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与教育价值展开论述;然后文章以建造主义为理论视角并以活动理论作为实践承接,结合具身化、游戏化、叙事化和协作化的活动实践原则,构建了“非计算机化”儿童编程教育教学模式;最后文章通过详细介绍教学设计示例,并辅以教学应用效果,说明了“非计算机化”儿童编程教育促进儿童计算思维发展的有效性,以期为儿童编程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体验式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大力推行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易于儿童接受的特点。当前,电视媒体将体验式教育模式搬上荧屏,给体验式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探索领域。但是,媒体操作下的体验式教育也存在忽视儿童的情感、心理和认知承受能力的问题,这背离了体验式教育的初衷。  相似文献   

14.
一、幼儿自主性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的许多行为存在着忽视儿童发展基本权利的地方。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多年来我们单纯地强调儿童以年龄特征表现出来的共性,而忽视每个幼儿活生生的发展现实,更谈不上根据每个幼儿现实的发展水平对儿童施以个性化的教育。其次,多年来我们过分地强调从社会的价值取向看幼儿教育的目标,而忽视了儿童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这样一来,幼儿教育的实践就显得孤立而僵化了。  相似文献   

15.
教育原理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教育学科的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原理或理论研究习惯于把"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等"关系"性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内容,而忽视教育本体自身的问题,从而引发教育理论研究的种种危机。教育理论研究必须超越"关系"情结,从教育这一人类"引导活动"入手,对历史和现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思维逻辑分析,形成高度概括化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苗曼 《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17,22
教育塑造是教育学中的"公理"性命题,教育塑造的逻辑起点是人性的可塑性。然而可塑之性只是人性的"局域"而非"全域",自然天性作为人性系统中一个不可塑的子系统,一直被奠基于科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科学教育学所忽视。教育塑造这一元命题具有内在的危机。教育面向一个整全的人之存在,促进儿童天性的丰满表达和表现,是全人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阶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都是最为丰富和具有最强可塑性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就显得最为重要和可贵。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最有效的途径,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个体发展论思想始终贯穿在杜威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历程中.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儿童个体发展论是建立在其过程性与辩证性的“经验人”人性假设之上,与此相应,杜威认为儿童个体是作为整体而存在,且儿童个体发展是经验改造中个性之自由生长过程.这种个人发展论影响了杜威对儿童个体、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在一定社会中,通过教育通达儿童个性生长之旨趣在于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以儿童的生命为本、直面儿童的生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目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主导地位,使我国幼儿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儿童个体的价值,忽视人格的培养。在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幼儿园教学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儿童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真实价值;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儿童丰富的个体差异等,  相似文献   

20.
针对《论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一文,提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方面的三个有待商榷的问题:是"实践高于理论"还是"实践和理论是平等并行的";能否忽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发展;靠谁来实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逻辑。认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是平等并行的,不能忽视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发展,超越实践人和理论人而新产生的"理论—实践人"和"实践—理论人"是运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逻辑的理想人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