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确定的大学教育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夫之的论断更为中肯:“教者皆性,而性必有教,体用不可得而分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就是道德教育,而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所教授的只…  相似文献   

2.
宁林彬  陈励 《文教资料》2011,(31):98-101
良心是社会道德运行最可靠的基础,但良心是否具有可教性?本文从良心的概念入手.从教育学的角度诠释良心的内涵及特征,以准确把握良心的本质.并通过对人性的分析,阐释性恶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为良心可教建立了内在的理论依据。人性虽然有恶的一面,但是可能通过教育化性起伪,将“善”植入人心,这是良心教育的价值期待.从而揭示出良心需要教育才能将善内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儿童的可塑性与抗塑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儿童的可塑性是可教性的基础。迄今为止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建立在儿童的可塑性这一基本点之上。而儿童除了具有可塑性、可教性之外,还有抗塑性、抗教性,这一点迄今尚被教育理论与实践所忽视。我们夸大了儿童的可塑性,忽视了儿童的抗塑性,以致教育理论残缺不全,教育实践失误频频而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4.
杨超  赵文静 《广东教育》2002,(11):24-25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 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质主义思维影响下的创新教育坚持现成性存在的人性假设,这种假设导致实践探索中出现价值取向偏误,诸如过度功利化、唯国家主义、唯科学主义等。因此,创新教育的人性假设应由现成性存在转向生成性存在。在人的生成性存在中,人的未完成性、有限性、历史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为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前提、动力、起点和评价维度等方面的支持。创新教育从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变需要超越以往本质性思维影响下的预成性教学。将生成性教学作为创新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可教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相对较长的青春期和人脑惊人的可塑性是人类可教性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脑科学实验中运用少量样本进行研究而获得的研究成果与运用于大规模教育活动的适应性等问题,使得教与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目前人们对学习脑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对教学脑却研究得很少。因此,科学的教育呼唤教学脑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与“教”并非二元对立,它们的内容、对象、目的和方式不同。教与“教”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因为教对“教”作用的延时性、综合性、错位性等特点而否认教对“教”的直接作用。为了促使“教”可教,我们应培育共同经验,加强“教”学体验;理论镶嵌实践,构建立体化课程;改造言说方式,融入本土化理论;改造教的内容与形式,强化教学学术。  相似文献   

8.
“富而后教”作为教育哲学是错误的,掩盖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关于“庶”、“富”、“教”关系的言论,“庶而后教”才是合理的。董仲舒提出的“继天而教”,不仅与“庶而后教”等儒家教育思想和道家思想一脉相承,而且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已成为我国传统的教育发源观,也是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教"不可教,表现为:有些教师无需受教而会"教",甚至比受教的教师更会"教";大多数受教的教师确实会"教",但难说是受教的结果。"教"不可教,理由是:"教"是实践智慧,而能教的是理论知识;"教"基于"教育观念",而能教的是"关于教育的观念";"教"是"能力之知",而能教的是"命题性知识";"教"内含缄默知识,而能教的是显性知识;"教"是反思性实践,而能教的是技术性实践;"教"需要机智,而能教的是知识。"教"虽不可教,但却受其影响,可间接教育。"教"不可教,启示是:应采用广义的课程概念;应强化实践课程;应重建理论课程概念。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创业都是可教的,但同时也都是在特定意义之上的,它之于人性的特点,之于创业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之于创业教育方式的构建问题等。基于此,创业可教的意义在于塑造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而不是停留在常规教育方式对创业知识的教授上,并且也不意味着特定的创业教育一定产生相应的创业行为。创业教育应该是基于经验的促进个体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塑造,进而促进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创业行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口述历史不仅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口述历史资源极大地补充丰富历史教科书,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口述历史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培养高尚的情感。同时,对于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口述史料的真实性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课堂案例教学及其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案例教学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在培养学生的教育职业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学前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案例开发必须符合教学性、真实性、时代性和可读性等要求,其教学模式相对可分为事件描述型、问题解决型和重新设计型三种。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对我国新课改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也导致了一些不良效应,如割裂了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轻视教师主导、接受式学习等。须辩证地看待"拿来主义",立足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国情和教育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为指导,以教学认识论为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对后现代主义及其学生观加以调适,吸收其积极方面,摒弃其不合理成分,从而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传统的以选拔人才为教育目的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的教育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只有实现了教育性,才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发展。整体观教育对野生动物产业管理学课程的教与学十分必要。整体观教学不仅是理解和掌握野生动物产业管理学课程内容的钥匙,而且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并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同时,还有利于升华教师教学的意义。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法是帮助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树立整体观思想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哲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教育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只有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并处理好"实践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才能增进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课程观力主课程的“人本化” ,它强调通过教育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 ,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情意基础时 ,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它认为以学生的生活现实问题为主题选择出来的教材 ,教学才会真正适合儿童的实际 ,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亟待改革。我们可以借鉴人本主义课程观中一些有用的东西 ,使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有的教育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视角看,传统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主体差异性,即内部的效仿和外部的施为两个维度,因此,从"自我效仿"与"他我施为"两个维度进行重新解构,将赋予传统教学方法以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人是一种价值存在。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发展这一“永无止境”的过程中,人精神和人关怀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发展观念,坚持教育公正和教育人道主义,强化教育崇善和民主意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essay Duck‐Joo Kwak explores a moral perfectionist approach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which is distinct from liberal and communitarian models. One of educational challenges to this approach is how to cultivate our students' sense of membership, which is shaped by a thick sense of the good life, while being not merely compatible with but open to the pluralist perspective. Kwak maintains that what is required for this form of membership to society or community is our future citizens' ability to engage in highly self‐reflexiv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e human condition; such reflection gives them the skills necessary to live up to the tension between different selves of diverse origins or within a divided self. Examining Stanley Cavell's view of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n exemplar of the moral perfectionist approach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Kwak shows how the practice of his 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 can be a good way to cultivate this ability by teaching us how to “speak for others” by way of “speaking for one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