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媒》2005,(5):1-1
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性改革终于结成“正果”,这对于中国传媒业乃至关心中国传媒改革的海内外人士来说,不啻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利好消息。它意味着中国传媒业的改革继北青传媒股份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后,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它同时还意味着,中国传媒业的系统性改革在“出人意料”地稳步推进!一方面,政策和体制创新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弹性”和相当广阔的空间;而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传媒业新闻改革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媒业的新闻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至今已经历了26个年头.回首以往,新闻改革成绩斐然,中国传媒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面貌今非昔比.进入21世纪,中国传媒业正发生着静悄悄的而意义更加深刻的变革.目前,中国的新闻改革呈现出全新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数字电视是近年来国际和国内传媒业非常火爆的话题。对于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来讲,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讲,数字电视既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广阔的机遇。这是中国传媒和娱乐行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契机,如果把握住这个时机,将推动中国传媒业发展到  相似文献   

4.
"双转":中国传媒业的一次制度性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转即传媒体制转轨和形态转型,是中国传媒业目前所面临的新的变革。本文对双转目前的态势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的创新和对新兴技术的运用是中国传媒业下一步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传媒业的双转新变革也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海英 《今传媒》2011,(8):66-67
最近几年,中国传媒业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传媒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新媒体的不断加入使传媒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了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的重围中寻求新的发展,中国传媒业开始寻求新的经营发展突破口。"事件营销"这种现代营销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所采用,它以传播广泛、成本低廉、收效迅速、效益明显而倍受青睐。本文从传媒事件营销的缘来入手,分析其模式和优势,探索其成功奥秘,为传媒企业在产业化的进程中提供借鉴,使传媒企业少走弯路,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6.
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三大效应,即"蝴蝶效应"、"乘数效应"和"牛鞭效应".中国传媒业必须正视危机,以积极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来应对三大效应.  相似文献   

7.
王瑜 《新闻世界》2012,(10):105-106
本文在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传媒业影响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其影响下我国传媒的商业化倾向。指出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我国传媒改革与发展中要重点关注私有化、产事分开、政府部门角色转变和发掘中国传媒改革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划分对于中国传媒集团现有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体制创新.但中国传媒集团目前普遍采取的节目与广告、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的做法是一种不彻底的部分剥离,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划分的一种误读,它将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体制性障碍.作为一种过渡的中间形态,从部分剥离走向整体转制,将成为中国传媒集团产业体制改革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传媒》2009,(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传媒业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回顾过去,无论是产业规模、运营模式,还是管理体制、技术应用,中国传媒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蕴积了厚实的底蕴.变革成就精彩,但我们坚信,无论未来如何变化,中国传媒业的宗旨不会变,传媒人开拓创新的追求不会变!  相似文献   

10.
一场从美国蔓延开来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中国传媒业.尤其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和金融风暴的双重夹击之下似乎危机不断,而这场危机到底是"危"还是"机"?中国传媒业又该如何应对?业界精英的探讨也许能为我们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11.
“数字电视是诞生中国传媒巨子的契机。对于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来讲,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讲,数字电视既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广阔的机遇。”2004年11月9日,在南京举行的“2004数字新媒体发展高层论坛”上,著名媒体经理人、原默多克星空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李映红先生这样评价中国的数字电视业。自2003年以来,中国数字电视开始加大发展的力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月1日,黑龙江电视台卫视节目实行改版,一批节目新装亮相.3月12日,新频道"都市频道"也隆重推出,频道定位主打"平民视角",势头直指哈尔滨市.而作为省会城市台的哈尔滨电视台建台二十多年来也经历了多次的新闻宣传和管理机制的改革,但距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强势媒体"的目标还有差距.二十多年来中国传媒业在改革发展方面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微观业务机制层面的改革要远远超前于宏观体制规则层面的改革;边缘资讯领域的改革要远远超前于主流资讯领域的改革;增量传媒(即新增媒介)的改革远远超前于存量传媒(即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媒介)的改革.事实上,中国传媒业今天的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前三者探索、创新的基础上,而今天发展巨大的困难和障碍则源自于后三者的阻滞与落后.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中国传媒业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传媒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新媒体的不断加入使传媒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了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的重围中寻求新的发展,中国传媒业开始寻求新的经营发展突破口。“事件营销”这种现代营销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所采用,它以传播广泛、成本低廉、收效迅速、效益明显而倍受青睐。本文从传媒事件营销的缘来入手,分析其模式和优势,探索其成功奥秘,为传媒企业在产业化的进程中提供借鉴,使传媒企业少走弯路,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4.
史松明 《传媒观察》2011,(11):44-46
目前,中国传媒业正在进行产业化的"深度探索"。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中国传媒产业化在逐步繁荣中国文化产业的同时,其事业体制与产业体制的矛盾、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博弈、官本位与职业化的冲突等,客观上构成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背景与现实困境。因此,中国传媒业以及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  相似文献   

15.
1978-1992年,是我国媒介产业化改革的第一阶段:即市场经济探索阶段的媒介产业化改革。这一阶段作为30年媒介产业化改革的起步时期,最具有代表的大事件包括:1978年开始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广告经营的回复和发展,自办发行的出现和推广。这些改革事件在中国传媒业从"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的过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开拓意义,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价值。本文旨在回顾并梳理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背景和过程,评述这一时期这些重要改革事件的实践价值,并揭示这些事件对后来媒介产业化改革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声屏世界》2013,(3):94
2013年1月11日,由传媒杂志社主办,今晚报社和南开大学承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领导及百余位传媒界人士参与的第八届(2012)中国传媒年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年会以"媒体转型与技术创新"为主题,对2012年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状况及传媒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木韦 《传媒》2005,(11):21-23
2003年,原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上海东方电台财经频道统一对外呼号为"第一财经",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成立,这家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谱写了中国传媒业的诸多记录,它的挂牌成立被业界人士普遍看作是中国传媒业的重要事件之一.2004年,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打造的一份面向全国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正式问世,从而标志着第一财经跨媒体平台主架的搭建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8.
彭波 《传媒》2012,(2):10-11
正2011,机遇与挑战推动着中国传媒业格局的演变与洗牌,大事与难事考验着中国传媒业应变的机智与果决。站在"十二五"规划扬帆起航的历史节点,擎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的猎猎大旗,中国传媒业将如何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常 《东南传播》2016,(6):122-125
融媒时代推动中国传媒业变革的同时,也给传媒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记录和描述了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广电专业应对媒介融合的在地实践。论文不仅勾勒了这所地方性院校推动传媒教育改革的当下语境,同时,以"加减乘除法"为比拟,分类介绍了教改过程中的具体举措,并在文末对融媒时代的传媒教育改革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20.
资本的力量     
朱学东 《传媒》2004,(9):1-1
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资本,长期徘徊在中国传媒业的大门之外.而这个正在努力挣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着资本的哺育. 没有人否认资本对于中国传媒业的重要性.虽然政策层面的小心求证仍在以它惯有的谨慎态度讳言传媒资本的法律地位,但传媒业内明里暗里的融资活动显示近年来它从未停止过向资本市场的投怀送抱.与此同时,资本的逐利本性也在所谓"传媒暴利论"的蛊惑之下,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迂回渗透,进入一个原本不容它染指的行业.传媒与资本正是以这样一种不明不白的方式拥抱着,纠葛着,冲突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