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教结合”模式调整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奥运会之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实施"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其指导思想表现出"重体轻教","体教结合"虽提出多年,但收效甚微;北京奥运会后,在继续坚持"举国体制"的同时,国家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运动员的身心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体教结合"模式必有很大的施展空闻,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走向体育与教育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我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女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女足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框架。提出:应坚持并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立并完善两种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完善体教结合的法规、政策等,把握体教结合进程。  相似文献   

3.
“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对策,即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商业化与职业化改革,加强"体教结合",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等措施,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按照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内涵的理解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认为体教结合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员势在必行,提出了坚持、丰富和完善举国体制的思路,对于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中国代表团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一体化"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教体企相结合"培养模式。将体教结合纳入"举国体制"、把培养人作为高校体育竞赛的重要任务以及建立完备的高校竞赛体系和良好的运动队管理模式是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解读与“竞技体育强国”探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强国”目标的对策,通过深刻剖析竞技体育,揭示“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运动成绩水平,首先取决于其运动人口的数量”的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运动人口严重不足”是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问题.通过对“体教结合”源自假问题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剖析,论证我国微观举国体制的历史局限性,提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变革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推行体教结合策略与完善举国体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探讨"体教结合"与"举国体制"问题,在广泛引证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观点:教育系统内的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是推行体教结合策略的最佳载体;体教结合策略决定了举国体制的完善方向,以竞技回归教育的形式完善举国体制是大势所趋;坚持举国体制指的是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髓";完善"举国体制"指的是革除其不合理的历史表现形式,首当其冲的是改革以专业队为中心的三级训练体制,以大中小学代表队为中心的一条龙式教育训练体制必将是未来举国体制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要正确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难等问题进行研究。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先进理念,就要走“体教结合”之路。中国体育的发展应该以体教结合为主,职业俱乐部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辅。走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