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碑文和墓志是南北朝重要的散文样式.北魏前期的碑文与刘宋初期的碑文具有类似的文学特征,南朝碑文在齐梁以后繁缛典丽的特征要到北魏末期才影响到北朝碑文的写作.碑文的变体铭文中出现的山水景物及游仙题材描写也在北魏到北齐有所表现.在墓志中,南、北墓志同时出现对抒情功能的重视,在南朝宫体文学出现之初,北朝墓志中也出现了对女性艳丽特征的描写,二者呈现出基本同步的发展.碑文和墓志在南北文学交流过程中的不同步,体现出北朝文学接受南朝文学过程中不同文体间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唱筹量沙”出自《南史·檀道济传》,讲的是南朝刘宋政权在与北魏的一场作战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檀道济以智退敌的故事。在此前的一场战斗中,魏军焚烧了宋军的粮草,致使宋军粮食消耗殆尽。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因而威名大振。自此之后,魏人惧怕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他们甚至用檀道济的画像来驱鬼。  相似文献   

3.
古人常用的号有“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官号”“斋号”“别号”等.下面分别介绍。 一、国号:国家的称号。有两首历代国号歌,兹录之:(一)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二)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相似文献   

4.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 ,统治者编安江左 ,在政治上鲜有建树 ,但却都对文学表现出了特殊的偏爱。各朝君主有的大力提倡 ,奖掖文学创作 ,有的身体力行 ,亲自从事创作及批评活动。其中 ,尤以梁朝萧氏家族的成员表现得最为突出 ,据史载 ,梁武帝萧衍在南齐时就与沈约、谢月兆、王融等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之士 ,是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 ,名动一时。建立梁朝以后 ,仍乐之不疲 ,“躬制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诸文百二十卷 ,”(1 ) 而且“旁求儒雅 ,诏采异人 ,”“每所御幸 ,辄命群臣赋诗 ,其文善者 ,赐以金帛 ,诣阙庭而献赋颂…  相似文献   

5.
刘裕为了排除竞争对手和根除后患大杀功臣异己,成为关中失守和尔后宋魏战争刘宋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刘裕出身低微,担心高门士族不能屈尊拥戴他,于是大杀士族豪强以树立朝望;惟恐晋司马氏复辟,于是对其诛戮不已,造成其后国内政局动荡、树立死敌;刘裕首开杀害禅位皇帝和残害前朝宗室的先例,使其后代自食其果。刘裕因猜忌杀害功臣名将的衣钵被其后代继承,重用宗室政策,成为宗室叛乱和骨肉相残的根源。这些都加速了刘宋王朝的衰败和灭亡。  相似文献   

6.
北魏文学自拓跋鲜卑族建国之后就在缓慢之中发展,迁都洛阳之后文学突显繁荣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使学习汉族文化与文学成为社会时尚。在全面接受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拓跋鲜卑族也向汉族文学学习。若从洛阳时期拓跋鲜卑族、北漂南人、本土士人的文学创作来看,他们并非全盘南朝化,而是吸取南朝文学之长,融合北魏文学固有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北魏文学风格,表现出明显承袭汉魏文风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齐高帝君臣误将开国之年定为国史叙事上限,既自我放弃了诠释宋齐递嬗进程的主导权,也予不满现状的刘祥藉撰写《宋书》以"讥斥禅代"之机。然则刘氏此举显然并非人君所能隐忍,故稍后不久,齐武帝既伺机将之远贬广州,又随即诏令沈约、王智深重撰宋史,冀以消除由刘祥《宋书》"讥斥禅代"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而规范刘宋史事的叙述模式。也因此,南齐官方修史重心由侧重编纂国史转为肆力重修宋史。  相似文献   

8.
钟嵘《诗品》说谢朓的诗“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1)并且说谢朓之诗“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2)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很到位的评价。所以后来的人们评说谢朓时,往往赞其诗歌之发端或叹其佳句之“灵妙之心,英秀之骨,幽恬之气”(3),批评“其病乃在才之不继”(4),写到篇末,“每苦气竭”(5)等等。却少有人注意到钟嵘所说的“意锐”。我觉得这恰恰是谢朓为人、为诗的致命伤。谢朓出身于南朝显贵家族。但他生活的年代,谢家已风光不再。刘宋时被疑谋反遭诛戮的范晔是他祖母的弟弟。而他自己的母亲则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女儿。他的岳父王敬则,是萧道成夺取刘宋帝位的同谋者。而萧道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定建立的后仇池国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处于北魏和刘宋两大势力的夹缝中。为了生存发展,后仇池国分别对这两大势力奉表称臣,过着朝秦暮楚的生活,其目的就是想东食西宿、左右逢源,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北魏和刘宋为了相互钳制对方,也尽力拉拢后仇池国,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双方甚至为争夺仇池而大动干戈,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灾荒所逼,后仇池国两次对刘宋发动战争,结果招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0.
田园诗是描绘农村风光、歌咏田园生活的一种诗体,其内容往往充满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安谧生活的热爱。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山水诗是描绘山水名胜、歌颂自然风光的一种诗体。诗人往往把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山水景物结合起来描写。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拓者,南齐谢朓也为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颜延之是南朝名噪一时的大作家.从政治环境、文坛风貌、家族渊源、友人交游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探求颜延之文学作品风格的成因,对进一步了解刘宋乃至南朝的文学发展及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沈约所撰《宋书·范晔传》具体记载了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参与谋反并被处死的经过及其一生中若干不检点的行为。自清初以来对这些记载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为范鸣冤申辩,而对沈约的史笔也不乏微词。笔者认为:范晔谋反确有史据,其谋反只是参与了一场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并无进步意义;范的“薄行”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南朝世家大族的认识,也可从中剖析《后汉书》的得失和研究范的思想,并非“不值一顾”;沈约也非故意“丑诋”范晔;对范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只有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弘扬其优点,又观其不足,才能扬长避短,启迪后人.  相似文献   

13.
当南朝诗坛绮罗香泽之气充斥弥漫之际,鲍照以其特立独行的创作异军突起,享誉诗坛。他传世的二百多首诗歌,反映了刘宋社会的许多重要方面,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艺术上亦别立一体——“奇矫无前”、“开人世之所未有”,但由于“才秀人微”,却被“取湮当代”。  相似文献   

14.
王俭之“风流”表现在领袖士林与出任宰辅两个方面,是南齐士大夫与皇权相互需要、彼此结合的产物。王俭因时势而崇儒制礼,表明士大夫与皇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了融合.但这种融合是以士大夫回归儒家皇道意识为前提的。这成为南朝士风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范晔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从范晔删众家后汉史写作开始,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为止,未能完成全部写作计划。一方面,《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其创造性的撰写成为儒林和史学的典范。以致许多儒者精读该书;另一方面,范晔的为人和被杀的命运,又悬示了一个生动的典型,伴随范晔被杀,撰史由私家的权利被收归国有;皇族继续打压世族。至颜之推对范晔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评。扬弃范晔,象征士族文人的自我转型,转变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巨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颜之推就是一个成功转变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清人陈光宪在其所编《历代名将事略》中,对守与战的辩证关系分析说:“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从我国古代的战争实践来看,当两军对垒,本方的兵力不及对方时,采取先坚壁清野防守,伺机突袭敌人的战法往往十分奏效。例如南北朝时,南方的刘宋政权与北方的北魏政权发生战争。宋军兵少,魏军兵多,魏太武帝亲率大军长驱进攻,宋军初战不利后  相似文献   

17.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与谢灵运、颜延之鼎足而立,并驾齐驱。在谢灵运被杀,颜延之见弃,元嘉文学即将转入沉寂状态的时刻,鲍照“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把元嘉文学延续下去,并且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元嘉十年之后,鲍照的诗篇“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形成了刘宋文学后期绚丽多姿的面貌,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推向高峰,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唐代诗坛而言,“李、杜、元、白皆从此出也”。特别是给李白的影响最为显著。本文拟就鲍照乐府诗对李白的影响,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宋在西晋之后继续推行宗王出镇制,其根源在于门阀势力仍然较强,皇帝不得不任用家族成员以保持力量对比上的优势。这一制度对刘宋政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在刘宋初期对巩固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出镇宗王势力过大,在孝武帝以后开始成为皇权的威胁。孝武帝及明帝采取各种措施削弱出镇宗王的势力,却导致了异姓势力的兴起,并最终导致了刘宋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时期,南朝皇权的兴衰祥代均依凭于某一地域军事政治势力的作用。以关中南徙侨民为主体与襄阳地区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雍州势力因刘宋统治者的扶植而迅速崛起,并在齐代壮大为一支支配朝局的地域军事势力,最后成为萧梁禅齐的核心力量。雍州势力的壮大主要表现为“江陵人怕襄阳人”与“土人暴动”;其原因主要是崇尚文教。  相似文献   

20.
南朝刘宋政权的建立者刘裕凭借非凡的武略和胆识,在东晋末年纷乱的政局背景下,依靠其亲手重振的京口集团力量,通过一系列征伐活动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抢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地位,以致最后移鼎称尊、覆晋建宋,成就易代大业。随着刘宋政权的建立,京口集团的势力也发展到了顶峰。然而“月满则亏”,入宋以后,由于多种因素,京口集团的力量开始遭到削弱,该集团政治地位逐渐衰落。直到南朝齐梁之际,京口集团最终走到了历史尽头,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