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梅琳 《林区教学》2013,(1):66-6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文学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进行形象分析,并具体阐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其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笔者现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奥菲利娅、克劳狄斯、葛特露及波洛涅斯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从而展现出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文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人物刻画真实、立体,性格各异。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剧中其他主要人物进行赏析,使读者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再次深入品读莎士比亚大师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经轻率地断言,中国古典戏剧只是“戏剧草样”。事实已经一再嘲笑了他在这方面的无知。中国不仅有无比丰富的古典戏剧遗产,而且早在英国出现人文主义戏剧家莎士比亚之前,就出现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他的影响深远的社会悲剧《窦娥冤》,比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要早三百多年。  相似文献   

4.
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包括《哈姆莱特》《罗米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名剧在内的37个剧本、一百多首诗歌。一般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590年至1600年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历史剧主人公往往是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体现者,代表作品有《查理三世》《威尼斯商人》;1601年至1607年为悲剧时期,代表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1608年至1613年为传奇…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四大悲剧。其中主要塑造了两类鲜明的女性形象:纯洁善良的"天使"和狠毒邪恶的"恶魔",这两种女性虽然想努力超越自我,但在男权社会的领域中,她们注定成为一群任人宰割的羔羊。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最重要的悲剧有4部,它们是:《哈姆雷特》、《奥塞罗》、《麦克白》和((李尔王》。其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思想最深刻、艺术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作者悲剧风格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莎翁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对于深化剧作主题、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戏剧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有《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  相似文献   

9.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历史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但是一直以来,哈姆雷特的人格备受争议。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进行人性化地分析来重新为"延宕的王子"申辩。  相似文献   

10.
<正> 莎士比亚在创作《李尔王》的一六○六年,又写了另一部重要悲剧《麦克白》,这是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阴暗、最独特的一部。因为它的主人公既不同于富有理想、善于思考的哈姆雷特,单纯正直的奥赛罗,也不同于几经转变的君王李尔,麦克白是一个性格矛盾、野心不断膨胀的血腥暴君。关于悲剧,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认为“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的叫悲剧”,“悲剧应模仿比我们今天要好的人,悲剧不能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这个人的厄运是活该的。”就是说,写英雄、好人的不幸是  相似文献   

11.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伊凡雷帝杀子》和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在诠释"莎士比亚化"戏剧创作原则的重要性方面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二者都是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中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描写,重申"莎士比亚化"戏剧创作原则的重要性。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并不排除其创作原则在总体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与关汉卿悲剧的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分别是东西方的戏剧大师,两人都擅长悲剧的创作,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观照人的命运,反思不幸和灾难产生的根源。文章从悲剧主体的层面切入,按照社会地位、陷入矛盾冲突的方式和抗争的激烈程度三个方面来比较莎士比亚戏剧和关汉卿戏剧的不同之处,并深入探讨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严威 《海外英语》2012,(4):218-220
伊米莉亚虽然只是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中的一名次要角色,但也颇为国内外的读者及评论家们关注。但无论在剧中,还是剧外,伊米莉亚饱受他人的指责,被认为是一个愚蠢不堪的笨女人,甚至该为最后的悲剧负责。然而,仔细考察整个剧本,这样的指责明显有失偏颇。伊米莉亚其实一点都不愚蠢。相反,她既机智又聪明。简而言之,伊米莉亚是又一位被大众偏见所冤枉的悲剧女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中国现代悲剧意识开始觉醒,在学人自觉地向西方寻找范型的过程中,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戏剧家唤醒并培育了一些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没有或者很薄弱的艺术素质.其中,莎士比亚悲剧的崇高感给中国现代悲剧注入了震撼人心的生命力与充满反叛抗争的人性精神.从总体上说,莎剧的营养提升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及创作的人文意蕴与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5.
朱亚宁 《海外英语》2012,(15):220-221,224
King Lear is considered to be Shakespeare’s greatest tragedy.Using analysis of the play and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s of Jacobe an time,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is play serves its traditional role as a"mirror for princess"play and how a broader dimension provided by a Christianized natural law is availabl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ossibilities of human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奇葩,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第12首和第29首十四行诗的3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认为梁译的可信度、屠译的可诵性、辜译的可读性分别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且3位译者都较大程度地在译本里实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s (s’) ...”词组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而由“夏日的……”组成的词组所传达的意象较“夏日”单独使用时的翻译要难。通过对梁宗岱、屠岸和梁实秋三位先生译文的对比,试图探究并评价三位译家在处理“夏日的……”词组的异同之处,以期为今后重译莎翁十四行诗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熟谙剧中人物心理,堪称一名心理大师.《驯悍记》可以看作对其心理知识文学化的杰出展示.一直以来批评家认为《驯悍记》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娜是一个在男权的威压下最终放弃自我、放弃了自己追求幸福快乐的初衷,而最终屈服于当时男权势力之下的悲剧女性形象.但就她个人而言,凯瑟琳娜的选择并非她悲剧命运的开始,相反,这一选择是她在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后的明智之举,将是她幸福人生的起点.凯瑟琳娜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是对她心理逐渐成熟这一过程的描述,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亚对于女性心理的成熟把握.  相似文献   

19.
李伟民教授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中的莎学研究涉及了多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做到了史论结合。它以中国当代莎学研究发展史为线索,又对莎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特定的新见解。这本厚重的著述是中国语境下对莎学研究的“全景式”解读。尤其是蕴涵其中的“莎士比亚批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比较的眼光,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最鲜明之处,形成了莎士比亚批评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喜剧性语言的研究通常作为文学或者戏剧美学的一个附庸和补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很少。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在喜剧创作中进行了丰富的喜剧性语言实践,其喜剧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整体语言做了研究,如"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1]等,但是都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某一剧本进行详尽的语言特征分析,尤其没有对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四部喜剧中十分成熟的作品,它的喜剧氛围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为之捧腹。从双关语、夸张、反语、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段对剧本中的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