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方面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如吴福辉先生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而由钱理群先生任总主编,钱理群、吴福辉、陈子善三位先生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以下简称《现代文学编年史》)则是现代文学研究界最新的收获。《现代文学编年史》规模宏大,浩浩三大卷,时间跨越整个现代文学时期,内容则与传统文学史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现代文学史从外部世界尤其是从官方意识形态寻求内驱力,来描述文学现代化进程。在这种“工具理性”的统领下,文学史写作不可避免地异化、妖魔化:文学现象先验地有了政治上的定论,再辅之以文学上的所谓“论证”,由此遮蔽了文学史的某些真实。造成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误读。近十余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很多专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纷纷开始“重写文学史”。试图回到文学本身。宋剑华教授的《前瞻性理念: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我个人认为,本书是学界现代文学史写作新的话语实践,同时又是作者本人个性化书写文学史的先声,具有相当的学术分量和前沿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福辉先生2010年1月出版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在看似中规中矩的"发展史"框架中实则另辟蹊径,体现出诸多创新之处:一是避开进化论文学史观,以合力型文学史观的大视野结构《发展史》;二是采用了织毛衣式的一片一片的写法,又分别以文学典型年将各片绾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追求图史互动、图文并茂的特色,各幅插图与综合性图表分别拓展了《发展史》的意义空间。以上创新无疑会为文学史的写作、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文学史叙事,存在着两种思维定势:文学史动态过程的线性发展观与文学史静态格局的平面组合观。《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则化"线"为"场",化"面"为"体",显示了学术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和文学史观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可谓是琳琅满目。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最早的现代文学教材,具有开拓意义,但是已经过时;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是别具一格的现代文学教材,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唐锼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只能是当时最好的教材;钱理群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气势恢弘,学养深厚,观点独到、新潮,论述严谨深刻,是教师和考研学生最好的参考书。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是在全国电大学员使用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的基础上加工修改后的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掌握,最适用于作为成人教育教材使用。  相似文献   

6.
韦启良教授:多年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编著《名人的母亲》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杨汝福教授:多年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为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二等奖获得者,著有《礼仪史话》一书及学术论文多篇。仇仲谦教授(已调出):多年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汉赋赏析》等书及学术雄文多篇。李果河副教授:多年从事写作理论教学与研究,与人合著《茶诗漫品》一书,发表《外国现代派写作技法》等论文多篇,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首)。韦秋桐副教授:多年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  相似文献   

7.
王楠 《语文知识》2009,(2):93-94
史书有纪传与编年之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史撰著的兴盛,文学史撰著体例也逐渐形成近于史家纪传与史家编年相区别的传统。文学编年史侧重于文学史料、史实、史事的清理与把握,对文学发展进程进行动态的、立体的纪写,从而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学历史进程,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陈文新教授主编的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赵伯陶先生分撰的《明末清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赵著),以明末清初(1601——1700)这一风云动荡历史时期的文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编年的形式,纲目结合,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明末清初百年的文学史风貌。全书史观宏阔,  相似文献   

8.
文学编年史著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文学编年史都不是原始材料的无限罗列,而是包含了著者诸多深刻的学术思想与良苦的学术用心.“变中有常”的中国谱系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文学编年史构建的基础理论.我们理想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应该从中国文学发生历史性新变的晚清时代开始,一直编写到“现代”结束、“当代”开始的时刻.它将自觉致力于发现被以往诸多文学史忽略的文学细节,并纠正以往文学史中存在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9.
刘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人所著各本中国文学史在讲到南宋作家时没有一本没提到他的。然而对于他的生平的介绍和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不是说法不一,就是语焉不详。下面谈一谈我对一些有关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他的籍贯 刘过的籍贯在哪里,各本文学史的说法很不一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郑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襄阳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刘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泰和人。”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以下简称“陆、冯《诗史》”)说:“刘过,字改之,太和(今江西泰和附近)人,一作庐陵人,更有作襄阳人者。”中国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以下  相似文献   

10.
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是建国以来较为重要的以现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自其问世以来,曾于1956年和1979年两次被指定为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对现代文学史教学以及学术研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该文选取刘绶松的《初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对比研究,探究特殊写作背景下刘绶松对新文学史创作的努力与尝试,在承认其创作局限性的基础上,尝试挖掘其在文学史的建构、体例结构的安排、史料运用以及文学评论等方面的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1.
筚路蓝缕厚积而发———简评陈庆元教授的《福建文学发展史》林女超作为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福建文学史,陈庆元教授的《福建文学发展史》(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无疑将在建构区域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位置。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各个地区有着各自...  相似文献   

12.
丁晓原 《文教资料》2001,(5):94-103
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报告文学理论批评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报告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了斐然可观的实绩。史的研究在此间庶几成为一个热点,取得了相当规模的研究效益。 这一时期,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史的研究论文,而且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报告文学史专著。其中断代性的报告文学史有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1987),李丽莹、李先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论》(1990),章罗生的《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1995),余树森、陈旭光的《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1996);通史性的报告文学史有张春宁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堪称文学奇葩的《荷花淀》(下称《荷》) ,其艺术特色鲜明突出。有人如此评价它 :能“用简洁朴素的对话 ,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中学语文教参》) ;“通过日常生活画面显示时代风貌” ,“写实与抒情的完美结合”(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 ;“用极富情趣的生活故事 ,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崭新面貌 ,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王泽龙《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这些评价都是正确的 ,且具有代表性。但在对《荷》的评价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那就是 :人们比较注重对其诗情…  相似文献   

14.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曾呼吁编著文学编年史。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而得以知当时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为不可及也。”陈寅恪先生的这一期待,而今已成为现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相继出版问世。其他规模较小的断代或分体文学编年史,也偶有所见。而由陈文新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2006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则被学术界视为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建树,标志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随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编纂与研究的兴盛,相关理论问题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比如:编年体文学史何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趋兴盛?与纪传体文学史相比,编年体文学史有何长处?又有何短处?在编年体文学史的撰写中,如何既关注细节又关注“古今之变”?编年体文学史的兴盛将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哪些变化?凡此种种,都耐人寻味而又引人注目。本次发表的三篇文章,就学术界关心的部分问题做了探讨,期待学界同仁参与讨论并不吝指谬。  相似文献   

15.
俞樟华主编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编年史》(上、下)全面展现了1917—1949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历史。就方法而言,该著作采用编年史的研究方法,以时间为序进行史料的编纂与整理。就内容而言,该著作梳理了33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的历史史实,所采用的文献类型多元而丰富。就视野而言,该著作视野宏阔,兼收并蓄,关注到以往研究中被相对忽视的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难得的编年史著作,该著作具有溯本清源之义,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领域研究必有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曾呼吁编著文学编年史。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而得以知当时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为不可及也。”陈寅恪先生的这一期待,而今已成为现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相继出版问世。其他规模较小的断代或分体文学编年史,也偶有所见。而由陈文新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2006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则被学术界视为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建树,标志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随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编纂与研究的兴盛,相关理论问题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比如:编年体文学史何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趋兴盛?与纪传体文学史相比,编年体文学史有何长处?又有何短处?在编年体文学史的撰写中,如何既关注细节又关注“古今之变”?编年体文学史的兴盛将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哪些变化?凡此种种,都耐人寻味而又引人注目。本次发表的三篇文章,就学术界关心的部分问题做了探讨,期待学界同仁参与讨论并不吝指谬。  相似文献   

17.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曾呼吁编著文学编年史。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而得以知当时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为不可及也。”陈寅恪先生的这一期待,而今已成为现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相继出版问世。其他规模较小的断代或分体文学编年史,也偶有所见。而由陈文新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2006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则被学术界视为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建树,标志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随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编纂与研究的兴盛,相关理论问题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比如:编年体文学史何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趋兴盛?与纪传体文学史相比,编年体文学史有何长处?又有何短处?在编年体文学史的撰写中,如何既关注细节又关注“古今之变”?编年体文学史的兴盛将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哪些变化?凡此种种,都耐人寻味而又引人注目。本次发表的三篇文章,就学术界关心的部分问题做了探讨,期待学界同仁参与讨论并不吝指谬。  相似文献   

18.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几位专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以下简称《文学史》)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 ,《文学史》客观地选评了大量的作家作品 ,特别是一些以前的文学史中见不到的作家作品。这使得《文学史》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给人一种陌生感。恰恰是这种陌生感 ,标示出它与过去一些版本的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截然不同。《文学史》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 ,按照文学自身的逻辑追寻其发展的线索 ,在深刻洞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前提下 ,对一些在历史和现实中曾被忽略或者不被重视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阿Q是文学艺术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观点。通过对比三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王瑶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及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来勘测三个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图景及其文学理论"地形图",并以此厘清不同时期的文学史"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0.
谭著《中国文学史纲》,是谭丕模先生的心血之作,是他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成果和结晶。这部著作受到不同时期评论界的肯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李何林先生曾在1947年《中国文学史纲》第二个版本出版时,写了《读中国文学史纲》一文,文章称这部著作是“用科学唯物论的方法和观点从事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第一部”,是“用进步的科学方法写作,不忽视文学本身的源流或发展,并兼顾与其他上层文化关联的文学史”。认为,这本书较已出版的几十种中国文学史,至少有下列三个特点。(一)“利用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成果,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