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建构及方法论深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本文简要回顾这一历史过程,重点反思科学主义对早期传播学的学科建构意义,讨论科学主义建构下的传播学方法论存在的隐患。通过辨析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两个相关概念,本文对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描述,并比较中西学术研究环境的差异,认为应该警惕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唯科学主义趋势。  相似文献   

2.
从传播学引进中国之初到新闻教育三十年后的反思,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关系为名的争论一直持续着,但同一话题下,主题各异.当前的新闻教育反思以传播学为对立面,其中的传播学话语导致了对传播学的误读以及对新闻教育困境自身的误读.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学并不只是美国主流传播学.新闻教育的困境也并不是其他,而是新闻的理想、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教育反思中的传播学被符号化了.但是,新闻教育的反思也能够推动中国传播学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10)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传播学学者弗莱德·特纳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围绕传播技术的发展形成的诸种社会思潮,判断传播学学科发展可能的方向。通过对特纳的"民主环绕"理论和技术乌托邦批判实践的考察,本文还尝试就技术在人类社会变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一时代特征给传播学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传播学的“西学东渐”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许多学者看来,现在是该为这一“舶来品”进行深入反思的时候了。当然,反思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看看我们在引进这一新兴学科过程中有何得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中国具体语境中对传播学进行理论创新和体系建构。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了2006年以来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新技术变革之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战略性学科"和"平台性学科"属性凸显,"实践性学科"属性需要继续强化。本文回应当下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普遍发展困惑,聚焦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中的主流与特色融合创新这一核心命题,以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探索为案例,展开相关学科体系的革新与实践研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10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扼要的梳理。划分为新传播科技、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理论等四部分。文章认为,传播科技带来的新的媒介生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这年新闻传播学界宏观思考的最大问题;在中观层面,对各二级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7.
"传播"在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学派对"传播"及其意涵做出了不同研究和解析。本文在反思"传播"意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齐美尔、芝加哥学派等学者对"传播"的界定,反思了美国主流传播学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下对效果的过度关注,提出人的生存是"传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中国传播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作为论题,梳理和分析了近30年的相关文献,认为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引进传播学30年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但编年史、量化统计等话语型态所缺失的问题意识使得既有研究难以在学科合法性建构上大有作为,需要采取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研究视角来完成对中国传播学30年的学科反思和发展设计.  相似文献   

9.
张自力 《现代传播》2003,38(1):50-52
本文在对健康传播学研究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学研究现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回顾 ,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关键的问题 :中国大陆是否存在完整的“健康传播学”研究体系 ?通过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广义的健康传播学包括“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两个范畴。作为传播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健康传播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完整地建立起来 ,亟需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黄月琴 《新闻窗》2010,(2):68-69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媒介市场化改革和传媒经济的蓬勃发展,新闻从业者和研究队伍的规模在持续扩张,新闻传播学在社会视野中似乎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但遗憾的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并没有随之大幅提升,至今仍停留在应用性、低水平的浅学科层次之上。这不仅与国际新闻传播学界拉开了距离,也与改革大潮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传媒实践严重脱轨。  相似文献   

11.
文献老化现象是大多数学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学科的老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与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进度。文章选取CSSCI中的新闻传播学期刊数据为数据样本,运用引文分析方法,探讨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老化规律。在研究中通过测度与对比分析新闻传播学的半衰期、普莱斯指数、最大引文年限等重要老化指标,呈现了该学科的老化与发展状况,提出了该学科老化背后的原因以及学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以来,呈"爆发式"发展的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对新闻生产、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也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微博研究为切入点,分析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学与传播学在业界实践和学界研究层面呈现出的不同特质,并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科研究水平的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传播学理应确立起科学与价值的双重维度;进一步超越经验学派的研究范式,成为一门具有解放性的学科,并从而恢复传播学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保证传播学价值之维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从本体论高度深入理解传播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思考传播学的元问题和元理论,从更高、更深刻的层次反思传播学基础理论,推动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王鑫 《国际新闻界》2019,(7):147-156
《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以下简称《进城》)一书,是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欣的新著,作者通过近十年的田野调查和学术反思,呈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大地上的异乡者”繁复且细密的存在形态,并在传播学的视野下观照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实践,以及媒介环境如何影响其在社会流动中的适应与认同,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身份“再造”与城市融入,为农民工这一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传播学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研究主要是通过精确的方法和技巧以掌握信息的传播规律,精确的方法和实证主义观念成为了传播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标志。本文通过对方法本身的反思揭示通过方法来构造的传播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信息交流是人类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迟至廿世纪四十年代才兴起。这主要当然是由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传播中电子媒介的引进和迅速发展所决定的;但同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促成了这门学科的形成。我们认为,传播学之所以能在当代科学殿堂内占有一席,是和现代系统论的创立与发展对它的强有力的影响分不开的。在西方,有的学者就认为,应当把于廿世纪四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论以及信息论、控制论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中国的钱学森认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实在说,只有一论.即系统论”。根据这些启迪,本文拟就传播理  相似文献   

17.
在对西方传播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中,关于传播理论源起的研究阐述极为鲜见.国内发表的文章以及出版的专著对这一问题大都阐述模糊.本文从修辞与传播的关系出发,分析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的差异与统一性,探讨修辞学与传播学在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上的传承、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闻理论体系”问题正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到目前的学术热点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动力机制是对传统新闻理论建构方式(自然思维方式下的板块式模式)的不满和对更具普世性、学理性和逻辑性的新闻理论体系的追求。目前这种探索主要体现为直接使用传播学的结构性、过程性思维来建构。这种探索的路径固然有其启发的意义和价值,但却容易模糊新闻学本身的学科特质。依据新闻学主体性、理想性、实践指向性的学科特质,本文认为新闻理论的核心部分应包含新闻本质论、新闻关系论、新闻理想论三大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播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从理论上看,中国传播学缺少稳定的学科体系布局;从实践上看,中国传播学应加强对传播学应用价值研究;从方法上看,中国传播学缺少鲜活多元的研究方法.中国传播学研究如何进行学科布局?我们认为可以从本体、关系、历史和应用四个维度出发,提出加强基础理论、拓展分支学科、梳理学科学术发展史和推进传媒产业运作的学科布局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厘清学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传播学学科的三种因素--知识,体制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而参照自然科学的研究层次,分析传播学研究应落在实用传播研究,普遍传播研究和哲学研究三个层面.传播学学科应转向背负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任务,成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