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于一体的发展战略,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新的政策目标,需要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培育壮大产业组织上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两个趋向”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提出。体现了我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从2004年“科学发展观”到2005年“和谐社会”的提出。“两会”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重点工作任务来抓。都体现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密云县是北京的远郊区县,也是农业大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任务艰巨,难度较大,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完成这个任务,农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智力支持和保证,本文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提高农民素质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解决却离不开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高等院校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强化社会服务职能以及传播先进文化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政府应在以上四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就是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直接担负着培养农民劳动技能的职业教育,它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动力,同时也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需求,主动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依据是中国建设和管理农村的经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依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与财政支农机制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必须得到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但是,我国财政支农工作目前尚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配套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未充分利用WTO规则和管理职能交错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而,必须在财政支农工作的增长机制、引导机制、支出结构、管理体制和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党提出的新任务,是“三农”政策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农村教育问题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薄弱,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便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需要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解决它。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之一。要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两个趋向”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提出,体现了我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从2004年“科学发展观”到2005年“和谐社会”的提出,“两会”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约有7.6亿人口在农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以文化为先导,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不仅充分肯定了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做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著名论断,提出了要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方针,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先合作化、后机械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新道路。同时,他高度关注农民的物质利益,强调要克服农村的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使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探索虽然在当时并未完全实现,但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科技特派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工作中作用凸显,但作为新生事物,科技特派员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通过建立、创新和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机制,有利于打造一支热爱“三农”、献身“三农”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为当前形势下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安徽新农村建设中的城乡统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已有的各项农村政策,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各界的帮扶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先进科技武装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农”问题的发展历程可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整体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政治参与可以推动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四个基本观点: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政策作为农村建设的外部条件,需要通过农民这个内因起作用;新农村建设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合作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承担不了这一重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发展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而且要发展工业,并且以工业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是乡村文明,终点应是城镇文明,即使是人文乡村图景亦难掩盖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的现代诉求。  相似文献   

18.
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途径是尽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坚持将其作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积极采取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和农业科技人才等主要途径,从科教兴农、人才强农入手,在智力支撑、精神动力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生产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在大农业背景下的农林高职教育所具有的职能和目标人才培养的特点则符合这一要求,这就使得农林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可能,而且非常必要。本文就农林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新农村建设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中国自身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外国模式,而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