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灯下,读屈原的《橘颂》,心绪激荡。这是一首内在美的颂歌。在我国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赞美人的内心美的诗篇,这是中国人民审美传统的集中表现。屈原的《橘颂》,这篇光辉诗篇,也许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可以分为两大段:第一段颂橘,歌颂橘树植  相似文献   

2.
《文史知识》载陈学文《〈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一文 ,认为《橘颂》是“屈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生平自我总结和自我勉励之作。”笔者认为就《橘颂》文本和现存文献来看 ,赵逵夫先生《橘颂》为诗人行冠礼后明志之作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时代,"士之子恒为士冠礼",且"冠礼"十分隆重;如果此年正月名"陬",二月即名"橘"。"士冠礼"上激动人心的氛围,再加二月名"橘"的诱因,当可触发屈原对橘树的"白热化"的"幻想和感情"。据此可推断,《橘颂》当写于屈原二十岁时的二月间。从史料价值说,《橘颂》一诗也许恰好填补了屈原生平资料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我”;屈原无心插柳柳成荫,司马迁则是有意栽花花盛开。  相似文献   

5.
<文史知识>载陈学文<<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一文,认为<橘颂>是"屈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生平自我总结和自我勉励之作."笔者认为就<橘颂>文本和现存文献来看,赵逵夫先生<橘颂>为诗人行冠礼后明志之作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谭家斌 《职大学报》2013,(2):9-14,25
屈原作品中有著名的"香草情结",汉代王逸概括这种比兴手法为"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实质并非如此。其作品中的不同香草,有不同的意象,即使同一种香草,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喻意。探求其香草的真实意象,对于理解、研究屈原及其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昆仑是屈原楚辞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体现为神人相连接的"天柱"和群帝所从上下的所在.在屈原<离骚>中两次提到昆仑之行,一是在遭到打击以后,登上昆仑之巅,欲向诸神倾诉.在这点上,具有与"重华陈辞"一样的悲剧意义;二是表达顾恋家国、不忍离去之意.屈原的昆仑之游同时也是其灵魂之旅.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妙赏”是其对外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其特征表现为:“无我”而“有情”;顺乎自然、追寻自然的本原;物我混同、“物化”和“不隔”。这种观照方式影响到陶诗的风格,使其诗歌本文意象具有了描绘性;“气”、“象”统一;“意”在“象”外的复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屈原精神的要点,就是关心民瘼,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积极进取;无私无畏,勇敢坚定。所谓“和谐”,决非仅仅“温柔敦厚”,而是应该将刚、柔二者“调和”起来,方可“谐顺”。今天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不能只宣传孔子,只宣传儒学,而还要宣传屈原、宣传楚辞。屈原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否定“恋君情结”论,说明在屈原作品中,爱国高于忠君;理想圣王与现实昏君的矛盾使屈原作品中的感情经历了忠诚—忠怨—忠愤的过程;屈原用独立人格对待国君是时代精神的代表;并分析了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以历史悲剧《屈原》的作郭沫若在抗战时代背景下对战国历史的独特认识为基础,阐明了该剧“借古喻今”的根据及伦理意义上的“崇高美”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剧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上的道德倾向。  相似文献   

12.
屈原虽无主人身份却以主人自居,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除其与楚王同姓这一最根本的原因之外,这主要是由周代贵族诗人的影响、楚人的民族传统、屈氏家族的传统家风以及其自身的教养与经历所致。中国封建社会的士人虽然景仰屈原的为人、同情其不幸遭遇,但毕竟无保留地认同、效法者少,原因亦在于他们自居为帮忙者,缺乏“主人意识”。学者们对屈原言行———尤其是其死不去楚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让人心服,关键是囿于屈原的身份之争而未虑及其虽无主人身份,却以主人自居、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之事实。屈原的“主人意识”虽不能同我们今天所说的“主人翁精神”划等号,但无疑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极为难得、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从视觉文化分析当今竞技武术开展不乐璐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给观众带来的是传统“韵味”丧失,视觉疲劳,审美距离消融。进而提出竞技武术发展要体现它的“内视性”,表现出它的“神美”、“形美”、“意象美”,才有可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来提高其社会品住。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主义视角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进行分析,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主体对于“水”意象构建方式的共性。中西方在构建概念时往往以水的物理特性为认知的基点,通过象征、比喻、类比、同构性等对应关系激活系列百科全书知识,最终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射线型的“水”意象矩阵。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文章还解释了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水”意象的罪罚象征意义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研究意象、象征、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诗歌的创作流派,认为可以将“意象”和“象征”合并为“意象征”,即认为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是通过意象化途径,将有限的人生经验提升到无限的象征意蕴境界。  相似文献   

16.
诗人在创作时会将丰富的意象融入作品中,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象征,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象征也有所不同,在诸多意象当中,飞鸟是诗人比较喜欢的一种。诗人可以利用飞鸟言志,利用飞鸟衬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诗人的情怀充分展现出来。在诗词中利用飞鸟意象可以衬托诗词的美,表达诗人的情怀。本文将对唐诗宋词中的飞鸟意象进行解读,通过飞鸟意象的解读辅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唐诗宋词的意境,从而感受唐诗宋词中的美。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屈原的生年,史书并无确切记载。按照屈原在《离骚》中的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当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由于“寅”年是每十二年出现一次,因此根本无法确认屈原生于何年。屈原生活在战国时的楚国,历经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个时期,当时正值楚国由强变弱。屈原开始为楚怀王左徒,深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以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可是,当他为楚怀王起草宪令时,  相似文献   

18.
意象以其巨大的表现力和在诗歌中象征的载体,不仅可使抽象的思想感觉具体化,更能用来营造新奇独特的艺术效果.意象可以代表诗人的艺术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将源文中的意象之美等值投射到译文之中,才可能做到语言等值转换而意象美不失.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楚辞》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句首状语的诗句,通过对这类诗句的研读,可以发现充当句首状语的语词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副词、介宾结构等,这类状语表达的意义非常丰富,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语气、时间、地点等等。句首状语的使用,扩展了诗歌的意象,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诗歌表情达意的艺术性,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0.
《招魂》分自叙、设想和乱词三大层次,其中招魂词“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全篇表现出屈原希望怀王亡魂复归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