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闻界》2019,(2):10-17
在Twitter、Facebook、Reddit、QQ、微博等平台中,社交机器人生成的内容比比皆是,社交媒体正在变为"人+社交机器人"共生的生态。对社交机器人两个主要研究领域的文献回顾发现:计算机学科主要关注社交机器人背后的技术问题;社会学科主要将社交机器人视为异类,从文化批判、人机关系、传播效果、政策法规等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社交机器人含义的探讨,认为"人+社交机器人"正成为传播学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对于建立在"真人"研究基础上的传播学来说,亟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拥有一定人工情感的社交机器人渗入人们的社会,模拟了人际交往的过程并扮演诸如仆人、朋友乃至家人等多种重要角色,人机关系被重新定位。一些学者已经关注到社交机器人的“自主性”“主体间性”“有限人格”,而非仅仅将其视作人类的工具,类似“人机融合”或“人机互驯”的观点在“人机对抗”或“社会工具论”的观点中也凸显出来,但对于人与社交机器人如何相互影响,互驯力量如何产生等问题探讨较少。本文拟借助媒介化学派提出的“型构”概念框架,将两者的关系探讨放入连接技术和文化的动态网络中来观察,并提出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关系处在一种技术介导下的多元化、系统性以及动态性的场域之中,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人与社交机器人的互型关系如何在互动实践中达成。  相似文献   

3.
韩秀  张一潇 《新闻战线》2022,(10):95-98
由于传播者的目的不同,社交机器人在应用中既可以取得辟谣假新闻的正面效果,也可以传播、扩散负面虚假信息。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发展、融合,目前的应用型社交机器人主要分为平台内嵌型社交机器人与独立程序型社交机器人,它们均参与到了新闻的生产和编辑、聚合与分发等各个环节中。社交机器人相关媒介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改变整个新闻业的产业结构、市场份额甚至是新闻用户对新闻本身的认知逻辑,重塑新闻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9):17-25
政治机器人是指在社交媒体空间执行政治传播任务的一类社交机器人,已经广泛参与到在线政治信息的讨论和扩散环节,成为影响政治传播效果的一个变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政治机器人的三类主要应用场景:政治选举、社会动员、政治干扰以及在全球的应用案例;其次,本文分析了政治机器人影响网络舆论的五种策略:营造虚假人气,推送大量政治消息,传播虚假或垃圾政治信息,制造烟雾遮蔽效应混淆公众视听,塑造高度人格化形象的虚拟意见领袖。最后,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应如何认识政治机器人对舆论的影响,提出需要引入跨学科的机器行为学新范式推动该领域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0,(3):51-62
本文基于网络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传染理论,对社交机器人驱动社会扩散的机制进行探究揭示:社交机器人是通过按需高效地改变社交网络的动态结构,来相应控制社会扩散的范围和速率。即:通过不同社会传染类型建构社交网络动态结构,以不同信息传输方式改变社交网络动态结构,依托双层覆盖网络驱动社交网络动态结构,以及集群化与智能化,从而共同构成了从社会传染到社会扩散的高效驱动传播机制。并基于这一原理机制的新阐释、新解构,初步探讨揭示在智能传播时代下对社交机器人相关治理的原则思路。  相似文献   

7.
娱乐是网络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公众信息消费的主要对象。新媒体的娱乐化导向一直被认为是消解媒介公共性的要素之一,在公众注意力有限的信息时代,娱乐化事件可能争夺人们对公共事件的注意力、侵蚀公共领域有限的话语空间。然而,目前还鲜有经验研究对娱乐和公共信息的传播规律进行量化比较,以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这种竞争机制。通过将相对娱乐偏好与选择性分享概念相结合,以新浪微博平台为数据来源,研究发现微博中娱乐信息不仅传播规模更大、广度更宽、速度更快,同时也更具备广播与病毒性传播特质。由此表明在社交媒体这一公共场域中,娱乐信息的扩散效果更强。研究进一步对两类信息中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进行了比较,发现娱乐信息的原创帖更多由普通用户提供,而公共信息中的原创帖则更多来自精英用户。而无论在娱乐还是公共信息传播过程中,早期参与者与信息扩散者中普通用户都占据绝大多数比例。这表明,虽然精英用户发起了更多公共议题的讨论,但两类事件的舆论潮流都更多地来自于普通用户的参与。研究还对社交机器人账号进行了识别,发现社交机器人并没有对两类信息的扩散效果差异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是一个复杂的媒介系统,其中社交机器人、媒体、公众等传播主体混合交融形成了最终的社交媒体议程。本研究基于新冠疫情早期Twitter数据,综合运用图形观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社交机器人、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和时间滞后。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和媒体都对公众议程产生正向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对公众议程的贡献度逐渐上升,而社交机器人的贡献度则呈现波动和整体下降趋势。其次,社交机器人引起公众响应的最佳时间滞后为1小时,影响持续时间是9小时;媒体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设置公众议程,最佳时间滞后为12小时,影响持续时间也更长,为24小时。最后,针对不同性质次级议题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主要是在“具体的议题”引起其他议程响应,最佳时间滞后和影响持续时间均较短,而媒体主要是在“抽象的议题”产生议程设置,最佳时间滞后和影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9.
技术不仅描绘着新的媒介图景,也在塑造着新的社会运行方式.社交机器人作为算法技术的一种呈现方式,已经渗透至社交媒介的内在机理之中,并干预着社会治理的走向.因此本文聚焦于这一新的算法行为体,从社交机器人行为机制出发探讨其与网络治理的关系,分析其在网络治理中扮演的双重角色,提出人机交互下的社交机器人网络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社交机器人在Twitter空间参与中美贸易谈判议题的行为,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讨论最高峰期间相关数据共计211088条。研究发现:在有关中美贸易谈判议题讨论中,社交机器人占比13%,发布内容占比接近20%;社交机器人的粉丝数量与正在关注数量呈强相关关系;参与中美贸易谈判话题的社交机器人策略主要是消息推送,没有发现意见领袖等;从话题倾向性上看,社交机器人中反对贸易谈判的占了多数(55%),大部分内容跟美国农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武啸剑 《新闻界》2023,(11):88-96
当前,地区和世界性危机加剧,社交机器人深度介入互联网危机叙事的生产和传播,为舆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案例首先考察了社交机器人生产和传播叙事的路径,随后分析了该行为中的认知因素对舆论的干预原理。首先,社交机器人能自动获取并重组叙事元素形成叙事产品,根据人际和事件内部的联系搭建虚拟节点形成叙事网络,锚定特定人群推送叙事产品促进叙事传播。其次,社交机器人会视具体情况为人们理解客观世界启动不同框架或建立新的框架,甚至通过片面化的信息投递来干预舆论;还能判断受众的不同认知偏好,有针对性地生产面向不同受众的叙事产品,制造叙事和认知的协同效应干预舆论。  相似文献   

12.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细化社交机器人对网民情感的干预机制,同时从实践上为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提供建议参考。[方法/过程] 以仁济医院赵晓菁事件为例,利用朴素贝叶斯方法计算微博情感倾向,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确定社交机器人、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在事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情感关系。[结果/结论] 社交机器人、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的情感关系随舆情阶段演进发生变化,在爆发期,社交机器人放大了意见领袖对普通用户的情感影响;在成熟期,社交机器人影响式微,普通用户的情感反作用于社交机器人与意见领袖;在衰退期,三者保持较为独立的情感关系。此外,社交机器人的影响策略具有隐匿性和间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科研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交网络服务作为新型交流平台,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然而关注社交网络服务在科研领域应用或者关于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的研究还是很少。本文首先定义科研社交网络的概念,探讨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研究共享类、资源共享类、成果共享类三个角度对科研社交网络站点进行汇总。最后基于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状况,得出科研社交网络未来朝向SOLOMO、开放化、融合化、可视化及增强型服务方向发展,以期为科研社交网络的未来服务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新传播技术不仅改变了媒介生态,也重塑了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本文从社交媒体在疫情预测、公共沟通和传播干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社交媒体如何介入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首先,基于事件与症状,社交媒体可以对公共卫生事件及疾病的发病率、规模进行预测;其次,通过推进公共参与,社交媒体可以弥合公共卫生资源获取上的不平等,促进疫情中的公共沟通;第三,社交媒体还能有效地参与健康传播干预,实现公众从认知到行为的改变。最后,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参与疫情防控中的数据与隐私问题及理性对话如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移动终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微视频传播活动日益兴盛。目前,国内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第三方社交平台和用户等多方交互合作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基于平台优势采取的差异化竞争运营模式。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具备如下优势:参与式社交传播触动受众的兴奋点,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高度契合,消费者即生产者,"口碑+内容"的组合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燕妮 《出版广角》2016,(22):72-74
当下的体育赛事传播正从传统的电视传播转向移动网络社交媒体传播.本文首先以数据走向形象地介绍了移动社交媒体自身的趋势变化,分析了在体育赛事传播的过程中,移动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人性化及个性化的四个特点;其次,阐述了移动社交媒下体育赛事传播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体育赛事传播如何在移动社交媒体下构建“新格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互联网信息时代,多重社交网络让人们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交杂穿插,因此,在复杂的社交网络中,网络舆情传播、发酵的速度十分凶猛,如何有效应对这种复杂社交网络中的企业舆情传播,充分化解不利的负面新闻,就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复杂社交网络中影响网络舆情传播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构建基于复杂社交网络的企业舆情传播模型,为相关企业的舆情控制和传播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8年起,社交网络在我国开始发展,并迅速获得了网民的认同.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社交网络传播特有的参与性、互动性也使之成为网络广告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现有广告形式利弊,结合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探讨社交网络广告传播的核心价值与社交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为网络广告传播能更好的发挥社交网络平台优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