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祐签判凤翔和熙宁通判杭州,是苏轼诗歌创作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时期。笔者认为:与凤翔时期相比,倅杭时期的苏轼诗歌,题材内容更为丰富、语言特色更加鲜明、艺术手法日趋精进,在整个苏诗创作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试图就倅杭时期苏轼绝句创作题材内容的日益丰富,作出一个较为恰当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2.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合与联系,从宏观背景上促进了苏轼对佛禅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苏轼凤翔时期主要接受佛教艺术史,倅杭之后开始渐次深入到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这种转变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苏轼由佛向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3.
苏轼贬谪黄州,词作数量达到高峰,文体观念亦此期逐渐形成。黄州以前的漫长创作时期,以倅杭为界,在此以前词作数量极少,词体观比较模糊;倅杭以后,至黄州以前,词作大量涌现,艺术上亦逐渐成熟,但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将词作看成一种文学,认为她具有独立的文体属性,而仅仅看作歌词。  相似文献   

4.
由于士人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土人心态必然包括大量的政治内容。乌台诗案是北宋时期发生的一起文字狱,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它不仅在当时有重大影响,也为后人研究士人政治心态,特别是苏轼的政治心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人点。苏轼是士人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心态颇具典型性。乌台诗案构成苏轼政治心态演变的转折点。透过苏轼在诗案前、中、后的大量诗文,可以对苏轼政治心态及其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苏轼的政治心态及其演变表明,在道、王夹缝中求生存的士人,其政治心态中存在着难以排解的紧张与焦虑。这是传统社会下,士人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苏轼贬惠两年又七个月。在这“蛮貊之邦”, 他除了创作大量的诗文外, 也留下了许多书信。这些书信反映了他当时“惶恐忧戚、小心谨慎又‘无往而不乐’”、“有思又无所思”的矛盾心态, 是研究其寓惠心态及情感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李新军 《教学随笔》2008,(11):68-68
苏轼与佛印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有时也对对联。一次,苏轼想诱使佛印开荤,就请他以游湖为名,把佛印请到了一只小船上。当船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时,苏轼把佛印请到  相似文献   

7.
张瑜 《文教资料》2011,(19):11-12
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对林纾在民初新旧之争中的新旧身份指认,需要一个更为冷静客观的文学和历史切入点,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民初至"五四"的客观历史语境出发诚难可贵,但可以以一种更为沉潜务实的态度,回归文本,回归林纾本人,了解同人交往,着手历史解剖的横断面,在开放性系统中以断裂性视野关注新旧文人"当时当地"复杂、焦灼的心态、传统文道观念"影响的焦虑"、私人交往等偶然性因素的参与等,重新思考林纾新旧身份认同的矛盾、尴尬及新旧之争的历史现场。  相似文献   

9.
游友基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3):21-24,34
林纾与严复、陈宝琛、陈衍、郑孝胥(前期)、"三李"、沈瑜庆等三坊七巷文化名人诗文酬唱,交往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0.
自比古人或借古人来表达某种情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而李商隐的诗文里亦有咏历史人物以自比或比他人之作,展现了诗人不同于他人的人生感悟和心态,开拓了一番别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苏轼是幸运的: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至于其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因此,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熙宁十年至元丰二年(1077——1079),苏轼先后被差任徐州和湖州的知州。在此期间,其讥讽新法的诗文视杭、密时期已大为减少。即使表达对新法及其推行者的不满,批评锋芒已大为收敛,时常流露出无力逆挽的莫可如何之心情;而其合理建议不被重视的牢骚,对二十年仕途经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先贤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苏轼的文学创作心态,并进而影响到他具体的诗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民本思想为我们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先贤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苏轼的文学创作心态,并进而影响到他具体的诗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民本思想为我们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北宋中期首屈一指、高才博学且具有通脱旷达审美人生态度的第一流作家。他的诗(词)文创作既俳谐幽默又语含讥讽,呈现出独特的"戏谑"风格,其特征是:(1)戏拟逗趣;(2)臆改引趣;(3)谐(同)音致趣;(4)双关生趣。追溯苏轼诗文"戏谑"风格形成的原因,这除了与苏轼博学幽默、机智旷达的个性特征有关外,最主要的是与我国俳谐文学传统和北宋蜀中杂剧俳犹传统以及民间民俗文化中的"优词乐语"直接熏陶、影响有关。此外,苏轼那些极富"戏谑"风格的诗文,在创作题材、内容、文学体式、表现手法以及作品风格、情调上,与传统俳谐文学作品相较,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变和重大突破,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瑞祥 《高中生》2011,(8):16-17
一、请根据语境,默写诗文名句。 1.陶渊明的诗不仅有“——,——’的闲适,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激烈;苏轼的词不仅有“——,——,”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主张街谈市语皆可入诗文,故其诗文中俗语词屡见。本文辑释苏轼诗文中俗语词若干条,以助苏轼诗文的阅读和汉词语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林纾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学家.《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旗下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刊物,在它的早期刊发了林纾大量的译作和诗文,成为林纾作品发表的重要阵地.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林纾与《东方杂志》都受到了陈独秀等激进派的严厉批判.林纾致力于译介西学,最终落得个“守旧”之名;《东方杂志》以理性之态度启导国民,介绍西学,也同样落得个不新不旧的“杂乱派”之恶名.  相似文献   

19.
苏轼创作了大量的时事性诗文,不但记录了许多时政大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并且表明了自己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其诗文时事性特点的形成,既是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也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其个性有密切的关系。认识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苏轼的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作全面而具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历代争议的一个焦点。在思想方面,苏轼肯定了韩愈的崇儒排佛和复古道,但又批评了韩愈的学风不纯;在品行方面,苏轼高度肯定了韩愈的"忠勇",但又对韩愈那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求官作风表示了不满;在诗文方面,苏轼突破了文道合一的传统模式,高度肯定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总体来说是褒远过于贬的。苏轼尊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实斗争的需要,当然,苏轼的人生际遇也影响着他对韩愈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