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为了更形象地将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实验: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初次教时,我只是设了一个疑,让学生研究这种“特殊”物体是否占据空间。打算让学生通过实验说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是实验做完后,我问:“为什么纸没有湿?”只有个别学生说是纸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费了许多周折才把学生引到“空气”上来。 第二次备课,考虑到了学生因素,实验前,先设问:杯子里除了纸以外还有什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说:老师手里的烧杯  相似文献   

3.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因此,对于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学生难以理解。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空气的重要方法,它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设计,学生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了解空气,理解空气也和其他物体一样实实在在占据着空间。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1)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  相似文献   

4.
本课的知识点是空气也像其它物体一样占据空间,能力点是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采用“指导——发现式”教学模式。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都要占据空间。二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三是指导学生应用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猜想、验证粉  相似文献   

5.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教学设计江陵县教研室薛烈龙(434100)实验目的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体。培养学生使用实验手段认识物体的能力。实验器材水槽一个,气球一个,去底的透明塑料饮料瓶一个,水。实验步骤及教学过程1.先将水槽装...  相似文献   

6.
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的作业1是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用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用这个实验揭示空气有一定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曾多次做过这个实验。但每次都有一部分水流入瓶中,实验总是失败.我分析了出现这种现  相似文献   

7.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这一单元中的一课,教材有两部分探究内容,一是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对于空气占据空间探究,课本原来是这样设计的: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倒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通过其他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先在一个塑料瓶的瓶盖上打一个孔,安装上一根吸管,再在瓶中装满水,将瓶口密封好.如果用手挤压瓶子,水就会顺利地从吸管的顶部溢出;如果用手堵住吸管口,再挤压塑料瓶,这时吸管里的水面就不可能被挤压到管口.这是因为水面到管口有一段空间被空气所占据,使得水面不能上升.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某市自然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我听了某位教师讲《空气占据空间》这课的教学后,有所感想:凭我的观点看,课前引导、分析研究都比较得法,却在指导学生分组验证空气是不是能占据空间时,却出现了毛病,有的小组实验成功了,有的小组实验失败了。各组实验装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史国栋 《江苏教育》2008,(18):55-56
“空气有质量”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中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要求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性质之一——空气有质量,培养学生细心实验、注重证据、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
戚敬卫  张峰 《科学课》2009,(11):28-29
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学生首先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然后把空气与水进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操作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发展思维,培养求知欲,认识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从而突破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井能流动,让学生初步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学习“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许春良 《江苏教育》2007,(18):55-55
空气要占据空间吗?最常用的一个方法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解答:在杯子的底部塞入一团纸,然后将杯子口朝下,垂直地压入装有水的水槽中。让学生猜测纸团会不会湿。接下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纸团不会湿,最后得出“空气要占据空间”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三年级自然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实验2,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到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据的空间,空气从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  相似文献   

15.
“在杯底塞纸团,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如图1),再垂直拿起来,杯底的纸团不湿。”这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经典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二是此实验方法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明显,但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走的现象不够直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相似文献   

16.
别样的声音     
在三年级自然《空气占据空间》的课堂上,学生分小组在做教材上的实验:把一团纸紧紧地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玻璃杯倒立着压入水底,然后把杯子提出来(杯子不能倾斜),可以发现纸团未湿,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经教学实践发现,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实验存在不足:“水会漏下去吗”实验容易失败,因为橡皮泥很难完全封住瓶口;“气球吹得大吗”实验用嘴去吹气球不卫生,不利于开展小组实验。为此,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改进,巧妙地将瓶盖与漏斗固定,保证实验密闭性,便于研究“水会漏下去吗”实验;将瓶盖与打气筒连接头进行固定,用打气的方式代替用嘴吹,以保证实验卫生、安全。同时,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相似文献   

18.
“空气占据空间,是小学自然第五册中较重要也较难教的一课。如何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按教材所述的实验,“纸团塞到杯底,倒扣在水中,纸团不湿”,有些学生掌握不好,纸团掉下来落到水里湿了,也有学生认为杯中还有纸,不能精确说明杯子的空...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实验设计如下图。做这个实验时爱动脑筋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是否会上升把纸浸湿呢?”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解决此问题,对学生来说缺乏直观性。为此,我特设计这个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我认为应当改一改。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这个小实验的编者意图是:杯底的纸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实际结果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杯底的纸团是湿的。原因是学生在把杯子提出水面时,让空气跑了出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在杯子口尚未拿出水面时跑出来,这种情况学生能看到水泡是从杯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