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深度开发及转型升级,关键是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注重特色化,提升吸引力,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和形式。“慢旅游”迎合了新形势下旅游市场的需求,它的发展既有利于鲜明区域形象和打造独特品牌,也有利于乡村振兴,更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的繁荣。近年来,新乡市旅游业发展缓慢,旅游产业活力不足,亟待进行旅游业深度开发及转型升级。新乡市应跟进“慢旅游”休闲消费热点并进行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在南太行山水和牧野文化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开发慢旅游产品与项目,同时在慢旅游发展中加强与乡村旅游、夜旅游、主题公园等业态相结合,以实现旅游产业时空的融合及拓展。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土地政策、劳动保障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广东省应借助实施“美丽乡村”旅游工程,开展“广东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活动。同时,应充分应用各级力量和优势,及时抓住并发挥政策优势,顺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开发多品类产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0,(2):87-91
随着旅游产业消费结构的革新升级,促使旅游地产需在产业消费项目、产业结构方面作出创新,因此,传统旅游以酒店住宿项目为主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吸引旅游群体并产生消费效益。在旅游物质消费、文化消费需求转型升级的前提下,从旅游地产供给侧结构问题入手,探析旅游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服务等的供给问题,提出促进多元化旅游住宿、特色体验型旅游地产项目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托延平区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坚持低碳旅游理念,从低碳乡村旅游吸引物、低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低碳乡村旅游消费方式、低碳乡村旅游教育示范四个方面构建延平区低碳乡村旅游模式,为延平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共享经济时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共享经济模式单一、农民素质较低且缺乏互联网知识、政府的引导与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应搭建乡村旅游共享经济平台,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业,创新乡村旅游共享经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共享,规范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共享经济平台运营秩序,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以便搭上“共享经济”的顺风车,实现“共享经济+乡村旅游”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6.
创意旅游作为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结合的新兴产物,引领了旅游的消费升级,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借鉴国内其他香草类景区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法,对泉州南安香草世界度假村的旅游发展进行实例剖析,分析其发展创意旅游的优势、机遇以及不足,从创意旅游视角,从产业链的延伸、文化主题的突出以及创意空间的塑造等方面对其发展做出建议,以期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乡村旅游肩负"旅游产业扶贫"重任,又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向休闲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主要有乡村旅游产品由过去单一的食宿接待模式向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等多业态转变,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等;剖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挖掘少、开发雷同、人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从文化升级、产品升级、制度转型3个方面提出了河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郊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国内城市郊区旅游产品存在明显的产品、消费初级化,经营的粗放等问题,影响了其发展后劲。城市郊区旅游处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过渡区域,已成为城市消费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独自特点,如何面对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做好城郊旅游,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重庆市城市郊区旅游开发为例,从整体规划、产品差异化和品牌经营等方面出发探讨产业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以好花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好花红村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案例,探索新常态、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转型升级,以及乡村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进军的途径.提出乡村旅游摆脱30多年来发展桎梏的4种途径,一是规划有自然和人文肌理的乡村以正本清源,二是挖掘乡村多元文化以丰富内涵,三是与休闲农业深度融合以增强体验,四是运用电子商务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以期为未来乡村旅游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挑战,急需培育其市场竞争力作为支撑点与突破点。文章在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方向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政府主导扶持、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福建乡村旅游竞争力提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是湖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深入分析湖州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模式与发展态势、探讨制约湖州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探寻湖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丰富和功能延展提供了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服务“三农”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教育目标,以一、二、三产融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教育内容,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教育目的,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功能定位模糊、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全、人才评价标准不明、共生环境保障不力等六大共生发展困境。需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定位,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深化校村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校村命运共同体,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相增益、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而现在旅游者的需求也正由观光型向体验休闲型转变。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乡村旅游产业势必要进行升级。以信阳郝堂村为例,针对郝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探讨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乡村旅游具备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规模逐渐壮大、政府重视、市场需求旺盛等较多有利条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其转型升级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经营管理混乱、产品特色不强、营销能力较弱等不利条件.河南省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目的地,政府引导和规范标准,培训从业人员,细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的产品、管理、服务、市场和功能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慢生活”旅游项目负载着城市个性,所以打造“慢生活”旅游项目,既要重视城市个性的研究,又要巧妙地将城市个性嵌入“慢生活”旅游项目中,以彰显“慢生活”个性,使“慢生活”旅游项目更有活力和影响力。从泰州“慢生活”旅游项目建设来看,重在从理欲个性彰显城市“慢生活”个性;从生活个性彰显城市“慢生活”个性;从文化个性彰显城市“慢生活”个性,并以此推动泰州“慢生活”旅游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对旅游业影响巨大。后疫情时期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社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分析后疫情时期旅行社所面临的的变化和问题,如游客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导游人才流失的问题、旅行社竞争环境加剧的问题、社会对健康重视的问题、移动互联网对旅行社的影响问题等,提出旅行社转型升级的路径:包括旅行社门店向“新零售+新旅游”转型、培训导游向多面手转型、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旅行社营销的转型升级以及重视健康旅游新业态的开发等。这些路径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可以助力旅行社找到新的出路,开发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是开启民智,更是强国富民。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同步战略转型,为乡村振兴“升级”赋能增效。通过调研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发现并剖析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出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通过阐述广西"美丽南方"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如何进行转型与升级,不断创造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巩义市自2016年以来,树立了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同时确立了特色小镇在整个转型升级中综合载体的作用,美丽乡村旅游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有效带动了精准扶贫,促进了全市乡镇建设品质升级.本文从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背景出发,梳理了巩义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巩义市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的原则和特色模式,以期能为巩义市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力等方面提供有益启发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摘帽的村落多达700个以上,且大多分布在“燕山—太行山”集中特困连片区,其旅游脱贫模式值得关注。旅游脱贫村落的农户生计可持续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关键。研究发现,“政府+村民+村集体”“政府+企业+村民”及“村集体自主开发”是河北省常见的三种旅游脱贫模式。为保障农户在旅游参与中的生计可持续性,自组织视角下的内生动力系统和他组织引领的外部支持系统对旅游脱贫村未来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实现从经济扶贫向非经济扶贫路径转向,与社会企业等他组织建立合作共赢关系,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降低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