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保罗·斯各特(Paul Scott,1920-1978)是20世纪英国文坛非常重要的涉印题材作家,其反映后殖民时期英印复杂关系的小说《眷恋》(Staying On)于1977年获得布克奖。保罗·斯各特一生致力于殖民关系的书写,塑造了大量印度独立前后的人物以及作为殖民者的英国人和作为被殖民者的印度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论文运用后殖民视角,从《眷恋》中滞留在印度的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塔斯克上校之死入手,剖析获得独立之后的印度人,作为曾经的被殖民者,自我意识的觉醒状况和对于殖民者的反抗与报复心理。  相似文献   

2.
英国女子阿德拉控告印度男子阿齐兹在山洞中对她施暴。这个情景占据了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中心环节。但是山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福斯特并未明确作答。为此他曾引起许多文学批评家的不满。实际上,福斯特的确匠心独具地以一种微妙的、隐晦的方式告诉了读者山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3.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包含着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通过从民族困惑、人物关系和殖民道德三个方面解读了《印度之行》的殖民意识。从而体现印度人在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思想的不自由,揭露了殖民者的非人性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文学批评家霍米·巴巴提出“间质空间”的理论,认为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在这一策略性空间内交汇、冲突,最终达成协商,为后殖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后殖民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萨尔曼·拉什迪的姐妹篇童话作品《哈鲁恩与故事海》《卢卡与生命之火》中,主人公被置身于西方主流文化与东方文化交错、对抗的“间质空间”,经历了迷茫、冲突、协商,最终认同自身混杂性文化身份的抵达,象征着后殖民作家对文化身份定位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刘颖 《阅读》2023,(43):32-37
<正>吉卜林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他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奇幻又真实的丛林故事,将博大、复杂、多姿多彩的丛林诗意而有趣地描写出来。吉卜林犹如阿里巴巴得到了“芝麻开门”的咒语一般,轻而易举地打开了通向神秘丛林世界的大门,使《丛林之书》成为世界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著。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产生.从后殖民理论思潮中衍生出来的后殖民文学批评,昭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崭新视角.从后殖民文学理论的角度对台湾作家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进行剖析解读,验证该理论在其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殖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提供了身份认同过程的全新模式——跨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身份认同,这种观点在他的作品《英国病人》中表现尤为明显。跨界有助于阐释身份认同与语境的关联性,化解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8.
本土情结和文化抵抗是东方文学乃至东方文化中的典型现象。从殖民主义时代到后殖民时代,从落后时代到赶超时代,东方文学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现代性的意义上看,文化抵抗内化为本土情结是东方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尺度,我们以东方文学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经典作品———埃及作家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和南非作家库切的《耻》为范本,分析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并从现代性的层面揭示在新的时代里东方文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州集》是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集,其体例是选诗和作家小传相结合。在作家小传中,除了作家的生平事迹等基本内容外,还记载了丰富的金代文学史料,诸如国朝文派、吴蔡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研究金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作品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发声,争取华裔在美国的平等地位,更重要的是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确立其身份,汤亭亭作为华裔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旨在为华裔发声,反抗主流社会对华裔的压迫,其代表作《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遭受的双重压迫,即——华裔父权的压迫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压迫。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反抗双重压迫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藏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奇特内容带给广大读者全新的文化感受。汉族作家写的藏地小说是藏族文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文章以杨志军的新小说《西藏的战争》为探讨模本,从藏地小说的人物形象、虚实、时空观念、叙述角度以及精神文化层面,分析藏地小说的独特美学价值,揭示汉族作家对藏地文化的向往和推崇,为我们展现了藏族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吉卜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他的《咩咩黑羊》和《丛林历险记》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吸引了许多读者,其中频繁出现的反抗与复仇意识也展现了作品人物"自我塑形"的过程。《咩咩黑羊》中主人公的不幸经历是吉卜林本人童年经历的写照,这段不幸的童年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对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反抗与复仇意识的解读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帝国主义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它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来同化落后国家和地区,最终控制这些国家的民众,实现对殖民地的"文化殖民"。《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品。在该部小说中,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批判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对其推行的文化殖民提出了质疑与否定,为我们理解"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原作家群"对黄河的文学书写与文化表达,是我们深入挖掘、 阐释黄河文化价值所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之一.黄河是李准生活与创作的情感地理,作家对黄河浓重的"恋地情结",表明黄河流域是哺育文学艺术家的一个重要摇篮.《黄河东流去》以郑州花园口决堤事件为叙事起点,其"黄河"意象饱含着中原大地的沉重苦难,是...  相似文献   

15.
宗教靠文学张扬,文学因宗教的渗入而显得神秘。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因作家的诗情和宗教信仰的融合而显示了别一种色彩,但作为一个哲合忍耶教徒,其创作存在着与科学民主性相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E.M.福斯特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讽刺社会风俗的悲喜剧。这部小说体现了英国文化传统中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和门第观念与意大利文化中激情奔放、无拘无束的特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福斯特本人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两位作家都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文学代表,因此两篇文章的主人公也有颇多相似之处。本文意图通过比较两位人物形象及分析其塑造手法来探索人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作家写作手法的异同,从而帮助读者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感悟作家独特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18.
由苏成全、宋寅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是一本全面、系统地阐述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新趋势、新成就、新问题的断代文学史教科书。全书4章20节,在体系结构上新颖别致。从史的角度着眼,牢牢把握文学发展的总体框架,既有对这一时期文学的整体论述,又有对20世纪西方无产阶级文学、资产阶级传统文学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条分缕析,亦有对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现象、重点作家作品的具体阐述。对尼克索、布莱希特、海明威等18位在西方文坛影响较大的作家及其代表作,该书也作了重点评介。  相似文献   

19.
印度杰出作家迦梨陀娑的优秀代表作诗剧《沙恭达罗》通过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积极的思想内容;同时《沙恭达罗》还以其重要的艺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声誉。  相似文献   

20.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库普林的小说笔法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是20世纪初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亚玛》与古今中外相同题材文学作品相比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本文试对库普林和他的小说《亚玛》的文学特色做一个略作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