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虚与实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渊源于老庄"有无相生"、"以无为本"的道家思想.中国画特有的"留白"正是"虚实相生"思想在绘画上的体现.本文从空间表现、情感、意境三方面叙述了"留白"的美学意蕴,并初步探讨了绘画中为什么要兼取"实境"和"虚境"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诗经>意境有三种形态:意与境浑,以情胜,以境胜.虚实相生是<诗经>意境形成的重要艺术手法.<诗经>意境的呈现还要靠作者与欣赏者的共同创造.<诗经>意境诗的美学品格表现为:真实自然的意境、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和展现生命意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程多耀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106-107,112
在当前的美术创作与教学中存在着某些不重视写生的现象,这既不合乎绘画的艺术规律,也违背了中国绘画的历史传统.写生是山水、花鸟等以自然景物为反映对象的绘画艺术的基本功.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深厚的"师造化"传统,由此导致了宋、元两代写意画的出现,将中国画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最高峰.写意与写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写生对于当前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在艺术处理中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试就山水画这种运用“虚”和“实”的辩证观阐述一得之见.虚和实的问题、虚实结合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类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合体,形式美的规律更多地集中在虚与实的审美意识方面.艺术既是一种创造,就应把客观存在的真实化为主观情思的表现,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不但在画内,而且在画外,不但在笔墨之内,而且在笔墨之外,画内笔墨有穷尽,画外意境无穷尽.这也是虚和实的辩证关系.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即古人所谓的“立身画外,存心画中”.因此,虚实概念既是一个艺术意境的创造问题,又是一个空间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胄以及同辈用速写或者素描来改造中国画的方式深化了现实主义对中国画的禁锢和约束,使中国画离本来追求意象表达的主旨越来越远,同时以现实主义为根本的写实主义写实方法又把中国画推向现代艺术的反面,这既不利于中国画对传统文人画的回归与借鉴,也不利于把中国画改造成为更加尊重自我感受的现代中国画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写实与虚和实关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运用,其实都是围绕艺术创作里的虚实关系来谈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虚实关系的运用在艺术中十分重要,并且其观念也是中国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艺术中虚实观念的入门途径。这种经历千百年锤炼的艺术传统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及才华,我们必须正视并认真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7.
审美发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与审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本文从间隔和模糊两个方面探讨<蒹葭>一诗的审美距离的生成方式.间隔主要是指<蒹葭>通过对时空距离的突出和强化,使诗歌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更深刻更浓厚.模糊主要是就<蒹葭>创造意境的方式而言,<蒹葭>所达到的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艺术效果与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设计中经常会使用国画中的元素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中富含传统的中国文化,具有传统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从中国画的线条美、意境美、笔墨美、诗意美、空间美这五个方面探索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重要的分支.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意"的本质和内涵.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工笔画中, "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述,并在绘画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深化.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和反复绘画实践,继承和发扬传统工笔技法.并且创作出蕴涵深广,意境丰富的工笔画作品,故"意"在工笔画中是工笔画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10.
素描作为中国画的精髓,是一种绘画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法,在时代不断发展前提下,中国画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素描表现不断改变。一幅好的中国画应该具有时代笔墨语言,而其中素描的表现形式探索,使其成为中国绘画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同时使得我国传统绘画更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美感。本文具体探讨中国传统画中素描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绘画,与其他门类艺术一样,都存在着表现语言的程式化和规范性.在多元并存的审美规范语境中,"空间虚实"这一二元对立的形式美法则一直为艺术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视为所恪守的准绳,这一传统法则无时无刻无不在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画种关照中制约着绘画的生存和发展.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以及欣赏活动中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突出表现,形象的塑造务必做到虚实并用、谐调统一.文章通过事例论述了诸多形式美法则中的其一--空阃虚实原理.这是绘画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审美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画发展道路的争论此起彼伏,主流观点倾向依靠"融合中西"来改造中国画,但换一视角看,中国画只有固守传统民族精神与人文传统、保留本土艺术特质,才可能在系统内得到发展,并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与诗文意境、绘画等皆有紧密的联系.这里就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进行阐述.诗文内容是书法表现形式的载体,书法是对诗文的艺术再造.使书法与诗文的意境达到意境共美.  相似文献   

14.
高校美术专业的中国画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具备很强的民族性,二是具有很强的绘画性,三是具有世界性的东方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要求日益增高,对中国画艺术的认识也普遍提高。而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形式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师徒传授的自学模式,二是画院体制。通过对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形式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和基本精神,从而对现代高校中国画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是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明显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独立画种;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彰显;中国画个性特征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绘画样式的独立的绘画艺术形式,只有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画个性特征的完美结合,才能保持中国画的纯粹性,中国画在世界艺林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20世纪50年代在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画,虽无法用纯美学的角度解读,但我们应打破惯有的"政治阐释的绝对视界"以及"去政治化"的极端对立,不能忽略中国画在其实践中自身的审美维度,"艺术为大众"的思想实现了传统文人画从对个人情感的伫立到大众人生的关照,使中国画在现代转型中突破了"雅"与"俗"的对立,为现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选择,保持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小说具有悠扬长久的艺术魅力.本文着重以<菜园>为例,剖析了沈从文小说中的意境美,指出对意境美的追求与再现是其小说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受国际现代艺坛影响,意大利的现代艺术开始对本国传统艺术进行挑战,企图否定传统架上绘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许多对传统艺术的捍卫者,他们当中以"意大利三C"最为突出,通过他们的努力使传统绘画艺术又有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诗词歌曲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创作体裁,实现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承袭与创新,是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重要体现。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歌词特色我们可以感受中国传统音乐内在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独特的音乐韵味与古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不无关联,中国传统意境烘托下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令人回味悠长。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古诗词歌曲歌词特色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园林美学特别讲不拘成见、出自己裁即独创性和艺术个性,特别重视艺术意境和韵味,特别提倡虚实结合、时空浑然一体。而窗子、栏干和墙壁的疏通和隔离,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造成奇特的美感效果。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创造艺术空间、扩大艺术空间的一种精深思维方式和绝妙美学手段,李渔对此也作了深刻阐发。《闲情偶寄》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一部标志性著作。中华民族园林美学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可以在《闲情偶寄》中找到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