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城市土地储备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小风  黄贤金  肖飞 《资源科学》2008,30(11):1715-172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而形成的城市土地市场制度,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着重综述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内涵、功能、运作过程、运作模式、融资及风险、规模及绩效评价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研究表明:①我国土地储备的内涵与内容逐渐明晰,并不断深化与扩展,经营性城市土地储备模式已被引入到公益性城市土地储备与农业用地乃至耕地储备研究;城市土地储备对于增加财政收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土地配置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②随着土地宏观调控的深入发展,已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上海模式、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杭州模式、行政指导、市场运作与土地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南通模式、“双储双控”模式、社会储备模式等5种土地储备模式;③土地储备融资业已从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土地权益置换、土地出让等传统模式,不断融入新的土地金融产品创新模式,包括土地基金、土地债券、土地信托等模式,为城市土地储备有效运作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新形式下土地储备风险也更为突出;④土地储备规模的定量研究和土地储备绩效评价是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计量模型的运用深化了土地储备的研究。目前研究中存在着理论研究薄弱、定量分析不够、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城市土地储备的运作机理及其影响,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深入的定量分析以及采用3S技术加强对土地储备时空变化的分析和变化趋势的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为提高土地宏观调控能力和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的重要创新工具,本文在对武安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背景、运作模式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部分新观点,以期能对土地储备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土地管理制度中,新兴的一种管理制度就是城市土地储备。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益政府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还能够对土地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然而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土地,文章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模式以及其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垄断城市土地供应的新的政策工具,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效控制土地供给,防止多头供地,有利于企业改制解困,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高效合理配置存量土地等。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利用,同时也利于政府掌握土地供应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应用政策。主要从模式以及功能两方面,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土地问题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点问题,在土地的管理上,要加强对土地承包机构的建立,而且拓展了土地业务对于涉及土地管理的资金也要加大监督,以保证土地储备各方方面的融资能够合理,而且融资行为要符合规范。同时控制金融风险,以免金融风险影响土地储备融资,此外要建立与土地储备有关的机制,从而促进土地储备能够健康运营。主要讲述了与土地储备有关的融资监督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城市土地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保证,因此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建立和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如何更为有效的利用土地储备制度?以武汉为例,将CIS导入土地储备制度,不妨是一个举措。  相似文献   

8.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一种政府和市场相结合配置的土地资源,政府依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收购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与储备,以供应或者调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管理制度。本文探讨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原则和融资渠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城市土地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保证,因此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建立和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如何更为有效的利用土地储备制度?以武汉为例,将CIS导入土地储备制度,不妨是一个举措.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比较我国目前几类典型土地储备模式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储备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顾媛媛  陈利根 《资源科学》2014,36(2):311-320
本文首先运用DEA模型对34个大中城市2003年和2009年土地储备供应决策效率进行评价,再借助Malmquist指数对34个大中城市在2003-2009年期间土地储备供应决策效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土地储备供应决策综合效率水平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影响;2003-2009年土地储备供应决策效率有所改善,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提升;各地区土地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基于以上结果可知,为提高土地储备供应决策综合效率,土地储备机构应从改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两方面着手:①要合理决策土地储备供应,引导土地理性需求;②土地储备机构应适时调整各类不同用途的土地储备量和供应量,适当调整土地供应结构。此外,还需完善监督机制,防止政府短视行为;部分城市政府应积极探索优化土地储备模式,以提高我国大中城市整体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营中存在运营体制不尽合理,信用结构失衡,融资渠道单一,偿债对土地依赖过大,存在偿付风险等等问题。加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管理需要做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债务管理模式,依法规范整顿存量债务;拓展平台公司主营业务,突出城建主渠道作用;健全城建项目决策机制,推进项目建设规范化;建立政府支持保障机制,有效化解债务风险;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格局。  相似文献   

13.
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林林  杨小唤  陈思旭  蔡红艳 《资源科学》2015,37(10):2030-2038
耕地后备资源储量调查及适宜性评价能够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3S技术支撑下的室内分析和野外科学考察相结合,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江南四省(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以“一票否决”和“设置容许度”两种方式对纳入的生态安全性指标进行区分,实现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的提取和评价。结果发现:江南四省共有未利用土地8 992.30km2,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5 394.70km2,集中连片大面积的耕地后备资源基本上已开垦殆尽。储量少、质量低、分布零散是该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基本特征。小面积耕地后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已经成为江南四省维持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李娟  吴群  刘红  丁松  张会 《资源科学》2007,29(4):187-192
研究土地市场成熟度有益于完善我国土地市场建设,也是完善以土地为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要求。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的内涵,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由土地市场化配置度、供需均衡度、价格灵敏度、市场竞争度和配套机制完善度5方面体现,这5个方面又通过16个评价因子来综合反映。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综合评价值为63.77,说明土地市场处于调整发展的“过渡型”阶段。从准则层评价值看,土地市场化配置度为73.39,供需均衡度为67.41,价格灵敏度为40.96,市场竞争度为54.66,配套机制完善度为77.53,由此可见南京市土地市场应注重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针对南京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的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以供给引导需求,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完善地价管理制度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城市投资公司作为投融资的载体和平台。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投融资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投融资机制,根据实际选择合适模式和类型。本文结合国际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剖析了最近国内实践的几个城市建设投融资案例,提出了现阶段可以借鉴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深入,传统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融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发展急需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和载体。通过对本人所在集团公司的实际案例分析,阐述了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的演进,指出必须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才能更好地推进城市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新江湾城的熟地开发过程中,对城市土地开发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且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形成了理念、规划、金融、开发、品牌、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形成了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可推广性的"熟地开发"模式。这一全新土地开发模式的形成,有效解决了现有土地开发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国内城市的土地开发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其中产生的很多创新性的做法,值得在城市土地开发中的大力推广。新江湾城是上海在城市土地开发领域的一个探索和实践,其中很多方面的做法都出现了较大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现有城市土地开发模式中的部分问题,推动了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新江湾城熟地开发模式中创新做法的总结和提炼,为国内的城市土地开发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并指出成功实施城市土地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协调度的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聂艳  于婧  胡静  叶宗达 《资源科学》2009,31(11):1934-1939
本文利用1998年~2008年武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从状态、时间两个层面开展了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总体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其中1997年~2002年处于初等集约利用水平,2003年~2007年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2007年接近高等集约利用状态,综合指数和5个子系统都朝有序方向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为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和土地利用强度集约两个子系统.2001年、2002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复合环境系统协调度为负.系统出现无序化发展的征兆;1997年~2007年,Moran's 1值表明武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2007年的值最高,空间集聚特征最明显,而2001年的值最低.该结果对指导武汉市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约化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储备对我国城市土地供求与地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土地的供求原理,探讨了土地储备对我国城市土地供求与地价的影响.指出城市土地储备使土地供给失控现象得到抑制,土地储备初期土地市场供给量减少,市场需求将呈上升趋势,土地储备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地价上涨.从长期来看,土地储备垄断土地供应对地价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为缓解土地储备初期地价上升对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土地储备机构应适当增加储备土地的供给量,以降低地价上涨的幅度.  相似文献   

20.
彭山桂  孙昊  郭正宁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5):871-885
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中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核心变量,政府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与业态的演化,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刻画其具体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在系统地测度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从影响结果、影响机制2个维度,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方式及其中间机制。研究发现:①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影响程度上,对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的影响大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结构层面上,在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内,工业用地过剩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内,商住用地、工业用地短缺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②对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低端产业存活强化、制度环境破坏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③对于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实体行业投融资挤出、居民需求与创新抑制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扎实稳步地推进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纠偏,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与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