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从7月15日开始,连续7个周末,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举办“文史悦读消夏读书会”专题讲座。讲座涉及“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美国自由主义”“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作为艺术家的鲁迅”“思想史与每个人相关”等主题。讲座期间。同时推介精品文史读物。还举办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2.
“雅”与“俗”“雅”与“俗”是一对矛盾,也是读者对象的大问题。大家总说要“雅俗共赏”,但怎样能做到雅俗共赏呢?“雅”是什么?“俗”又是什么?怎样处理好“雅”与“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一) 《文史知识》创刊之前,社会上已经有不少有关文史的刊物了。我们要把《文史知识》办成什么样子?过“雅”,则深,阳春白雪固然高洁,然而“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不符合我们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宗旨。过“俗”,发行面可能会大,经济效益会好,但不利于读者的提高。经过反复考虑,再三实践,我们决定把《文史知识》办成这样一种杂志,它介绍的是基本知识,但又是有学术水平、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基本知识。这  相似文献   

3.
所谓“《春秋》笔法”(也说“春秋笔法”),是指一种“寓褒贬于记事”的写作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回避了明确的褒贬之词,而在“微言”之中流露出“大义”,让人们自己去揣摩、体会作者的倾向性。这种写作手法据说一开始主要用于历史著作《春秋》,后来广泛地用于一切需要表达作者倾向性的文史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很深远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史古籍出版新热潮中国书店沈望舒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不断强化的感召下,中国文史古籍图书成为连续几年的出版热点,据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统计数字,1995年全国有出版社563家,出版图书101381种,文史古籍类图书品种占出版品种总量的72.58%,而...  相似文献   

5.
走进亿客隆     
亿客隆名烟名酒店坐落在伍家岭南端,店名“亿客隆”很洋气,走进店里,琳琅满目的名烟名酒也很洋气,老板娘唐晓丹长得也很洋气。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7)
《文史知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文/高俊林窗户是内外沟通的渠道,是内涵向外袒露的洞口,也是外界探视内涵的门径。对于一份杂志来说,折射其思想宗旨、内在灵魂的“窗户”则是它里面所设置的各个专栏。我喜欢《文史知识》,尤喜欢其中的“文化史知识”专栏。正是通过这...  相似文献   

7.
2000年国庆节期间,有两部以“家”相招徕的室内情景剧先后“亮相”,一部是《万家轶事》,一部是《家里比较烦》。家的“亲和力”该是很强的吧,而且又有李保田、吕凉、谢园、梁天等大明星加盟,照理是很有观众缘的了。但看来看去,就是入不了戏,总觉得那不过是作编出来的无事的“故事”,与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并不相干。比如,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郁达夫的友谊非同一般。1933年12月,鲁迅在郁达夫迁家杭州半年后,应王映霞之请,挥毫赠诗,诗云:“钱王登遐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沙浩荡足行吟。”这首后来被称作《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诗,在人们谈及鲁迅和郁达夫的关系时,总会一再被提到。由于鲁迅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人们对郁达夫迁家杭州之事似乎给予格外的关注。 1991年10月3日下午,我拜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映霞老人,曾请她谈谈当年郁达夫迁家杭州的往事。我了…  相似文献   

9.
赵园先生的写作应该很不轻松,也不让读者轻易可以停靠。她的写作姿态一直是“站着”写作,我相信这种姿态同样来自她的研究对象:“遗民”姿态中的“审视之外更有自审”。真正让文史研究落笔踟蹰的是研究者之为“人”的立场问题,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因“人”而异,无论我们多么自诩“体贴”、努力“触摸”乃至“放下自己”,实际的困惑依然是:我们能吗?  相似文献   

10.
德国人很重视家庭,有极强的“治窝”精神,一个舒适的家是许多人生活中的第一追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饮食与文史     
“年羹尧吃黄鱼后,贬守城门甘忍羞”,“荷兰公使病患失眠,李鸿章劝吃核桃酪”,“芥菜茎,了制雪里红,渍芥菜误杀梁启超”……这不是章回小说,也不是传统的文人笔记,而是有关“食疗食补”的“食谱”。但能将食谱写得如同章回小说般生动有趣,如文史笔记般雅趣盎然的,则只有一代名医陈存仁。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05,(11S):I0002-I0002
全国民营社科文艺图书发行联合体金秋迎来了新成员的加入。经过对沈阳文史书店近半年时间的深入考察,认为该书店各方面均符合联合体章程的要求,10月,经联合体全体成员投票,2/3的票数通过同意沈阳文史书店加入联合体,成为正式成员单位。截止目前联合体成员单位已达到20家,覆盖全国19个主要省市。  相似文献   

13.
四、史德治史有一个灵魂:史德。治史要有史识,“无识无以断其义”(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无法正确判断善恶正邪。而“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同上)。史德在我国有很美好又很久的传统,所谓“秉笔直书”。但实际很难。章学诚对此有很好的归纳。他认为核心在于能否排除个人感  相似文献   

14.
一套以“国学观澜,悦读顾问”为宗旨的中国文史随笔和国学札记精品书系《观澜文丛》,日前由岳麓书社精印问世。  相似文献   

15.
《新上海档案》2005,(10):31-32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刘耿生在2005年第4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介绍:章学诚,清代方志学理论贡献最大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几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集中在《文史通义》中。主要有,一、“志属信史”。他主张方志相当于古代列国之史:“郡县志乘,即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反对把方志归属于那种自隋唐以来以图为主,配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图经”,认为方志不仅限于地理内容。二、“旨酒之不离乎糟粕,嘉禾之不离乎粪土”。他以酒与糟粕、嘉禾与粪土来比喻“职官故事、案牍图牒”(即档案)与方志的紧密联系,强调修志须将档案作为必要甚至首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6.
《报刊之友》2010,(6):58-58
史飞翔(1977年7月1日-),青年散文作家。陕西乾县人。近年来,史飞翔在《文史博览》、《文史精华》、《同际日报》、《星岛日报》、《环球华报》等海内外报刊连续发表人物类文章数十篇,引起文学界、学术界一定关注,2009年荣获美国《世界华人周刊》“世界华文成就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5,(5):27-27
1978年以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全国只有38家采血机构,而且分布很不平衡,医疗临床用血主要靠“个体供血”支撑。中国输血协会秘书长单藕琦介绍说,那时各个医院都“养了”一比人,“随叫随到”,而卖血也成为了一些人的“职业”,血液质量难以保障。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清代方志学理论贡献最大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儿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集中在《文史通义》中。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2月22日播发了题为《芜湖“红顶商人”现象调查》(见《新华每日电讯》2月23日头版)的通稿,很快有39家报纸采用,在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上,190篇帖子针对“红顶商人”现象进行了讨论。可见,这是一篇很有吸引力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年来很多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由于缺乏文化通识而引起的尴尬,中国书籍出版社组织了一批学者、专家围绕“纠错”这一视角推出“文化纠错”系列丛书,赢得读者欢迎。本届书博会上,中国书籍出版社特邀该丛书第一本《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的作者郭灿金教授举行“纠错”讲座,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跳槽”、“佳人”等一些我们身边的文史知识进行了一次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