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从社会、人性和爱情等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探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30年代英国进步评论家福克斯称它是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所产生的“三大巨著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创造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入手,浅议《呼啸山庄》自传体小说的一面,从人物形象的创造探析作者的心态,及其对小说荒原世界的依恋。因为现实中的“荒原”曾赋予她生命,赋予她幻想和创作的源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荒原的陶醉与幻灭,正是作者难舍的“荒原”情结的写照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尤其是威塞克斯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经济旧秩序的解体以及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还乡》故事发生的场景爱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传统习惯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还是游苔莎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个时代的“现代”青年与环境的剧烈冲突。  相似文献   

3.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4.
于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3,(4):95-96,105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五号屠场》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冯内古特在该部作品中描绘了一幅生态失衡的画面,小说的主人公毕利初到德勒斯顿时,被这个城市的美好环境所震惊。然而科技的发展,文明进程的推进,战争的爆发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美丽与和谐,该市也没能逃过此劫,使其成为"荒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一去不复返了,人与人之间变得异常冷漠,人性被严重地摧残和扭曲。作者希望通过小说,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潜意识的表达。梦常常和小说联姻,它在小说中表达的是人物的潜意识,同时也是作者的潜意识。贾平凹擅长把梦融入小说中,《怀念狼》这部小说对梦的描写极具代表性,小说中的梦既暗示了主人公"舅舅"傅山对狼的恐惧,又表达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中人们生存困惑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仅凭这一作品,艾里森就确立了自己在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作者艾里森在小说中从一个疲于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的真实感受出发,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压迫与蔑视已上升为无视其存在,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丧失了自我以求融入白人社会,而最终陷入"无形"的境遇,小说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也渲染深化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7.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8.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 "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肖赞茗 《文教资料》2008,(24):27-28
"美国的悲剧"无疑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著名小说<美国的悲剧>的中心所在,正如作者所言"它只会发生在美国,而不会是世界上的其它任何国家",美国社会是"美国的悲剧"产生的根源.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对场景的鲜明对比、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对时间与空间的描写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对《沉沦》与《青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故事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手法和风格等方面所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并揭示出造成这些相似和差异的原因,使得这两部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对探索文学创作和鉴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Riemann积分的存在性问题是微积分的主要任务和难点,本文讨论了在Riemann可积意义下比Riemann积分更具有一般性的Riemann-Stieltjes积分存在性的判定.  相似文献   

13.
人名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人名可以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不同的社会生活变迁的印迹。文章从东西方人名的异同这一角度分析其相应的土壤——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目前 ,家具市场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它有着许多新的流行趋势 ,形形色色的现代流行家具正在市场上展现着各自的魅力 ,使消费者在选购家具时要考虑诸多问题 ,关注更多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旅游合同是旅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重要法律制度。由于旅游合同是无名合同,旅游合同违约情形时常发生,本文试从旅游合同违约的几种情况分析违约责任的承担及其责任方式,以促进旅游合同违约责任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group work teachers deal with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group work, while they support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practice skills with group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cquire skills in working with groups, and demonstrate them will vary greatly.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eaching group work should reflect these variations. Specific and concrete ways that instructors may use to individualize their approaches in teaching and communicating are presented. Thes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also are relevant for teaching other social work practice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人类建构文化的基点,情感价值是人类文化的首选价值。传统文化是以情感为主体的文化,艺术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情感性的文化,是文化的原生形态。然而,情感文化并不能为人类征服世界的本能意志提供支持,理性文化成为文化的主体是必然的,因此艺术的衰落也是必然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艺术会必然死亡,只要情感存在着,艺术就必然存在着。  相似文献   

18.
《荒原》和《情人》是20世纪享誉文坛的著作,二者虽然在体裁上有所区别,但在主题、雌化处理、身体叙述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犹太教和儒学分别对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犹太王国时代和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它们分别制约着两国王权的极端膨胀,限制着两国统治者的私欲,规定着一国之君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海于为代表的诗人集体自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本文从思想角度阐释了诗人们在中西文化中的碰撞中无所傍依,而最终走向了死亡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