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歌唱中的“声情并茂”着重讲述演唱方法、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一起,在注意演唱个性、风格的同时,力求使演唱能够达到唱表结合,表里如一,以声传情,情如其中的完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声情并茂”是歌唱者在表演时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文章结合歌剧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为例,指出歌唱者只有在通过分析词曲特点、把握整体乐思的基础上,做到以情带声、依声传情、归正字音、形体表演,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歌唱。  相似文献   

3.
诵读中,情是灵魂,气是发声的动力,声是传情的载体.诵读要恰切地领悟作者的情感,再配以科学的气息支持、准确的发声技巧,才能达到动情、动听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声乐艺术之美在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地再现人的情感世界。歌贵有情 ,情能动人。歌唱艺术表现的目的是通过感动人传达思想感情 ,歌唱者只有把观众视做自己的亲人 ,以真心与真情去倾诉声乐作品的喜怒哀乐 ,才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真实 ,这就要求歌唱者对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具有准确把握和理解。要做到这一点 ,歌唱者必须注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增加生活阅历  相似文献   

5.
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在声音的修炼上,要提高声音技巧指标。在情感表现方面,用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与高超的声音技术技巧相结合去演绎作品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6.
歌唱是声与情的展示,只有在歌唱中融入丰富的情感,才能俘获听众的心。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对于很多歌唱者来说,有情未必能够传情,在歌唱的过程中传达情感是需要歌唱者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的。在声乐教学中,研究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让学习者能够用正确的发声技巧来表达情感,才能表达出有内涵的声乐作品。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应体现在对作品基调风格的把握、对作品艺术形象的理解和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对歌曲艺术处理的不同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声传情,情声并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唱歌是用美好的声音、科学的演唱技巧、良好的音乐文化素质及真实丰富的思想感情把歌曲传达给观众。在歌唱艺术中,正确的呼吸方法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它既是表现艺术的重要手段,又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发声、共鸣是否正确,音色是否优美、动听、感人,这都与呼吸的正确与否紧密相连。正确的歌唱方法中,一定包含着正确的呼吸方法。  相似文献   

9.
呼吸是发声的源泉,也是歌唱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呼吸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发出优美的声音,"歌唱艺术就是呼吸艺术",演唱歌曲时,美好声音的获得,丰富音色的变化,各种强弱快慢的艺术处理,都是依靠正确的呼吸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声乐艺术属于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是集技术性、艺术性、知识性、系统性为一体的学科.教师在训练学生发声技巧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把握作品风格,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把声音技巧与艺术创造相结合, 将声乐作品的精神内涵用声情并茂的歌声呈现给听众,达到歌唱艺术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1.
1、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所谓“情”,是指教师发口令时的情感表现。“声”是指用气、发声、咬字,也就是发口令的技术。发口令中“情”起主导作用“;声”是传“情”的手段。发口令,要以“情”带“声”,而运气,发声、咬字,服务于传“情”。“情”只有通过“声”才能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2.
在声乐教学歌唱咬字吐字的训练中常常会发现如下一些问题:思想上重声轻字,即想声音多,想语言少;汉语的基本概念模糊,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发声训练和歌唱咬字吐字相互脱节、衔接不够。需要从转变对歌唱语言的认识和基本概念及从解决歌唱咬字吐字的训练和日常说话习惯的矛盾入手;同时要弄清声母与韵母的关系,解决好字与声的矛盾;还要遵循歌唱语言的原则和规律,做到字与字衔接、字与声相连。  相似文献   

13.
在声乐艺术教学活动中,艺术歌唱发声技术训练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应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利用声带(声门)发出艺术歌唱的内感状态,以及身外空间产生声音鸣响的不同形态差异性的能力,从理论和实践要求上,指出学生所发出声音的内感同在他身外空间产生的共鸣音响效果的不同.尤其对学生发出的高音区的声音,从所出现的声音内感与外感空间距离的事实,更应做出明确的解释.我们可以分析学生发出声音的自我感受同他发出声音后,和在特定空间听到的歌声鸣响的关系;很显著的一点是,歌者在利用自身线性气息流体作用于声带发声、使声带产生歌唱基音,进而使喉咽腔产生第一阶声音鸣响、再向上到口咽腔、鼻咽腔、头腔.从声带向胸腔所引发的整体声音共振的第二阶共振鸣响感受,与进而在歌者体外空间引发的第三阶空气共振鸣响的客观声音效果,必然存在主客体听觉感受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声乐既歌唱,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声音是歌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决定其他一切的因素,只有正确的听觉训练与正确的发声训练的完美统一,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相似文献   

15.
歌唱、心理     
歌唱心理是极其微妙的,艺术学科中的声乐是以人的身体为乐器,通过思维理解,自我控制调节而发声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它既需抽象思维,也需形象思维.更特殊的是想象创造的形象再创造为歌唱的声音形象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歌唱的语言有别于日常的会话语言,这主要是在歌唱时,需要较大的空间状态来形成良好的歌唱共鸣腔体,力求使发出的声音能如乐器般地线条流畅,连贯优美,精细而不虚弱等.如果在歌唱时我们仍然用日常会话语言的发声状态去发声,显然是达不到上述要求的.  相似文献   

17.
歌唱不是单纯追求歌唱技巧的艺术,而是十分重视歌唱表现力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它来源于歌唱对象,来源于物为我化,来源于主次结合、层次变化及情感表现的分寸、情感的再造。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是歌唱艺术的生命线,是达到高境界的关键环节。歌唱是一门语言和音乐高度结合的情感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和支柱,在歌唱中占主导地位,深刻而又生动的表现歌曲的思想情感,这是歌唱表现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它是随着艺术歌曲、歌剧的诞生和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它主要以艺术歌曲和清唱剧、歌剧等题材作为表演形式。它的歌唱发声是在遵循演唱者自身的发声器官、共鸣腔以及气息运用的科学规律,充分挖掘最佳声音潜力,使得声音自然流畅、音色优美、连贯并富有弹性。而我国的民族唱法来自于生活和劳动中,它的声音具有朴实亲切、明亮高亢等特点。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来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唱法,可以逐步完善我国民族唱法,达到更具魅力、完美的民族唱法。  相似文献   

19.
严淑 《职大学报》2008,(1):72-73
"艺"与"技",即"情"与"声",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声乐教学中应使学生做到"情""声"交融,真正掌握声乐之美.  相似文献   

20.
高师声乐课堂教学情感表现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前的高师专乐教学中,存在着重“声”轻“情”的现象,即只注重学生嗓音技巧的训练,却忽视学生歌唱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声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声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歌唱情感表现能力的途径等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