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腐败不应忽视学术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腐败在目前主要表现为职称评审和学术成果评审的腐败。其消极作用是:一、导致职称贬值,一方面是大量不具备学术水平的人进入高级学术人员队伍,另一方面是真正有学术水平的人反而得不到职称,职称的学术意义日益淡化。二、搞坏了学术空气,大量非学术因素进入学术领域,学术标准迷失,学术价值动摇。三、导致我国社会进步目标的扭曲,科教的核心之一是学术,没有学术文明,科教兴国就是一句空话。学术腐败产生的根源是学术法制不健全。为此,笔者建议:一、学术评委必须是卓有成就的专家和具有高尚德行的师长。二、建立异地、异校审评…  相似文献   

2.
2月28日北京日报以一个整版报道了学术界反思学术腐败问题。报道首先剖析了产生学术腐败的内因。一些个人道德修养与自我约束滑坡,一些人道德底线崩溃,形成了腐败黑洞。抄袭剽窃成为大学校园里的公开秘密。有人曾根据已公开的材料搞了一个有抄袭问题的黑名单,全国名牌大学几乎都在其中。对学术道  相似文献   

3.
维护学术规范是编辑的重要职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学术腐败现象映衬出执行学术规范的不足  自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抄袭剽窃事件被披露后 ,我国学术界早已存在的学术腐败现象开始公开暴露在世人面前 ,众多影响较大的事件频频曝光。如 :杨敬安先后发表在《自动化学报》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上的文章 ,系严重抄袭国外的学术论文[1] ;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被人指证剽窃了国外论文 ,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卷入其中[2 ] ;以及“基因皇后”事件等等。还有更多的学术腐败现象没有被发现。在中国科协 2 0 0 3年学术年会上 ,邹承鲁院士将当前存在的科学工作违…  相似文献   

4.
包括学术腐败在内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令人略感遗憾的是,在其他社会不端行为不断升级换代和"被高科技"之后,学术不端行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抄袭、剽窃和不良引用的状态,以至于那些学术打假的精英们都不忍心对其下手,也让我们这些业界人士五味杂陈——在怒其不端的同时,也多少有些哀其不争吧!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腐败"犹如毒瘤在原本纯净的学术殿堂里滋生蔓延,侵蚀着"学术研究"的健康肌体。打开各种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有关"学术腐败"的报道并不鲜见:科技领域里的篡改实验数据、科研院所中学术论文的抄袭与剽窃、出版领域中的盗版和一号多刊、学术评奖过程中的徇私舞弊……这些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学术腐败现象不仅败坏了学术风气,毒化了学术氛围,亵渎了学术的纯洁与神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美娥 《今传媒》2009,(12):70-71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对于当前学术界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一般将其分为“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两类。学术腐败主要指学者或其他人凭借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学术利益,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曾对我国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重大学术腐败、造假事件进行了曝光,中华传媒网、网上中国等网站也不断披露抄袭、剽窃学术论文的现象。在现实中,我们只要随意翻阅一些出版物,就可发现很多选题相似、内容雷同的作品。学术的弄虚作假,已成为若干年来我国学术研究和出版领域的一大公害。这不仅对学术成果的拥有者构成侵权伤害,也破坏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学术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及泛滥有其主观、客观的原因。造假者在强烈的追慕功名需求支配下,不惜违背道义准则,通过“拿来”途径制造获取功利的必要条件是…  相似文献   

8.
很早就想对新闻界背离职业道德的一些不良倾向说几句话。但思路一直不甚明晰,总感到书不尽言,词不达意。近来,科技教育界把一些频频出现的学术道德沉伦的现象痛斥为“学术腐败”.业内仁人志士纷纷呼吁清除“学术腐败”,紧守学术领域这方净土,于是顿觉把新闻界诸如此类的不良现象看作是“学术腐败”也不为过。现把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略作梳理,请君一观:  相似文献   

9.
一、学术腐败严重困扰当下的学术界,同时也给编辑出版界提出新问题大约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学术腐败日益凸显恶化为困扰学界的严重问题之一。从由《中国图书评论》等学术报刊发轫而后波及整个人文社科界的“学术规范”大讨论,到眼下批评四起但依旧层出不穷的学术剽窃与抄袭学案;从大众读者对学术图书大面积泡沫化倾向的厌倦,到学界自身对学术创新能力萎顿困境的析因……都折射出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黄摩西与中国百科全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初,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出现在中国-即中文的现代西式百科全书问世。这些新式教育工具书以简洁的语言为中国当时社会文化中的众多问题提供了简明而有序的信息,其创新意义,远非那时中国所使用的“类书”所能概括。本文考察了黄摩西1911年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它被视为1903-1911年间中国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最先进的一部。我们特别关注这部著作之所以成为“现代”工具书的那些特征,展示出学者黄摩西的学术成就;并从一个特定角度。呈现已成为晚清社会风格标志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增刊”收费,目的是“创收”,这在期刊界不是秘密。“增刊”发表的大量文章,多为学术垃圾,对学术进步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对学术浮躁、失范、腐败,却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相似文献   

12.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有句名言:“我讨厌抄袭自己”。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尚且致力于冲破自己的模式,那么在以“新”为本的新闻领域,就更应锐意求新了。可惜,在新闻界人们虽然对剽窃、抄袭他人的作品已经深恶痛绝,但对“抄袭自己”的做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我们经常使用那么几种文体,提起笔来,就易囿于“俗套”之中:写科技人员攻关,总忘不了写这个人读了多少本书,不厌其烦地在文章中开列一串书单子,写通讯,不看事件的结局有无吸引力,动辄采取倒叙写法;写消息,不论需要不需要,非得在导语后面过一个“背景山”。甚至在语言上也“抄袭自己”。  相似文献   

13.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种种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学术抄袭的方便。我先把它只作为一个事实,而不做道德上的评价。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抄袭”是一个贬义词。广义上的“抄袭”,其实就是目前最大的全民时尚,到处都在仿造:官员只说“正确的”话;企业在制造仿冒商品;我们的教育制度中根本无法改变“应试教育”,说穿了,等于鼓励学生说模仿书本“说话”;最高的学术殿堂,我们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中的“学术研究者”、“老师”和“学生们”,利用网络抄袭或者变相抄袭,几乎就是公开的秘密。  相似文献   

14.
1.学术论文评价的必要性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正之风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表现为职称评审和学术成果评审的腐败现象。例如,为了应付职称评定工作,部分人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只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更有少数人不顾科学道德、不负责任的胡编杜撰,甚至抄袭他人论文,窃取他人研究成果。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是导致职称贬值,职称的学术意义日益淡化;二是搞坏了学术风气,拉关系、走后门等大量非学术因素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三是导致我国社会进步目标的扭曲,科教兴国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对学术论文学术价值的评价,对反对学术领域中的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5.
浅议学术打假过程中的出版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出版界在推进学术打假的历史进程中显然不应当保持沉默,而应当在深刻反省、冷静反思的基础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我们的时代需要在清新健康的学术氛围中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探索创新的学术成果赋予活力。面对一方面大量的学术成果苦于某种限制而难以成为出版产品,而另一方面日趋严重的学术腐败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术出版,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的复杂现象,中国出版界最基本的行为选择理应为出版自律,亦即在重新审视出版功能、重新明确出版定位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术打假进程,以此营造有利于净化学术空气的良好氛围,构建有助于多出、多发…  相似文献   

16.
浅议医学类“垃圾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医学科技论文的撰写与刊载、引用呈现出了日渐繁荣的景象。这一方面是整个卫生行业科教兴医、科学创新、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卫生系列职称晋升激烈竞争等的连带产物。前者无可非议,但后一种倾向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其中包含着了纯粹功利性的动议和过程,污染和诋毁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导致了大量的伪科学、假科学、“抄袭科学”现象的出现,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论文”。医学科学毕竟是一门严谨的生命科学,它的每一项成果最终都将程度不同地对生命做出“某种干预”,有些干预甚至是致命的。在提倡科教兴国、科教兴医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人民的生命安危负责,高度重视医学类“垃圾论文”问题。笔者不揣愚陋,就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供同道参考。一、医学类“垃圾论文”的种种表现1.抄袭剽窃:大量的基层来稿中存在这个问题。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换汤不换药:即原文本内容、方法、结论基本不动,只是将其中的文字描述和数据回答加修改;第二,换药不换汤:即抽掉原文本中的药物与方法,摹写过程与结果;第三,汤药都不换:所有内容与原文本一模一样,只改头换面,另写一个标题或署名,便投寄而来。2.凭空杜撰:这种行为不同于抄袭剽窃,完全是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报刊产生的初期,记(那时被称作“主笔”和“访员”)地位比较低,像1872年创办的《申报》,虽然很快成为上海中报坛的盟主,但其主笔却大多是在科举一途上并不得意的士人,访员也多为机关仆吏,都没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以至于左宗棠斥之为人末路。只是随着报刊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强,记们的地位才一天天上升,  相似文献   

18.
学术腐败现象的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期刊是创造精神文明、探求科学真理的芳园,是圣洁无瑕、冰清玉洁的净土。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欺骗伪造等学术腐败现象不断出现——从前几年上海理工大学的“科技精英”胡黎明,到近来合肥工业大学抄袭多篇论文的博导杨敬安、北京大学剽窃10余万字的博导王铭铭,学术期刊再也  相似文献   

19.
编辑与学术规范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的学术研究呈现出快速发展和全面繁荣的景象,但这种繁荣主要表现在数量上而非质量上,例如:学者甚至著名学者很多而真正有建树的很少;学术刊物、学术著作很多,而真正质量高、有影响的很少;发表的论文很多,而真正有创见的很少.在繁荣的表象背后,我们看见的是抄袭拼凑、低水平重复、互相吹捧或互相攻讦等种种混乱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规范成为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0.
刘英 《编辑之友》2011,(4):48-50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期的体制缺陷,在简单量化的评价机制的影响下,各种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现象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学术界的研究风气,导致学术公信力下降。因此,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一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主要表现(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基于既有的研究对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辨析,笔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术工作者在其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