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北京文学》引发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至今,许多人认为已经得到了一个公认的结论:那就是倡导文学教育。要通过文学教育来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底蕴,实现人性的弘扬。且不说这是不是公认,我要说的是,这个结论并不那么正确。第一,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性的张扬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文学教育,反过来说,文学教育不是弘扬人性、提升学生精神素养的惟一途径;第二,倡导文学教育的主张并没有抓住当今语文教学的问题之所在,文学教育不是医治当前语文教学顽疾的救命良方。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大约搞文学的人大多会同意,而搞语…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大讨论”快两年了,其间,不论是圈内的还是圈外的,不少同志出于对语文教育事业的关心,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也有一些批评者的话是极不妥当的,它伤害了广大教师的感情,对教学实践起到了干扰作用。其中,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审视...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从97年11月份开始,在《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所进行的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至今整好两年了。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本世纪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那么,最终结局如何?给中国语文教育留下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争论过后、热闹过后似乎应该有个理智的沉淀、冷静的思考!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我想表着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立”)重于批判(“破”)的态度,怀斗胆对这场讨论给一个全面回答一完全是个人的、谁也不代表。世纪末了,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恰好走过了百年历程,我以此深思献给它。  相似文献   

4.
一、世纪节拍——作文教学“新概念”产生的背景。   1997年岁末,《北京文学》发表了“忧思中国语文教学”的专栏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历时数年的全国语文教学大讨论。来自各方的意见,因视角、观念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成绩虽然不容抹煞,但问题也不少,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而问题的焦点之一,拿杨东平先生的话来说,“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90年代以来,对中小学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这套被编委称之为"前卫"的语文新教材,因为内容的变动幅度较大,消息一出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新教材"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反对者则认为"快餐文化取代了有思想深度的精品文化,预示着教育娱乐化时代的全面来临"。  相似文献   

6.
不光去“破”更要去“立”──也谈语文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有几个特点值得深思:第一,它是由文学界引发的,随着大讨论的深入发展,语文界也加入进来了。这场大讨论一开始就有人怀疑是新闻炒作,恐属商业行为。第二,参与这场大讨论的人多属高级知识分子,有作家、教授,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第三,在这场大讨论中,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批判、否定的居多,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少,越是文学界对语文教学否定得越彻底,是全盘否定(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否定之后怎么办?他不管了──他们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太感兴趣(也有几位教授提了一点建议,比如取消全国统一考试,由各大学自行…  相似文献   

7.
何艳 《教育导刊》2007,(5):25-26
如何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高标”?众说纷纭,反对者和支持者皆有之。本文认为,道德上的“高标”与“基准”并不是必然冲突的,学校尤其需要兼及二者,由“基准”进入“高标”,体现道德教育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4年前,被称之为纯文学期刊的《北京文学》却突然介入基础教育,该刊1997年第10期一下子编发了三篇文章,对当时的中学语文教育提出了尖锐而猛烈的批评,随之引发了全国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场大讨论中除了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以外,还活跃着一大批学界名流,如学者钱理群、王富仁,作家莫言,诗人邹静之等。应该肯定,这场大讨论对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大学课程传统形象的"潮课"引起了一场广泛的讨论.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持观望态度者亦有之.正确认识大学"潮课",弄清"潮课"背后反映的实质,是推进大学课程改革、提高大学课程实施质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由本刊2004年第1期专题《那一代》所引发的讨论正在网上、网下热烈地进行中。有论者指出,这是“自1997年(《北京文学》组织的那次语文讨论)以来规模最大、最深刻的一场讨论”,“这场讨论将带给中国语文教育界以巨大的冲击。它的影响力将使我  相似文献   

11.
从 1997年 11月份开始,《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相继进行了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多,影响之大,均为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那么,最终结局如何?给中国语文教育留下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争论过后、热闹过后似乎应该有个理智的沉淀、冷静的思考,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笔者本着建设(“立”)重于批判(“破”)的态度,斗胆对这场讨论给一个全面回答 (当然完全是个人的意见 ),以此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添砖加瓦。 一、偏向了语言学,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  相似文献   

12.
从 1997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讨论之热烈,研究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现在,讨论还在进行之中,所以,认真回顾和分析这场大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现在为止, 3年来的大讨论大致可以分成 4个阶段:   一、引发阶段。引发这场大讨论的是《北京文学》 1997年第 11期“世纪观察”栏目的 3篇文章。一位作家身份的小学生家长,一位大学教师和一位离职不久的中学教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中小学语…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一世纪是教改的世纪,而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是处在改革的最前沿。上个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引发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给每一位语文老师带来不小的震动。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一些弊端,条块分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所谓条块分割,就是将语文教学分为三块(语知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而独立传授。近来又弱化了语知教学,强化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可一些语文老师仍沿用传统的条块分割的教学模式,即阅读教学只为读,作文教学只为写,而不是将二者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存在断层,有…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我不想在重大的问题上进行过多的探讨,在这里我想就语文教学的“边角”问题谈一些看法。这些“边角”问题可能是许多教师和研究者看不上眼的内容。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进行归类,所以分条陈述。  相似文献   

16.
文学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虽然没有文章赏析一项,但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为带领学生突破鉴赏的知识关和写作关,我写了30多篇下水文章。高五班有个学生曾在一次"为反对者唱一支颂歌"的作文考试中,写了一篇题为《月夜》的小小说。文章从立意到取材都别开生面,自成一说。我想,既然我带领学生为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文章写了多篇鉴赏文章,何不把学生的佳作也列入研究呢?这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以增强学生自信。于  相似文献   

17.
毛志成 《河北教育》2002,(11):16-17
中小学生有的感到作文很苦,畏之如虎,谈虎变色。有的又觉得作文很甜,甜得像仙桃,谈起来就流口水。觉得作文很苦,很有道理,否则大家就不会不辞千里之遥,盛夏之热,来到这里想从我身上得到一种“作文的解苦之药”了。说作文很甜,像仙桃,也有道理。否则也不会在火车上颠簸了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到这里想尝尝“文学仙桃”的味道了。对中小学生(包括他们的带队老师兼语文行家)讲作文之苦,我可以讲,而且必须讲。但是谁要向我讨一种解苦良药,我只能说没有,或不多。原因是作文之苦不是一人一家之苦,而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是社会…  相似文献   

18.
积几十年读书、教书、写书之经验,我渐渐悟出一条规律:学习语文,有三个不一样,即对一个问题,想与不想不一样;想了,说与不说不一样;说了,写与不写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一、世纪节拍--作文教学"新概念"产生的背景. 1997年岁末,<北京文学>发表了"忧思中国语文教学"的专栏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历时数年的全国语文教学大讨论.来自各方的意见,因视角、观念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成绩虽然不容抹煞,但问题也不少,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而问题的焦点之一,拿杨东平先生的话来说,"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相似文献   

20.
我不大赞成以地域区划教学流派,尽管近年曾经出现过诸如“京派语文”、“苏派语文”、“海派语文”等提法。我以为,教学本身没有地界之分。虽然在某地会因为几个著名教师的突出而聚合某种特色的教学阵容,虽然各地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学理念、教学创新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也有高下之分,虽然地域文化会对教育产生具有某种倾向性的影响,然而教学不同于文学,因为教育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