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遇到的种种困惑出发,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走向“性别文学研究”,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3.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者”与“解构”作为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关键词,是受拉康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迭“解构”哲学的启发。前者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了参照视角,而后者则使其获得了方法论的启示,二者是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核心概念。同时,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昭示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在寻求女性自觉意识路途中的思考足迹,即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译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问题是“信”或“忠实”,都是以原文/作者为中心,强调译作/译者对原文/作者的绝对忠实,显出较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角度关注翻译,探讨翻译标准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的歧视,提出了另类的女性主义忠实标准,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发出了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陈染进入9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从个体经验出发,摹写女性撕心痛楚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境遇,寻求女性主义语境下的角色定位,追问自身的存在焦虑,表达了对人类存在困境的形而上思考,是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超越意识的典型本。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别从自审意识确立、异性形象审视、同性情谊书写等方面对丁玲早期精典文本进行解读,凸显出丁玲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丁玲笔下塑造了一批具有真正性别内涵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解读所指:从"身体"到"宝贝"--一次讨论会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看美女宝贝们的写作是否具有“身体写作“之意义,得看其文本是否具有女性主义所强调的女性嵌入男权化的世界和历史参与文化改造的力量.如果这些文本迎合与满足的只是大众传媒时代阅读者的窥视癖,那么它与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精神完全南辕北辙.但是,无论是自觉履行“身体写作“方式还是不自觉地取“另类写作“之立场,应该看到的是,其中有她们基于自身深刻体验与反思来表现女性历史状况、现实处境与精神状态的可能.应该明确的是,毕竟是女性自身面临的问题与所处环境,决定了她们采取的与男性不同的写作立场、视点与方式,这也正是我们研究性别文化差异性的要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躯体写作”是世纪之交女性文学中最有争议的话题。其意义在于躯体写作的主题化具有文学史和性别革命的双重价值;其误区别在于躯体写作不仅有女性自我身体崇拜倾向,而且有彻底欲望化表现的倾向,其原因在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简单模仿和不合时宜的“嫁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女权主义以强烈的性别色彩和主体意识为妇女谋求解放,但是其单一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立场却导致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分化。与西方经典女性主义强调性别作为女性主体性的唯一要素不同,有色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研究正是以其多元视角来丰富我们关于女性的认知方式,对西方和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批评都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