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震各向异性可以反映地壳和上地幔形变信息.SKS震相由于近乎垂直入射,具有良好的横向分辨率.本文收集云南地区大量地震资料,提取并分析SKS分裂结果,发现研究地区各向异性很复杂,南北差异较大.进一步利用双层地震各向异性模型分析KMI台下方可能存在的双层各向异性特征:上层快波偏振方向130°,延迟时间0.2 s,而下层快波偏振方向90°,延迟时间0.9 s,与观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60 Ma前开始最初的碰撞,持续至今已造成亚洲一侧至少1 000 km以上的缩短,形成巨大的青藏高原。是怎样一种力驱动着印度板块能够克服巨大的欧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阻力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持续向北运动是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利用S20RTS地震层析成像模型S波速度分布换算出的地球密度和温度结构为初始条件,以绝对板块运动为地表约束,开展三维地幔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印度板块之下软流圈地幔对岩石圈向北的拖曳力,可能是印度板块持续运动和造成青藏高原隆起的驱动力的主要来源。在碰撞边界下,印度岩石圈向北俯冲带动了地幔软流层运动。  相似文献   

3.
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联合反演方法,处理了伽师近场地震资料,得到强震区20 km以上深度的速度图像.结果表明:震区地壳内8 km以上速度结构横向非均匀性较强,反映了该区厚达数公里的沉积盖层介质特征;12~18 km深度速度成像存在北东和北西的低速异常带,它们相交于极震区下方,反映了区域发震构造特征;沿极震区的东西和南北正交方向以及强震群分布的两侧,地壳结构均有明显差异,这是强震群孕育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4.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华北地区(110°~ 120°E, 35°~ 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 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 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 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 约占地震总数的88%, 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 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 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 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 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 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 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相似文献   

5.
辉石是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常见矿物,对其弹性波速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深部地震波速异常及动力学过程等。辉石矿物包括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两个亚族,天然产出的斜方辉石以镁辉石为主。选择镁辉石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性原理对镁辉石在高压下的4种结构相(斜方相Pbca、低压单斜相P21/c、高压单斜相C2/c和高压斜方相P21ca)的弹性波速度进行模拟计算,结果如下。1)4种结构的镁辉石的弹性波速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2)在压力小于12 GPa时(上地幔压力范围),高压单斜相C2/c的纵波波速各向异性最大;在更高的压力下,Pbca的各向异性最大,且随着压力急剧上升。3)除C2/c结构外,其他结构相都是a轴方向上的横波波速各向异性最明显。研究结果为上地幔的地震波速异常的解释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地幔过渡带的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速度间断界面是由于相变引起的不连续界面. 穿越过渡带的深俯冲会引起这2个速度不连续面产生起伏. 在中国东北等俯冲带地区,地震层析成像观测到了俯冲板片在660km界面上的平卧滞留,地震接收函数也观测到了这种滞留而产生的相变界面加深. 然而在最近青藏高原南部展开的几组研究工作表明,地震接收函数并未在该区域发现不连续面存在明显起伏. 为了验证该地区是否不存在穿越不连续面的俯冲,还是俯冲引起的不连续面的起伏没有被观测到,进行了该碰撞区域的热模拟,计算不连续面可能的起伏量. 研究大角度俯冲、小角度俯冲和印度岩石层使青藏高原整体加厚等模型. 在只考虑橄榄石-尖晶石相变作为410km不连续面产生原因、尖晶石-钙钛矿相变作为660km不连续面产生原因的前提下,计算结果表明,以上模型只要存在穿越以上界面的俯冲,就能够产生比较明显的起伏,这样的起伏应该能被地震接收函数观测到.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以及接收函数观测,更倾向于支持藏南区域应该不存在到达地幔过渡带的深俯冲,俯冲带可能向北到达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马里亚纳海沟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缘沟-弧-盆体系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其南端的Challenger Deep不仅是地球表面最深点,也是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岛弧、马里亚纳海槽、西马里亚纳洋脊和帕里西维拉海盆的构造汇聚点。开展岩石流变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对于认识Challenger Deep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重、磁数据的计算分析,研究马里亚纳沟-弧-槽-盆系统的等效黏滞系数和岩石圈强度等流变学特征。利用地震资料,勾绘海沟之下贝尼奥夫带随深度变化的特征以及陡变形态。计算结果表明:对应马里亚纳海沟-岛弧-海槽系统,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向东凸出,形成弧型异常区;区内异常表现为串珠状线性特征,异常值中间高,两侧低。不同深度岩石圈累积强度比值表明,海沟南北两侧地壳上硬下软,海沟中部地壳上软下硬。在给定应变速率条件下计算的等效黏滞系数东高西低,说明西侧构造体地壳比东侧构造体地壳更容易变形。Challenger Deep岩石圈强度较大,等效黏滞系数较高,具有上硬下软的流变学特征,为板块俯冲在该区的弯曲、撕裂与快速翻转提供了重要条件。地震与重力剖面分析表明,Challenger Deep处的岩石圈累积应力强度和有效粘滞系数条件,可以使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在重力作用下弯曲、开裂,或部分向南翻转、变陡。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大陆 822个实测热流数据,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地热特征,包括 40km深度的地温值、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累积强度和有效弹性层厚度 (EET)等.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这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 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活动.根据热流值和深部地热参数,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大尺度热 构造区.  相似文献   

9.
数值试验结果指出,用接收函数反演地壳速度结构时,在正演和反演过程中使用不匹配的地壳模型参数化方式,将对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发现,在处理实际资料时将接收函数归一化,可能会丢弃介质信息.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接收函数和近邻算法反演地壳速度结构的程序,并用来反演了海拉尔台下的地壳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10.
使用皮尔逊检验方法,考虑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背景概率和地震及前兆监测能力的差异,除去监测能力很低的青藏高原地区,将中国大陆地区分成东部、西部、川滇等 3个区域,分别进行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效果的检验.所得结果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东部地区的概率增益和皮尔逊检验的置信水平明显高于另外 2个地区,表明在现有的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对地震活动性的认识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计划(CMIP5)的24个模式模拟数据,与英国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提供的2006-2017年的月降水格点数据进行比较,通过误差空间分布、误差百分率、标准差以及误差趋势分析,对多模式集合下的中亚降水预估误差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模式集合对中亚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预估偏多,尤其是东南部帕...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即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16-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就开始了接触与交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既有西学东渐,亦有东学西渐.在这次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群众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因子分析和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地区差异研究。首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8项消费指标进行降维,找出三个公共因子,根据三个公共因子对东西部省(区)市进行聚类分析。再根据因子结果论述影响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从经济角度出发对影响群众体育开展所涉及的体育消费、体育人口、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重力、卫星测高和Ishii温盐度资料研究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结果表明:1993-2014年南海海平面升高速率远高于同期全球速率,而黄海和东海均低于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综合2003-2012年的上述3种数据,发现海水质量增加是导致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南海主要受比容海平面上升影响。中国4个海域海平面年际变化均与ENSO有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较小。4个海域在2000-2005年期间海平面均呈下降趋势,后来又慢慢回升。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时期地质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先秦发生地质灾害35次,西汉发生地质灾害59次,东汉发生地质灾害120次。这些灾害在年际分布上具有频发期与稀少期相间的周期性;在年内分布上存在着季节的不平衡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区域的差异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复杂的规律性,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长久性、复杂性、破坏性的严重影响,这使得统治者对其极为重视并积极实施救灾、减灾、防灾政策加以应对。探寻先秦两汉时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历朝政府应对灾害的功过得失,对当今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亚体育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体,包括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3国。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古代东亚体育文化圈,经过南北文化的交融建立起文化主体,并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向外辐射,最终建立起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在体育精神价值、体育道德观念等方面都趋于同一的体育文化圈。近代,东亚体育文化圈由于受到战争、成员国分裂、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分离和裂变。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兴起,以中华文化、大和文化和大韩文化为代表的东亚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由东亚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建立了新的体育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平台,为现代东亚体育文化圈的重构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重构东亚体育文化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缺失性,并在尊重和提倡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地域性"建筑的概念阐述入手,将多元文化视角下生态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形式概述总结为:大洋洲海洋生态地域性建筑、南亚次大陆阳光主题与低技术主题建筑、西亚沙漠主题和新技术主题建筑、非洲建筑的"神秘"魅力、拉丁美洲民族主题建筑及东亚建筑的崛起与拓展等,最后提出技术仿生的形式审美观、人地和谐相处的伦理审美观及诗意栖居的生存审美观的"生态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18.
服饰文化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社会文化,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各自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形态。东方服饰的核心理念重在体现"天人合一",其服饰文化为一元文化,具有大一统的观念。西方服饰则以彰显个性的人体美,其服饰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西方人走在时代的前列,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碰撞,直接导致了世界服饰的西化。如何看待二十一世纪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交融,通过交融又如何保持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多元性,是当代服饰文化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