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推进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既是破解应用型大学发展瓶颈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回应我国一系列政策文件最新导向的现实要求。世界主要国家在促进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方面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模式,都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课程建设制度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经验。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不断优化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的制度框架,完善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模式,打造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共同体,促进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产教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大学以知识生产撬动大学的四大基本功能,通过产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新时代“双一流”大学知识生产转向了模式III,走出“象牙塔”进入产业界和公民社会,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化。但“双一流”大学在实现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辐射面积不够宽、互动机制不通畅、供给质量不匹配等现实问题。因此,面对产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优化知识生产机制、提升供给侧的质量,更需要内外联动、变革产教融合机制、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多维保障。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对接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本研究聚焦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战略和核心理念三方面内容。数智化时代对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流智慧校园、专业布局调整、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管理服务方式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为迎接挑战,提升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质量,需要通过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特色学院、产教融合专业集群、产教融合型课程、产教融合型基地、产教融合师资以及加强产教融合的机制建设等,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体系。同时,应用型大学走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确立“学习”“开放”“锐智”“集群”“融合”五大核心理念,以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4.
知识生产模式是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及影响,进而找到学科建设创新之道,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经历着从追求学术卓越的“模式Ⅰ”到注重问题解决的“模式Ⅱ”、再到突出协同创新的“模式Ⅲ”的重大转型,衍生了政治的、公共的与竞争的多重学科发展逻辑,并使学科呈现出组织的综合性、制度的开放性、知识的集成性和文化的包容性等新特征。顺应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新要求,应立足顶层设计,树立系统思维,从调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改变知识导向逻辑、改革学科组织形式、革新学科制度体系、创建新型学科文化生态以及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汽车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改革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支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实践与理论学习融合、学生职业发展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突出问题。实践表明,该模式能促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地方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吻合,对提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产教融合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产教融合已是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内容.创建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人才培育供给体制,应冲破以往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存在的固化思维,通过体系的改革创新打破限制产教融合不断发展进步的瓶颈.产教融合实质即产教一体化,简要阐述了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的意义,对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困境的破解策略.  相似文献   

7.
知识生产新模式为地方应用型大学的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知识逻辑,同时也引起了课程建设诸环节的改变。地方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因素,构建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圆心、应用能力为半径的圆形课程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是实现转型升级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突破口,也是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重要抓手。通过客观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部门、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企业等三个层面提出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3096名应用型大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总体处于中上水平,课程设计产教融合程度较高,但课程保障产教融合相对薄弱,且整体上还存在着地处我国西部地区、主校区位于地级市、非理工类、在校生规模为1万人以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程度相对较低等问题。分析发现,这些问题都与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基础性资源状况、所实施的课程建设模式、产教融合基础和经验等因素紧密相关。对此,亟需应用型大学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基础性资源建设、完善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模式、健全产教深度融合制度机制,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教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转型发展中的新建本科高校必须凝聚产教融合推进高校建设的发展共识,建立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体系,拓展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领域,发挥"双师双能型"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把产教融合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产教融合是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对应用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应用型大学应作为毕业生和行业及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章对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几年山东交通学院开展直通就业的企业实践、企业里的教师工作室等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应用型大学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高度综合与交叉的新趋势对知识生产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大学传统上建立在知识分类体系基础上的学科制度在新知识生产模式下面临深刻危机,囿于学科壁垒的封闭式知识生产限制了大学的创新活力,知识生产过程中未能实现“学科逻辑”与“问题逻辑”相统一,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与学科建设的有效性都受到质疑。通过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审视,知识生产过程中对于专业化分工的需要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学者个体而言“专”是“跨”的前提,因此学科本身不会从大学里消亡。但未来的学科建设应当通过系统性变革,打破既有的学科壁垒,建立贯通知识生产中“营地”与“阵地”的矩阵式运行结构,促进学科的交叉、会聚与融合,使得学科在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是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形式,也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的首选途径。但高校如何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的良性循环,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旨在通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势在必行,创建适应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是实现学校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可从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师资建设、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等一系列促进应用型教学体系转型的措施,实现教学体系转型。以校长为主的校领导团队和政府、行业、企业在学校转型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更好地推动转型。  相似文献   

15.
朱进喜 《教育与职业》2022,1003(3):108-112
在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相关研究不断涌现,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实践教学某一方面产教如何融合,而对实践教学产教从哪些方面融合、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并未给出系统完整的回答.基于"6W1H"法则理论分析,"六融合"模式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最优模式.因此,针对部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存在定位模糊、缺乏系统性和保障性等问题,需要准确把握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特点,系统构建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专业实践与生产实践、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分散时间与集中时间及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六融合"模式,树立校企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实践教学"六融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等方面受传统大学影响,存在着向研究型大学“趋同”现象,致使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人才培养“既上不了天,也立不了地”,处境十分尴尬,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河套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院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立足学院实际,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立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了产教融合课程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方法,阐释了产教融合课程的内涵并深入分析了基于产业学科的产教融合课程知识生产模式。从产教融合课程的能力导向课程目标设定、能力递进的课程嵌入方式、“五性”课程建设标准、“三要素”课程建设机理、“浸润式—项目中心”课程教学方法和“现代产业学院”课程外部支撑等方面论述了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方法与路径,结合常熟理工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学院“生物制药行业课程”建设实践予以具体说明,并指出产教融合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推进应用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要求,充分与各企业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构建供需衔接、产教融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协同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本研究以茅台学院为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分析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背景及现状,提出“一体、双向、多层”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模式内涵、构建过程及取得实效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举措及路径等进行总结凝练,以期为应用型高校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办学育人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发展和变革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学科知识生产的三种模式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组织、制度建设的关系,认为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应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大学自我调整,能够激发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动力、高深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力,提高服务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大学综合竞争力。"双一流"建设要深刻认识并适应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发展变革趋势,主动调整和改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模式,构建跨学科、超学科教育、学术组织和制度。  相似文献   

20.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给省属地方高校带来一定冲击,也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在转型背景下如何实现办学理念的优先转型,是省属地方高校把握战略机遇的关键环节。受耗散结构理论启示,省属地方高校应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而开放的必然结果是融合,产教融合成为转型发展的基础。开放办学、产教融合使高校成为诸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只有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治理模式,树立治理理念,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