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谈话课上,老师问:「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帮助妈妈做了些什么,」孩子们抢着回答:「我帮妈妈洗碗了。」「我帮妈妈摘菜了。」「吃饭时,我分碗筷了。」「我倒垃圾了。」「我洗手绢、洗袜子了。」「等等。唯独露露低头不语,用力玩自己的手指。老师见她不高兴,就过去轻声问:「露露,你怎么不说话呢?」这一问问得露露的眼泪扑籁籁往下掉,她一边抹泪一边说:「妈妈不让我做!」老师立刻安慰她说:「我知  相似文献   

2.
「结婚」一词通过电影、电视以及参加婚礼活动等进入了孩子的脑中。他们不由地产生了一串串问号:「什么是结婚?」「新娘子是什么意思?」他们还玩起结婚游戏,甚至以「结婚」一诃相戏谑。对这些问题回避是行不通的。有一次,我直率地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结婚?」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着回答:「我爸爸说,结婚就是生孩子。」「结婚就是发喜  相似文献   

3.
要解题,第一道关口就是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入口,是对问题的最初感知和初步定向。同学们大都有这个体会:一个题目本来并不难,可就是解不出来或解错了,仔细一查,原来有的是题目的某些条件被忽略了,有的是把题目的已知条件看错了。还经常听到不少同学有这种反映:平时几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差不多,可是一到中考,有的同学就考得很好,有的就比较差。也有的同学反映:有些数学题在考场上不会做,一出考场就会解了。如此等等。这都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4.
课文注释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并加注「何(以)……为」一是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我以为译成:「凭什么要攻打它呢?」更确切些。「何以……为」的形式,既不同于「何为」,与「何……为」也有差别。「何为」可译成「为什么(或干什么)」如「若何为生我家?」对译为:「你为什么生在我家  相似文献   

5.
自己的看法     
佚名 《现代语文》2005,(4):35-35
网友传了一个笑话给我:联合国出了一道题目,请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小朋友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粮食”;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短缺”;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请”;美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其他国家”;亚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庄暴见孟子》一文中,有一段孟子与齐王的精采对话:他日,(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从引文可知,这一段文字完全记叙孟子与齐王的对话,书面上用「曰」字分别引出二人的淡  相似文献   

8.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对数学解题划分为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这个过程就包括解题反思,那什么是解题反思呢?解题反思是对整个解题活动深层次的思考,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不少同学做完一道题后不假思索,急于做其余的题目,以为这样能力就得到提高了。其实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会解这道题目,而应该更深一步去挖掘题目隐含的条件,命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学生:我们在解答政治题目时,为什么有的题目一看就知道答什么,而有的题目却看不懂? 教师:任何政治题目的答案都来自题目本身。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是解题的前提。从出题的形式看,有问答题、辨析题、材料说明题等;从题目意思表述看,有明示、暗示等;从题目内容看,有道理设问、情景材料及材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五年五月,史達林同志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紅軍學院學生畢業典禮大會上的演說中,提到應當特別重視人材,特別重視幹部的問題。史達林同志特別批評在實際工作中,有些人存在著一種「豈有此理」的對待人材的態度。本來,我們應該對於在我們革命隊伍中的無論「大」「小」工作者,都要表現出最關切的態度,都要殷勤地培植他們。可是,有些人對待人材竟是一種「官僚主義的刻薄態度」,一種「簡直豈有此理的態度」。史達林同志隨即談到了一個很深刻動人的故事,他說: 「說到這裏,我回想起了我被流放在西伯裏亞時所碰見的一件故事。這是在春天漲水時發生的。當時有三十個人跑到河裏去撈取波濤洶湧的大河所沖下來的木料。到黃昏的時候,他們回到村莊來了,可是缺少了一個同伴,當我問第三十個人在那裏時,他們就冷淡地回答道:第三十個人「留在那裏了」。我問:「怎麽會留在那裏呢?」。他們又同樣冷淡地回答道:「那還要問什麽,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则这样的笑话:联合国出了一道题目,请全世界的小朋友回答——“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没有一个国家的小朋友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非洲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粮食”;欧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短缺”;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请”;美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其他国家”;中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母爱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甚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  相似文献   

13.
根據普希金專家的指示和北京師大同學試教「紅領巾」的經驗,在語文教學上,我們摸索著進行了若干方面的改革。在這裏,僅將有關語文知識教學方面情況,簡單地介紹一下,供同志們參考。首先談談解釋詞、字的情況。在初中語文第一冊「李官祥」一課裏,我們提出了十六個生字生詞,然後依從課文順序,邊啓發學生邊加講解,也就是說,解釋詞字也是讓學生參加活動的。如講課文第一小節的生字、生詞時,教師問:「李官祥是那個煤礦的工人?」學生答:「是陽泉煤礦的老工人。」即板書「陽泉」二字,並張挂事先制好的「陽泉位置圖」、指出陽泉的位置、出產及其在新中國建設中的地位。繼續又問:「李官祥在煤礦裏是管什麽工作的?」學生答:「管劈炭、推車、加煤鬥等  相似文献   

14.
一道题解过之后,如果我们善于将解题时所包含的思想、方法、技巧以及该题的结论进行联想,以此应用到解其它一些题目上去,那么我们的收获就不仅仅是解这道题了,下面我们仅从解题的思想、结论进行联想,并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5.
一位小朋友前来告状:“老师,佳佳打——”未等他说完.老师满脸不耐烦地挥手道:“去,去,烦死了,到座位上去!”然后无可奈何地朝同事苦笑一声:“没办法,今天的情绪糟糕透了!”如果象上面所说这位教师那样无节制地将自己的情绪带进工作中去,该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老师喜欢一个小朋友就经常拉着他的手,表扬他.抱他,甚至是吻他;厌恶一个小朋友就处处冷落他,上课不让他回答问题,分配重要的游戏角色没他的份;同一小朋友在不同的时间有了同样的过失,老师在情绪好时,可能会耐心地询问、调查过失的原因,并温和地开导他,教育他,但当老师情绪不好时,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教师先出示训练学生思维的题目: “某车间计划12天生产1800个工件,实际上前4天就完成了计划数的4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再提醒同学们注意两点:①解题的关键是什么;②解题时要用上“1800个”这一条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讨论这道题目的解题关键,并说出解题的思考过程。经短时讨论,学生们确定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完成全部工件所需要的实际时间或完成余下工件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当教师问及题目解法及其思路时,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7.
我的自画像     
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习作要求:再过两个月,小学六年愉快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将要离开可家的母校,告别敬爱的师长了。六年来,同学们就像一棵棵小树一样,茁壮成长起来。同时,也像一棵棵小树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毕业前夕,想不想给自己画画像,写一写自己?应该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次作文就来个“我写我”。你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爱出个什么题目就出个什么题目,如果题目不好出,写完了再想个题目也不迟。写好了之后,再为自己的文章插图,把自己画下来。如果画画有困难,则贴上一张照片。相信这次作文会写得很出色。等老师改完了,在班级或者小组里举行一次“我写我”作文朗诵会,让大家评评谁写得像。  相似文献   

18.
猴妈妈有三个孩子,他们都上五年级了。这天无事,猴妈妈在家出题考起三个孩子来。猴妈妈说:“今天我来考考你们。这里有一道数学题,你们看看怎样解。”说完,她出示了一张纸,上面的题目是: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高效,优质”课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迎接新课改,不仅要会做题,出题,更要在做题,出题时有研究题目的意识,养成对题目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不要为了出题而出题,也不要为了解题而解题,要通过研究题目的形式、过程达到既出题又解题;既研究又创新;以变应变,以少胜多;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想用熟悉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足于解出来。如果我们有意识地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为什么题目是这么出的呢?想到其中的奥妙便能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以提高数学素质,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掌握这种方法,不是受用一阵子,而是受用一辈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