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本刊开设“我的书”专栏,请名人名家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目的是为了匡正以往的“莫衷一是混乱现象“,”“为今后提供准确可釜底抽薪资料”引言《中国图书评论》要求我写《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当然,我并不是不知道处女作好写,因为它只限于自己Z成名作不好写,因为它不能不牵涉到别人。不过,我又想,我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当立即依照事实写下去,不要考虑那么多。一、我的处女作《易通》是我的处女作。我写《易通》以前,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所以《易通》是我货真价实的处女…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送人一条鱼他只能裹腹一餐如果你教他捕鱼他将会终生不饥──东方格言这段东方格言我很早就知道了,但真正的理解它,还是今年我搞少儿节目《勇敢者》的时候。《勇敢者》节目是1998年元月1日《七色光》少年版新推出的一个小板块。它给同学们创设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让参加者解决一个意想不到而又是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基中仍“找家”、“北京西站接人”、“路遇盗车贼”、“独自在家”等。在《勇敢者》节目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意愿去独立完成任务,通过参与这个节目,知道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做。节…  相似文献   

4.
《电影传奇》的工作室里,有一间大屋子摆着工作台和设备,满地摞着箱子盒子,有的地方几乎下不去脚。崔永元踮着脚迈到这边墙根儿打开一提箱,拎出一台摄影机,插上胶片盒:“这是我最近买的老摄影机,德国产的,现在都没人会用了。”到对面墙根儿,指着一个方铁发盒子:“这是《武训传》一套35毫米拷贝,民间收的,哪天我弄场放映。”  相似文献   

5.
章读懂了才有味道。近日偶读《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愈读愈觉其饱涵意蕴。老师很不满意爱因斯坦迟迟送来的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一只说:“这是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另一只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是总比这两只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6.
王乾荣 《传媒》2002,(6):22
《环球时报》驻伦敦特约记者许安结3月14日报道:“近日,英国《星期日快报》完成了一项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评选全世界最美丽的三百位女性。” 我认为这不是“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星期日快报》评出的,仅仅是它这个报,或者说它所聘请的五十位评审委员心目中的“最美丽女人”。所以它拉的“全世界”这个大旗,完全是唬人的。 世界何其大,是区区五十双眼睛所能搜寻得过来的吗?我看便是他们每个人都长着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不行。恰巧我最近看到一位  相似文献   

7.
静悄悄与不打扰冯伯群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第一次住进一家外国旅馆。当我拉着旅行箱找自己的房间时,刚走了几步,翻译小沈便急匆匆赶上来,小声提醒我:“把箱子提起来走,别弄出这么大声音。”经她一说,我也感觉到楼道里真是静得出奇,而我刚才拉着箱子走时哗啦哗...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投稿     
我的处女作《短歌》,1951年4月28日发表于《浙南日报》,当时我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这首小诗的发表,影响了我的一生。在这首小诗背后,有着有趣而感人的故事一””’温州——东海之滨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我的家在市中心。离我家不远处,是《浙南日报》社(今为《温州日报》)。报社门口,有一只大木箱高挂着,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大字。我常常从那里经过。我不知道这“投稿箱”是什么意思。听说只要把稿子投进箱子,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登出来。我不由得心动了。每当我走过那只投稿箱前,那箱于仿佛在向我招手。正在念小学五年级的…  相似文献   

9.
刘郎 《视听纵横》2001,(2):26-27
经常琢磨画面的人都会熟悉“两极镜头”这样一个术语。在影视艺术中,“两极镜头”是一种艺术手法,当然也有些特指的意思,一是指全景,一是指特写。有意忽略中景,就是这种手法的用心。全景可以表现整体环境,特写可以强调突出部位,中间删去了惯常使用中景的过渡,这反而能够简练地达到别一种目的。《水浒传》七十回以后的《念奴娇》所写:“问天南地北,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前是大全景,后是大特写,我以为,这就是人物置于环境之中的十分典型的例子。在影视创作中,这“两极镜头”的手法,既可  相似文献   

10.
细节在文艺作品中的作用,已是众所周知。不要看它“细”,用得好,可以起到一字千钧”的效果。江苏电视台《大写真》栏目报道江阴卫生街的新闻片,除了以主要篇幅摄录了整条街的清洁面貌外,这巧妙地拍了一个镜头─—保洁员的簸箕里,只有几片落叶。这真是“神来之笔”,一“景”千钧,使整条新闻顿时变得生动鲜活,主题也觉得被深化了许多。看过后,不免印象深刻,久久难忘。这个镜头给了我很多启示:一、用大量镜头去摄录卫生街的清洁容貌当然需要,但有些人仅到此为止,因而观众只能获得浅层的、概念性的认识。这条片子却把全景作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看了《中国记者》1988年第9期戴惠坤的《瞬间里凝结着几多艰辛》一文,十分感慨。29岁的青年记者马占成拍摄的《墨西哥发生罕见大地震》和《马拉多纳欢呼阿根廷队夺魁》两幅照片,无愧于新华社年度金牌奖,但是,为什么一个摄影记者只带上常用镜头而且连备用的胶卷都没有呢?是有关部门没有给他配齐镜头还是记者本人准备工作不充分呢?靠“年轻体壮”挤进去借一个500mm镜头,当时他还“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我看到此,简直羞得满脸通红!  相似文献   

12.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13.
田之章 《军事记者》2006,(11):54-55
刚接手编辑《集思广益》专栏时,经常有一些认识和不认识的同志问我,怎样给这个栏目写稿。所提的问题归结到一起,就两句话:写什么、怎么写。我的回答也是两句话:多看看、多想想。这个回答显然不能使提问者满意。一些熟悉的朋友反问:多年的厨师难道煮粥不会?当然,这是把我看高了,把这个栏目看小了。不会煮粥的厨子有的是。经过几个月学习摸索,放水多少,添米几许,火候大小,总算摸到一点门道。我把我的体会说出来,算是对我回答的一个补充吧!知道“写什么”,先得搞清“是什么”。这就要从栏目的特点说起。《集思广益》是军报一版一个新闻性的言论…  相似文献   

14.
《出版工作》和《读书》上发表了吕叔湘先生批评古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文章以后,我局领导非常重视。5月3日,我局副总编辑傅璇琮和我为此专门走访了吕先生。对他表示衷心地感谢,并就如何提高古籍整理工作的质量向他请教。吕先生说:“我在《出版工作》第四期写的《整理古籍的第一关》里提的意见,不是只针对中华书局的。中华书局的书,一般都还比较认真,注意质量。近来,不少地方出版社纷纷搞起古籍整理来,这当然也是好事,但这项工作不是轻而易举可  相似文献   

15.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继承“全党办报”的传统,组成了一支包括“野战部  相似文献   

16.
我发表在1995年3月27日《西安日报》一版的通讯《“凉皮”议员》,继获得第四届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好新闻二等奖后,最近又获得1995年“陕西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这篇小稿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觉得关键得益于以小见大,开掘较深,从特定的角度贴近了反腐倡廉的大气候,顺应了民心和民意。 1995年3月,我参加西安《税收与社会》杂志创刊10周年纪念会,听到一位农民作者朴实生动的发言,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向身边的人一打听,方知农民作者叫蒋普权,是个蓝田县卖凉皮的个体户,他因爱提议案出了名,被十里八乡称为“凉皮议员”。当时我就萌发了要采访一下这位农民作者的念头。当天中午,蒋普权就要赶回去。临走前,我和他匆匆交谈,采访了他提议案的一些经历。后来,又到蓝田县城他的凉皮摊点和家中去了一次。  相似文献   

17.
鲁迅曾说过“太伟大的运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这里,鲁迅可能指的是文学创造的表现方法,可我们写新闻又何不如此呢?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写“一木一石”。这也是写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有不少新闻工作者运用这一手法,写出了一些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就拿1980年全国好新闻《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这篇稿子来说吧,全文只有280个字,只写了某村分食油的一个小镜头:社员王二婆两年都是拿的同一个油壶去分口油。1979年,“会计伢”笑话她“心大壶也  相似文献   

18.
刊中报     
缘(散文)晓丁依稀记得上五年级时,有一天母亲翻阅着报纸对我说:“滨呐,长大以后,妈妈能在这上面看到你写的文章吗?”母亲一定想不到她随意一句话,促成女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护校毕业后分配到晋南一座小城,火热的军营,启动了我的思维,尽管我还不懂得主题结构,只知道写了一篇又一篇。一天,好友送来一张《健康报》的稿费汇款单,这是一月前完成的小散文《产房随笔》,没想到宣传干事略加修改后寄往报社,竟被采用了,版面上还加了围框和题图。初尝成功的甘甜,手中的笔就把不住关了,开始把那些难以称之为“文章”的文字四处…  相似文献   

19.
一“我们这次到中国来,一共照了十二英里长的胶卷。”我走进了斯诺前夫人韦尔斯的房间时,她指着墙角一大堆绿色的铁皮箱子对我说。十二英里,大约四十华里,相当于北京城到颐和园之间的长度,粗粗算了一下,可以容纳下二百万个镜头。这是多么长的画廊啊!我说: “你这次到中国,收获想必是十分丰富的了。”  相似文献   

20.
最近,新闻类书籍在书市上越来越火,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有以刊载新闻图片为主的各色镜头丛书;有以名记者叙述个人经历的《新闻背后的故事》、《我走进了金字塔》;有以将新闻栏目改写成的《实话实说》、《焦点时空》等。这类书籍大部分均在热销之列,那么新闻类书籍的魅力何在呢?首先,是新闻类书籍强有力的纪实性和研讨性。“今日的新闻乃明天的历史”,它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