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和日本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国家,在战争赔偿问题上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德国认真、积极,日本推诿、消极,甚至拒绝赔偿。两国在战争赔偿问题上表现迥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国所承受的来自占领国的压力不同;两国在美国罗织的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护网上所处位置和所起作用不同;德国有来自苏联以及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强大压力,日本则没有;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目标不同;两国政府及国民对战争反省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国际不法行为引起的国家责任是国家责任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其构成要件,理论界一直有分歧,尤其是对于损害后果是不是该种责任的构成要件,争议颇多。损害不仅包括物质性损害也包括非物质性损害,赞成损害后果是国家责任的一个单独的构成要件的学者,其实主要是把损害局限在有形的、具体的损害之上。从国际不法行为的视角而言,行为本身含有对他方造成损害的意义,而且一国做出了某些国际不法行为显然是违背了某项国际义务,从国际义务的角度来看,任何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非物质性损害;从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关系上看,损害应规定在初级规则中,而非次级规则即国家责任中;从其承担方式上看,不仅包括赔偿,同时还包括赔礼道歉、保证不重犯、恢复原状等。因此单独考虑损害后果是多余的,可以将其作为后续赔偿的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3.
德日两国在对待侵略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迥异的原因:1、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2、两国的宗教道德传统不同;3、战后对德日的不同处置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4、战后两国建立的政权基础不同导致其对战争罪责的反省不同;5、战后两国对侵略战争的社会教育存在较大差异;6、两国对其周边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感不同;7、战后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4.
论对日民间索偿的法律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民间索偿^①问题直至今日尚未解决,其中不仅涉及到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还关系到相关的法律问题。针对日本国法院驳回中国战争受难者起诉的一些主要理由,我们可以从法律角度对个人起诉日本国的主体资格、日本国的国家豁免、诉讼时效和条约解释进行分析和论征。战争引起的受难者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依据,日本国政府应承担对中国战争受难者的赔偿。同时,也可以通过外交保护的措施解决对日民间索偿问题。  相似文献   

5.
章以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国际机制的参与为例进行深入的考察,认为影响一国对国际机制参与的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国家对外战略的目标和性质;国际机制自身的性质、功能和变化等因素,使人们从另一个视角来研究国际机制与国家参与。  相似文献   

6.
波茨坦会议上关英苏三大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各自的立场不同并产生争论。由于德国赔偿问题是一个与德国东部边界、西欧战后经济复苏、政治等相交织的问题,因此三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极其复杂。而最终美国所提出的“分区赔偿”原则的确立则标志三大国在处理德国赔偿问题上寻求一致的解决方案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机动车事故已日渐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借鉴它国先进立法经验,从理论和实务上探讨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中存在的法律适用、赔偿责任主体、赔偿责任原则和范围以及机动车责任保险等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制定和完善我国的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战后60年来,德国、日本两国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目敢于正视历史的荣与辱、正视纳粹时期的历史,因此赢得了邻国的尊敬并成为欧盟的重要一员;而日本右翼则极力否认、粉饰侵略历史。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通过对德、日两国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进行剖析。以便使我们吸取经验及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9.
惩罚性赔偿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罚性赔偿是民法上的新课题。本文对惩罚性赔偿的概念、功能、特征、构成要件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其促进法律实施、为受害人和社会提供救济、消除刑事和民事制度之间的灰色地带等功能;在比较和分析之后给出惩罚性赔偿的概念。明确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提出将惩罚性赔偿额上限与加害人的年收入或营业额挂钩的思路。在对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在《民法典》上规定这一制度。本文对于构建惩罚性赔偿的制度基础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新世纪中日两国最新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比较后发现:两国高中物理课程结构有一些共性,但有较大的区别:课程目标几乎一致;课程内容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也有不少明显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值得比较研究。两国的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都缺乏丰富的民主法制环境;两国改革都面对诸如不清晰的党政关系,高度集权下伴生的个人崇拜,以政治运动而非法律不规范国家事务的坏习惯等众多痼疾;两国改革的内容很相似,两国的改革又极大不同;苏联面对的环境比中国更不利,中国在处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其他方面改革的系统关系上,比苏联要成功得多,两国的改革进程的得失成败对各国的改革都产生了相互影响,两国在经验方面是互相借鉴的;苏联改革的失败则也延缓了中国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2—13页说:《天津条约》“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据此,可以对最终的赔款数额作出多种解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等。其中.许多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着对中苏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学利用最新解秘的档案.开始研究个案与中苏同盟破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加快了南下步伐。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远东局势,英美都在调整对日政策。这一阶段两国对日政策呈现出以下三个相似之处:两国都坚持策略性对日妥协政策;两国都不想过早地卷入对日战争;两国的对日政策中都存在一个由软弱转向强硬的过程。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英美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刑事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的基本构成之一,从性质上讲,它属于司法赔偿。它是对违法行使侦察、检查、审判,给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其主体、行为等方面都有特殊的构成要件和条件,从而与行政赔偿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违约赔偿责任在性质上归属为民事责任。比较国内外立法,结合司法实践,从三个方面对其加以阐述并提出看法;在责任的构成条件上,其与损害赔偿责任条件相同,要求具有违约行为、损害结果以及违约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不同的是违约赔偿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原则;在责任的适用范围上,要求“完全赔偿”,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但设定了“可预见规则”和“减损规则”作为限制;在责任的承担方式上为损害赔偿额,而违约金须经申请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增减时才能转化为赔偿额而成为责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繁杂各样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要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必须正确认识、看待和评价人的生命价值。从人本主义出发,应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利于扬善抑恶的赔偿规则(法律、政策、制度),科学制订各种不同状况的人身意外伤害的赔偿办法或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上应消除某些赔偿中的不公平、不合理和不规范现象;消除人们之间由于害怕意外事故发生而产生的隔阂;消除人们对危害社会或他人现象的冷漠心理或行为。从而,降低见义勇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成本,增大破坏公平正义的违法乱纪的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主要城市一定数量的孩子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看出现两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剖析两国民族性上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9.
50年来,中美变化主要形成了四个显著特点L一是时好时坏的不稳定的周期性变化,冷虎后周期缩短,且稳定程度脆弱化;二是两国不是盟友也不是首要对手,但冷战后潜在的对峙日益尖锐化;三是影响中美关系有一系列因素,冷战后意识形态明显化;四是美国对华战略实施软遏制,战术上模型,但冷战后战术上模糊明确化,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是两国的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而价值观对立和国家冲突是两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现代恐怖主义的历史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恐怖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蔓延,90年代后恐怖主义在数量和力度上有明显的增长。分析恐怖主义盛行的根源,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冈素:恐怖主义是一国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和世界范围内南北发展失衡的结果;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是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揭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宗教矛盾和冲突的加剧致使恐怖主义泛滥;主权国家之间竞争和冲突的尖锐化导致政治恐怖主义强化;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也对恐怖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