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礼制在儒学思想中具有重要作用,既是“定亲疏、决嫌疑”的人伦准则,又是“别同异、明是非”的理性准则。从文化学意义分析,礼是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方式之一。“礼”的核心是“仁”,“中庸”在维护族群情感需要和社会秩序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3.
朱淑真为宋代名家,纵观其诗词,有六十余首咏花之作。本文从海棠、梨花、梅花三种咏花之作入手,以海棠之感、梨花之怨、梅花之傲来探寻其人生和心灵的发展轨迹,解读其诗词“花”的审美意蕴和人生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与西方文化的天人分裂不同,中国文化中自然既不是人化的自然,同时人也没有消失。王国维的“有我”与“无我”是对西方诗的概括,并不符合中国诗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浅谈"游"与"意境"--兼谈中国古代文人的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以及它的最高形式“意境”在传统文化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渗透到文化艺术中,而且还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游”与“意境”为古代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当今的文艺创作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为数颇多的情感观,这些情感观在真、善、美三个价值向素的作用下,有合乎逻辑的演进过程。对情感的每一次善性规范,都是对情感本真状态中冲动的约束和压抑,而对情感本真状态的追求,又是对情感冲动的维护,于是出现了“求善”与“求真”的矛盾对立,这一矛盾对立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无论是经道德理性规范约束的情感,还是无拘无束的情感,都可作为审美的对象,不管“求善”“求真”矛盾对立中谁为主导,对情感的审美从未间断,审美观也没有间断生成,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审美观随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而同步演进。  相似文献   

7.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出现了一群栩桐如生、呼之欲出的妒妇形象:王熙凤、夏金桂、赵姨娘……由“妒”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冲突贯穿于红楼女性斗争的始末,作者在这些人物的身上赋予“妒”以情感天性之外的更深层寓义,同时也充分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妻妾制度这种畸型婚姻形式的罪恶。  相似文献   

9.
"梨花事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简要介绍了梨花事件的缘起。并从通俗化与白话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梨花诗”的传统因素。最后指出“梨花诗”是后现代语境下的“诗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通过一大批文化精英体现出来,司马迁无愧于文化精英这一称号。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从《史记》中对于孔子、屈原、贾谊及李斯等古代“士人”的述评,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些事物成为历代诗人普遍运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审美情趣,成了表达特定情感意义的语言“符号”。了解这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便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否则,读起诗词曲来可能会莫名其妙,甚至不知所云。这里扼要介绍古代诗歌中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供同学们在阅读中参考。一、杨柳、杨花、柳絮杨和柳同科不同属,杨枝上扬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干、枝、叶、花、种子都差不多,因此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杨也叫做柳,垂柳也叫垂杨。杨柳的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承载了不同的情感意蕴,如《涉江采芙蓉》的思念之花和曹植《芙蓉赋》的理想之花。文人借助芙蓉本身的特征,来寄托自己特殊的情感意蕴,表面是在写花实则是在写情、言志,以使诗文达到雅俗共赏、清新脱俗的境界,对芙蓉意向的研究也能为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和”是中国古代审美艺术辨证之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字初有“盉”、“龢”、“和”三字,三字内在结构、文化意蕴虽有不同,但又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和”的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从汉字“盉”、“龢”、“和”的结构生发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自然没有符号学,但在中国古代对“文”符的论述中却能发现丰富的符号学思想。最初,“文”是标示“人”的一种符号形式。就“文”的本义来看,除了指文身外,还指正人之身,以使人心、人的情感符合宗教的要求。可以说,在远古文化中,文身就是一种符号活动,意味着按照社会生活、宗教观念的规定与要求将人的自然身躯加以改变,体现了自然人向社会人,或谓文化人、氏族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花是人们最喜爱的也是最常用的修辞语象之一。中国人以花喻美,以花喻德,或是借花抒情,都融入了人们对花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更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内蒙古散文作家,舒正钟情于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摈弃矫揉,以传统抒情之美成就了一组具有审美意象韵味的抒情散文。“花”是舒正散文中最常见的意向。散文以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花”意象,与人生情感中最珍贵的亲情自然糅合成亲情之“花”的意象,素朴而令人感动,使舒正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梨花诗话     
梨花千朵万朵,压枝欲低,素洁淡雅,风姿绰约,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每逢梨花盛开时节,古人喜爱在花阴下欢聚,雅称“洗妆”。唐朝时,这一风俗十分盛行,据《唐余录》记载: “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 ‘为梨花洗妆。’”人们也爱用梨花作头饰,当时,汝阳侯穆清叔赏梨花曾赋诗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见的睿智通达的老祖母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其中最突出的是传统“和”文化。依据文本,从贾母自身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等几方面探索中国“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汉语“花”在长期发展中具备了丰富的意义。它已由一个语言符号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表征符号。中华民族爱花、养花、赏花的文化习俗是汉语“花”的丈化内涵体现在人格、艺术、食用丈化层面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