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雅俗论     
文化有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雅文化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对其命运不必悲观。俗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兴起有其复杂原因。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区分是存在的,同时也是相对的;雅俗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相互转化的;应努力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做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2.
用关联理论解读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本山是我国著名的小品表演艺术家。他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独特的衣着打扮,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其小品深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根本原因。本文将运用关联理论对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赵本山小品中言语幽默的潜在机制,即制笑机制,也就是对作为表演者的赵本山是如何引人发笑以求达到幽默效果,以及作为欣赏者的观众如何理解和获得这种效果做出阐释,使人们对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有一个更深和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元散曲是元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以俗为尚、俗中见雅的风格倾向非常具有时代特点.而其中很多作品都有诙谐的成分,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充满谐趣的风貌.这种谐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体现了元代人对待生命、生活以及社会的丰富思考及由此孕育的独特生命智慧,达到了雅俗兼陈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赵本山小品中,文革因子无处不在。把文革的场景一幕幕地搬上舞台,让它在观众面前自我暴露、自我否定,还生活以真实;经常利用长串的报告式的语言制造笑料。这种语言都具有“文革语式”的某些特征,形式上整齐有力、朗朗上口,而内容大多离不开政治和道德话题;侧面展示农民的“文革苦难”之外,赵本山也反思了“苦难”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化学“雅俗”理论审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结合古代体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具有创新性地探讨了古代体育文化“雅”“俗”之分的原因、现象、特点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到元代呈现衰落的态势 ,“雅”与“俗”的分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领域 ,“大雅”和“小雅”比“国风”的影响大 ,西汉时雅诗得到推崇 ,从魏晋开始 ,“雅”的理论逐渐向诗歌领域延伸 ,唐人自子昂始倡风雅 ,北宋后 ,理学兴盛形成了崇“雅”的土壤。崇雅排俗 ,几成元代正统文人的一致意见。“雅正”观念的形成 ,使元人极力排斥浅俗的题材与风格 ,从而造成了雅俗的分裂 ,造成元诗的歧路。  相似文献   

7.
中唐以后,雅俗文学的分化使“小说”的“残丛小语”概念亦分化了,一直到清末,雅文学都抱守固有概念,拒不承认明清小说为“小说”;而俗文学家们则从宋代开始,先将说话之短小者、后将历史演义以余史身份都推进“小说”概念中,以期挤进雅文学殿堂,但雅文学的末把交椅终于未坐成,却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现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的研究中,学界对绘本插图的研究较为薄弱,对独幅图到连环画性质的多幅图的流变关注不够。在不同版本插图的具体比较方法上,大多为多对多或一对一的比较,缺少一对多的比较。比较“图咏本”独幅与“全图本”多幅《聊斋志异》“女性篇”插图,可以发现,在相同图像主题的呈现上体现出它们对情节律的共同追求。在相同图像主题的不同细节处理中存在“全图本”插图对文本的逃逸现象,“图咏本”与“全图本”插图在构图风格上呈现出文人画与风俗画、简朴与繁华、保守性与灵活性的对比。两个版本插图对不同图像主题的取舍反映了它们的雅俗差异,“图咏本”插图强调情节性,对小说的诠释性强,风格偏雅,适合公共性阅读;“全图本”插图喜艳情,崇尚家庭日常生活与民俗表现,观赏性与娱乐性强,风格偏俗,适合私密性阅读。  相似文献   

9.
正史或道学先生都指责明中叶以后"乱了套",其实正是文化繁荣、传播兴盛的表现,尽管没有崭新的传播工具和机能的出现,但还是有了新现象,在雅文化圈子、俗文化圈子都有了可喜的交叉,从而嫁接出一些新品种,两大文化的交叉"感染"更是硕果骄人.  相似文献   

10.
“雅”是梁实秋《雅舍小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雅”表现在其作品的知识性和思辩性上 ,也表现在文笔的优雅清丽以及内容的幽默上。  相似文献   

11.
王朔在语言上树立的风格和语言平民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成功的。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王朔独特的传播艺术。其语言机智幽默,叙事新鲜直白,没有一本正经但又绝不超出常规。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市井里流行的语言,但文字出于俗而又不俗,有生活,有生命,寓庄于谐,极富可读性和感染力。王朔小说的传播力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由于莫言的生活环境所致,他所创作的小说作品大部分的基调是乡村生活。莫言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一般作为乡村生活中的第一主角,展现我国极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内涵与日常生活剪影。他所运用的意象写作手法,生动刻画出让读者宛如身临其境的生活片段,充满了对苦难的同情与美好生活的幻想,展现出我国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莫言以"乡村"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与其自身的生活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其作品中也存有一定的认知局限与缺失。  相似文献   

13.
哥雅被称作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班牙最伟大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主要题材是战争与暴政.他用隐喻的手法、纪实的风格描绘了一幅幅传世的历史画卷.他的作品无论是描写平民日常生活的小品、逼真传神的人物肖像,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都让人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哥雅的艺术是近代西班牙时代精神的艺术表现,对欧洲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蓉蓉 《阅读》2016,(4):9-12
在小学"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原型意象",让学生在探其奥妙、察其精微的过程中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策略:捕捉原型意象,欣赏语言之美;围绕神话故事,领略原型意象,感悟文本之意;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究原型意象,体味文化之妙。  相似文献   

15.
阿炳及其音乐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关的研究已有6部专著与200余篇文章。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试图通过"俗性态势"、"政治意识形态征兆"、"西方音乐文化语境中"的"阿炳"等三个方面加以分述,进而以悖论思考探求其形上之说。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教学。本文将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重心的演变入手,探讨分析"文化浸润"式教学在优秀运动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化浸润"式教学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适度结合,关键在于中外语言及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文化改造。大量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文化浸润式教学是提升语言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途径,能够减少学习者的语言交际障碍,增进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7.
二人转,作为东北极为流行又极具生命力的剧种,从它产生、发展到定型,都有着"俗"性,它的"俗"性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其"俗"性又阻碍了它的发展,进入了一定的困境,本文从"俗"性出发,仔细分析,并对其发展困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文化学相关理论对"花环龙"的起源、表演风格、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花环龙"起源与祭祀有关,源于需要;"花环龙"表演凸显"圆文化"风格,表演艺术突出"合和文化"特征,其制作融入了"阴阳五行文化";"花环龙"以客家儿女为参与群体,以祭祀、拜师授徒等多种形式传承;非物质文化自身的适应性和发展性是"花环龙"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自张炎在《词源》中提出"清空"与"质实"之说,"清空"与"质实"分别被看成是姜夔与吴文英词的主导风格。从意象、结构方式和炼字造句的不同等方面,可以发现"清空"与"质实"风格有不同的表现,而人品与个性、创作主张、师法渊源等方面的不同,是这两种不同词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准确翻译并非易事。本文以《论语.学而》篇的英译为例,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提出在典籍翻译中应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显著特点,并强调翻译要保留典籍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弄清原文本中存在的"核心词"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