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继承与超越: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发展倡导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当前教师培训呈现师本化范式。校本培训与校本研修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主要区别在于校本研修活动中教师由“受训者”转变为“研修者”,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提供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学习环境,是教师自主成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春风化雨行动"历史教师培训项目旨在通过校本研修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培训实践中,兼顾校本研修和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设置理论学习阶段的培训课程是培训成功的重要一步;行动研究阶段,高效落实校本研修的组织和实施,需做到以反思性教学实践为主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修,注意研修成果的随时总结和提炼。另外培训还重视对学员校本研修动力的激发和保持,强调行动研究中参训教师的嵌入式学习行为,重视对学员校本研修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CARE伙伴式"校本研修模式是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整校推进"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并提炼出来的。本文着重论述这一模式产生的背景:一方面,针对传统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中研究问题泛化、缺乏合作与课堂教学行为跟进等弊端,积极汲取当前国内外伙伴合作下学校改进、行动教育等模式的优点;另一方面,深深扎根于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团队对教师培训本质与核心要素的认识。在理论脉络中聚焦"学校真实情境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实践土壤中捕捉优质教师培训的关键特征,"CARE伙伴式"校本研修模式在"专业挑战"与"情感支持"之间寻求平衡,为教师的专业自发展、学校自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校本研修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组织和专业引领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相比,校本研修的研究味更强,教师的研究者地位也更突出,强调教师将科研与日常的教学工作相结合,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向研究者转变。  相似文献   

5.
“学习共同体”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必由之路.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组织校本研修活动,以课题统领整合全校教师的校本研修,引导教师在课例研究中针对实际问题,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跟进反思教育实践行为,扎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成熟的经验,可为其他学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教师校本研修是落实“强师计划”、深化培训精准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对新时代北京市教师校本研修政策进行探讨,从学习科学的社会文化与情境视角分析了教师校本研修的理论基础。基于北京市特级教师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行动举措,文章分析了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一是基于教师生涯发展,完善分层分类的校本研修体系;二是积极回应新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要求,校本研修致力于解决实践问题;三是建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发展创设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四是发挥特级教师等教师领导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集团校与区域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7.
校本研修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开展校本研修需要思考和处理好六组关系,包括“校本”和“师本”、校长和教师、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校本研修与学校文化建设、研修制度与支持配套制度、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与个人反思。  相似文献   

8.
校本研修的最终目标是改进教师行为,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永城市在探索“互联网+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形成“线上研修+集中培训+自主选学+名师示范+校本研修+学分管理”的线上线下、多维融合、错位互补的混合培训模式,实现了数据统计、资源共享、评价考核、学分认定、跟踪管理等智能化功能,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  相似文献   

9.
“校本研修”是伴随新课程出现的一种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模式,是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我校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以“科教一体,互动双赢”为原则,积极思考和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使校本研修的过程真正成为我校教师主动实践、认真反思、积极创造的过程,实现了“学校整体发展与师生个体成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奉献精神、凝聚力量、激情与创造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为此,我校努力构筑校本研修文化,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机制,全面实施“快车道”校本研修计划,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多年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要使教师心悦诚服、切实高效地接受一种新的理念,积极主动地投身新课程改革,仅仅凭借传统的集中进修、假期培训等活动,无法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内部心理需求。北京教育学院在“春风化雨”培训中,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和“以学校发展为本”,推行“校本研修”的培训方式,对校本研修进行了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初步将“校本研修”分成五种基本方式分别尝试推行。  相似文献   

12.
教师培训的“重心下移”后,校本研修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2006年7月出台的《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规定的“240”、“540”培训中,校级培训的学时比例应高于50%,并提出区域推进校本研修制度创新计划。  相似文献   

13.
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校本研修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动态性和可延续性的教师全员培训方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连市校本研修普遍具有立足教师专业梯队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依托多元研修共同体的卓越引领、注重交流展示积淀的研修成果的特点,但研修制度有待完善、研修支持体系有待优化、研修内涵有待丰富、研修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拟通过进一步提高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力、完善校本研修制度、优化校本研修支持体系、丰富校本研修内涵、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全面提升校本研修质量和效益,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职业本科院校是培养技术型、实践型和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又与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等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校本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了满足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应当及时创新职业本科院校校本研修模式,确保教师可以朝着“三师合一”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承担起专业教学、企业实践以及社会培训等职责。文章以引领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师合一”的校本研修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了“三师合一”引领职业本科院校教师校本研修的重要性,最后从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的完善、校本研修通道的构建、研修主体的凸显以及回归教师专业发展本位等入手提出“三师合一”引领职业本科院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期望可以为相关工作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余姚中学在组织教师培训过程中,创建乐于研究和实践的“校本文化,”做到校本教研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施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师培养系列工程,”健全了“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机制,从而探索出一条既加速全体教师专业成长,又能促进学校逐步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校本研修机制。  相似文献   

16.
校本研修是校本教研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新课程实施中,立足校本,通过个体研修、团体研修和区域研修三个层面,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反思,把教师专业学习、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辉 《教育探索》2006,(8):113-114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从校本教师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三大方面入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是促进专业发展,进而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而提升内驱力涉及较多因素,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因素,也牵涉到诸多社会因素。正确把握校本研修和教师发展内驱力的关系是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提升的基础。建立以人为本的校本研修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提升的保障。满足教师不同内在需求的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发展内驱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调动了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湘西州民族中学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机制体制。同时,坚持从研修中抓常规落实,从常规落实中进行研修的工作思路,立足于“三项引领”,建立了“三种模式”,实行了“三方督导”,确保教师专业水平科学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校本研修是校本教研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新课程实施中,立足校本,通过个体研修、团体研修和区域研修三个层面,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反思,把教师专业学习、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