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和改革与国家发展改革大致一致,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程改革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和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给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带来和造成“瓶颈”。通过调研与分析,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国内在线课程代表网站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体育在线课程的数量与比例、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更新时间、课程页面响应时间、课程访问量与学习人数、在线助教配备、课程视频资源以及平台功能设计等问题,提出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促进课程均衡有序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体育慕课,支持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完善平台功能设计,提高服务品质的国内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新《课标》中目标边界模糊和层次混乱等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体育课程价值是体育功能向体育课程目标过渡的中介,体育课程价值真理指向性确证了体育课程主体价值选择的真理向度,是体育课程的理论自觉。在体育课程的学科边界之内,以体育课程的事实真理为基础,在不同维度上确立体育课程主体的价值真理是体育课程目标选择价值真理指向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大学体育"主、副项制"课程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课程改革形势与师范大学办学方向的转轨,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课题。课程的结构与设置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提出“主、副项制”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的定位和改革思路,以期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文章为探究美国学校体育课程演变历程及发展规律,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德国体育文化起源和瑞典学校体操在美国体育课程体系中的发展、功能及面临的现状开始,揭示新体育教育课程的应运而生与优势;也指出在学校背景下,体育教育必须克服一些理解上的挑战议题,与其他高价值科目领域中体育教育课程在资金和其他资源方面竞争,不容乐观的背景继续束缚阻碍体育教育课程高动机努力形成和体育教育的效果;同时高效的体育教育者对学校体育满意度也会受限制。最后得出一些体育教育课程价值还在等待被挖掘,创造高价值高需求的课程环境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实践经验,对体育隐蔽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构建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大学体育课程管理思想的影响,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未能根据体育自身的特点在课程考核评价的管理上做出相对有效的改革,使得大学体育课程考核管理制约和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考核管理制度,并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体育的课程文化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危机包括文化的疲惫、文化的岐出与文化的变质三个方面。大学体育的改革,其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的内涵及特点,由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全方面渗透,体育课程非理智地追求完美,体育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体育的经典文化越来越走向消退,导致了课程文化的“疲惫”与“异化”问题,体育课程文化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乃至学生的关注。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问题对体育教育专家及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和体育课评价方式等问题上,大学生与专家意见高度统一,俱乐部制及出勤、技评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体育课评价方式将成为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而体育课程内容应保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的产品是体育课程,在供求关系上,体育课程供给与需求均衡;在本质上,体育课程处于垄断地位;学校体育发展处于青少年体育需求不断扩大,而自身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的困境。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改革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推动力,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始于2001年实施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历时5年,从理论到实践皆出现了一些矛盾甚至偏离,其间的经验和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问题和不足同样值得反思.因此,就新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课程的目的定位、现实性、针对性、连贯性、操作性、反馈性、学科性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的讨论,旨在为新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顺利实施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切入点。笔者在对新中国50多年来体育教学评价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认为要重建未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中长跑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欣  张岚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20-120,135
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中长跑教学改革入手,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小学中长跑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阐述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中长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4.
始于2001年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历时5年,其经验和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问题和不足同样值得关注。由于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实践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及体育教学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利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阐述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有关精神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深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真正地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课程实施值得研究探讨。为了解影响因素特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并借鉴关心发展理论,利用研制的因素量表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学校与体育教师对改革的需求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复杂度超过预期;体育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质量有待提高;体育教师对职业与课标的认同度较低;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尚未达到改革要求的水准;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利于改革;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此影响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的主要因素归纳为教师态度、教师能力素质、课改方案、体育文化、学生。在不同的关心发展阶段,五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2005、2006、2007三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及对课程的反馈,结合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的评价和需求情况,探索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对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摘要:课程地位难以回归、课程政策难以落实、课程发展难以均衡,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困境所在。运用文献研究法,借助多元的研究视角,对上述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结论为:1)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阈下,体育课程基础地位回归的困境,是制度变迁与至善理想的艰难博弈,表现为原有制度惯性的难以克服,整体制度系统的复杂牵制,制度改革成本的巨大投入2)组织传播理论的镜像下,体育课程政策实行的困境,是组织传播的多重挑战,表现为组织传播内容的失效,组织传播结构的障碍,组织传播回路的隔阂3)社会发展理论的管窥下,体育课程发展失衡的困境,是边缘青少年资源获取的匮缺。由此,通过多元视角的尺度剖析现实发展的困境,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力前行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正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改革热潮中,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对原有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健康教育的目标。其基本理念,对体育教学改革以极大的启示,使我们不得不对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师资培养进行反思与重建,调整中小学体育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其自身存在的独特的实践特征和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规定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为客体,对于主体(社会和学生)具有何种意义,能满足主体什么样的需要,是否同主体一致、为主体服务。关系性、相对性、实践性、动态性、社会性、属人性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特征,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价值活动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能为我们科学、清晰地认识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