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其自身存在的独特的实践特征和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规定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为客体,对于主体(社会和学生)具有何种意义,能满足主体什么样的需要,是否同主体一致、为主体服务。关系性、相对性、实践性、动态性、社会性、属人性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特征,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价值活动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能为我们科学、清晰地认识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经历万般锤炼,呼应而出。深刻领悟此次课程改革的思想内涵,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与实质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好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当前,“体医结合”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到了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有必要认真审视“体医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及理论分析法,分别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审视了“体医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先行,致使“工作母机”体育高等师范教育,必然要以培养“体育健康教育,,新型师资作为核心进行改革。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长春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如何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系统构建体育与健康融合的课程培养方案,梳理了其实施培养规格改革与实验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旨在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摘要: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其目的是科学认识课程改革改什么以及课程改革为什么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价值论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变迁、冲突及其价值整合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变化对于主体需要及其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揭示了不同阶段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改革价值主体及其需要变迁和分化的原因;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存在的时代价值冲突(纵向)、群体价值冲突(横向)、内部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冲突以及课程改革与外部社会价值的冲突;依据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人的发展趋势以及课程发展的趋势,明确了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导价值,即强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总体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主要目标以及理论基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和终生体育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符合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外部调控体系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并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探究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外部调控体系涵盖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课程改革反映社会的变革与需求,从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必须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原有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发生了全面、深刻地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对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促使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加快改革的步伐。为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必需从指导思想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全面接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核心思想,这无疑将对改革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起到积极地作用。本文分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健康第一”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新概念,并对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发挥体育课程的健康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摘要:课程地位难以回归、课程政策难以落实、课程发展难以均衡,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困境所在。运用文献研究法,借助多元的研究视角,对上述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结论为:1)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阈下,体育课程基础地位回归的困境,是制度变迁与至善理想的艰难博弈,表现为原有制度惯性的难以克服,整体制度系统的复杂牵制,制度改革成本的巨大投入2)组织传播理论的镜像下,体育课程政策实行的困境,是组织传播的多重挑战,表现为组织传播内容的失效,组织传播结构的障碍,组织传播回路的隔阂3)社会发展理论的管窥下,体育课程发展失衡的困境,是边缘青少年资源获取的匮缺。由此,通过多元视角的尺度剖析现实发展的困境,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力前行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新体育课程的交往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而教学观念的更新是保证体育课程改革成功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当前,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改革,其中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观念,主要之一是交往观.根据有关交往的理论探讨了体育教学中的交往观的含义、特点、意义,以及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有助于深化对体育教学过程本质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阐述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有关精神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正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改革热潮中,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对原有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健康教育的目标。其基本理念,对体育教学改革以极大的启示,使我们不得不对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师资培养进行反思与重建,调整中小学体育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乃至学生的关注。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问题对体育教育专家及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和体育课评价方式等问题上,大学生与专家意见高度统一,俱乐部制及出勤、技评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体育课评价方式将成为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而体育课程内容应保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程的编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体育课程编制将促进体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对发挥体育课程功能,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分析课程基本理论基础上,从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方面对体育课程编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依据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体育课程资源基本概念、内容、原则和途径及着重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理念与实践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体育改革,突出淡化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竞技化教学倾向,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课程内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而我们普通高等教育体育教学专业所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如何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实质,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方案,这对我们提高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定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体育课程衔接)的研究,虽然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衔接的问题是新近提出的,但"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滚到底"的批评由来已久.如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们面对什么样问题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工作,在此,对该研究的必要性和现状来进行再次归纳,并同时提出我国体育课程整体设计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顺利实施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切入点。笔者在对新中国50多年来体育教学评价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认为要重建未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