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词人和词著,在烟波浩翰的词著中,陆游和他的词似乎不值一提。一般人认为他的诗歌代表了他的全部创作,故后人一般评他的诗,称他为传大的爱国诗人。但我认为,他的词虽少,仅有《放翁词》一卷,但抒发爱国热情可与诗歌相辉映。如果说,陆游的诗大多是表达了金戈铁马、许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那么,他的词则更多地是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怒和词人不甘屈服的高洁之气。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他的隐居词中。  相似文献   

2.
王世贞以"乐府"观念论词,注重词体原生态。他首次对词体"正变"概念进行较完整的阐述,并以"一代之文学"观念论词体盛衰,另一方面又重五代北宋而轻南宋。他认为词应"近情"、"近俗",同时重视词的语言艺术美。他卑视词体,以词为"诗余",为游戏消遣之具,是站在正统文学立场上的词体价值观。其词学观既有精辟深刻处,又有偏激主观的一面,对中晚明词学观念及词风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吴文英是南宋词坛名家,他的词自南宋起就备受关注。通过阅读清代词论家对吴文英词的品评鉴赏,发现对吴文英词在清代的评价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清初的显现词坛、清中后期被词论家重新认识,而确立其宋四家之一的地位,直至清晚期跃至词坛顶峰。分析这三个时期的批评轨迹及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有清一代的词坛面貌,对梦窗词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5.
陶富同志:六月廿五日手书敬悉我以为南宋人定义“词”为这个文学形式的名称,实在是误人不浅,词乃辞之简化字,凡一切配合乐曲的韵语都是词,饮马长城窟是汉魏词,白词是晋宋词,凉州词,达摩支曲是唐词,都是词,南宋人把一个普通名词拢断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文体结构,于是弄得讲词的人往往讲错,任中敏先生坚持词起源于隋代,也是由于他不肯把一般意义的词乐与特定意义的词乐分别看待。王力的那个定义“一种律化的长短句,固定字数的诗”几乎全不妥当,他把“诗”字也讲糊涂了。试为分析如下:(1)一种律化的诗,也是律诗(2)一种长短句的诗,这应该是中晚唐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上,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是个杰出的爱国词人,《稼轩长短句》中不少优秀词篇传达了他力主以战去战,统一祖国的心声。辛弃疾词所表现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兴膳宏在《谢眺诗的抒情》中说:“吉川幸次郎博士指出斜阳落日常被唐人采为诗题,同时说明六朝以前这样的用例不多。‘歌颂斜阳的美与哀愁,是八世纪中国诗的黄金时代唐代以来的事,在此以前诗中咏云和月的都有,但是咏夕阳的甚为罕见’  相似文献   

8.
曹志平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63-65,104
李之仪首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视词为一种文体,在理论上把词提高到与诗、文等其他文学样式分庭抗礼的地位,强调了词体的独特性和词艺的特殊性,表现了他对含蓄深婉、韵高趣雅、精妙难能的词学理想境界的追求。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词学理论,在北宋词学批评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燕明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5):35-38,10
周济在《词辨.序》中提出,词的风格要"归诸中正"。这是借用儒家诗教的范畴,强调词对现实社会的作用,是南宋以来复雅词派的继续,是儒家文艺思想在词学领域的延伸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陈克是南宋初期台州著名作家。他因吕祉之荐而入仕,但未死于绍兴七年的淮西之乱中,而是被贬远郡,稍后移官浙东。陈克是宋代浙东文学的杰出代表,诗、词、文三体俱佳。其诗能将身世之感与国事之忧融为一体,表现了正直无私、一心为国的传统士大夫的气节与抱负。其作品中词的成就最高,历代最受关注,多以闺音形式出现,以女性视角抒发幽怨之情、忠贞之节,可认为是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情怀。其四篇上梁文意识形态色彩鲜明,凸显了作者对南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中赵氏王权的拥戴。对陈克这类浙籍作家的文集进行地毯式的整理探究是加强当代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词人和词著,在烟波浩翰的词人和词著中,陆游和他的词似乎不值一提.一般人认为他的诗歌代表了他的全部创作,故后人一般评他的诗,称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但我认为,他的词虽少,仅有<放翁词>一卷,但抒发爱国热情可与诗歌相辉映.如果说,陆游的诗大多是表达了金戈铁马、许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那么,他的词则更多地是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怒和词人不甘屈服的高洁之气.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他的隐居词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以文为词”之质实、“以诗为词”之清空两大层面对辛弃疾词风进行了理论探讨, 认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不是纯然的散文化, 也并非纯然的诗歌化; 而是兼容诗文异质并对此进行重组后形成的风格特色。这种词风既符合宋代文学思想, 又具有南宋词的新质, 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文体的词,不应被认定为诗或诗的一类。词既不“出身”于诗,在“貌相”、“风神”、“性格”等方面亦与诗有质的区别。词是一种具有主体独立性的文体,以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学科)——词学,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诗词兼擅,《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姜夔以其诗学观为指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有若干不足。把握姜夔诗学观及其对词创作产生的多重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从人品论文品还是从文体论风格,风格研究都陷入陈陈相因或肤廓影响的困境。词学家詹安泰的研究论著蕴藏着丰富的风格论资源。詹安泰在其词学论集中提出了融苍质于重拙大的新词境,探讨了一条结合声情、词情从体式、章句、意格、修辞诸方面探究词之风格的研究路径。詹安泰词学风格研究,无论从词学研究还是风格研究而言,对文学研究者都具有...  相似文献   

16.
南宋前期词学界提出了“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以情性为本”是说“情性”是词的本体,它主张词应表现人的“情性”,具体地说,是指词应表现家国之感、亡国之恨。“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时代的巨变和词乐的流失。这种思想的出现,为宋词未来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文学研究中,范成大的诗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但对他的词却很少赞誉,有些讲词的专史,也是只字不提。偶有论述其词,也只注重于对其词的分体分派研究,对其词的艺术风格虽也涉及到,但也只是泛泛而谈,缺少细致分析。因此,有必要结合石湖不同题材的词作,分析其词风的恬淡闲适、清空绮丽以及这种词风形成的原因,以便重新定位他的词。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北宋知名的词人,秦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创作个性,以其“词心”为集中代表。历来学界对秦观“词心”研究甚多。对于秦观词心的研究.一定要先从“词心”说出发。我认为,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出发,还是引进西方的文艺理论,对词心的阐释都不能不考虑到词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即词不同于传统文学形式的诗与文,乃心灵文学。  相似文献   

19.
代表着圣人之道的理学,以诗教为标准,裁约着宋词的审美观念,无论是北宋时期理学家对词的摒弃,还是南宋时期理学家对词学的靠扰,都体现了这一尺度。朱子发明诗骚义理,使“骚雅”的精神成为守词审美的最高标准,因此,在词学史上苏轼取代柳永,美成取代苏轼,最后白取代美成,成为新的典范,实在是理所必然。  相似文献   

20.
刘佳丽 《文教资料》2013,(31):52-54
南宋词坛在逐渐接受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之后,开始寻求改变词风的道路。北宋婉约轻柔、含蓄蕴藉的风格在风雨飘摇、国事微茫的南宋王朝必然被主流词坛所摒弃。陆游以作诗之余的闲暇时光写词,却无意暗合了此际词风思变的契机,成为南宋词坛“以诗为词”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