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学理科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教学是指在中学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综合科学等)各学科中结合具体SSI内容而开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认识与实践过程。SSI教学作为SSI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具有促进学生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有机融合、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升学生非形式推理与决策的能力等价值。开展SSI教学对中学理科教师提出了两个最大的挑战即:形成SSI课程理解;建构社会性科学议题PCK。为促进教师形成SSI课程理解,应在构建SSI课程生态文化的同时,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性学习。教师应将理论学习、实践反思、行动跟进三者整合起来进行不断循环,以建构自身的社会性科学议题PCK。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中基地学校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实践,探讨其与学科知识学习、学科与跨学科、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以及与升学考试等问题的关系。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旨在解决真实、复杂的情境和问题过程中,知行合一、动手动脑,促进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打通科学与社会生活的隔阂,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议题的有效展开,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本校、本地实际设置议题和情境。议题的开展与考试升学并不矛盾,它能有效提升思维品质,围绕学科大概念进行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进概念整合,因此对于升学考试也是有正面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理科课程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论证能力以及合理决策能力的培养。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主题确定、议题准备和论证组织三方面阐述大学理科课程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实施过程,并分析大学理科课程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与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分析、讨论、探究、论证、辩论等相关实践活动,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剖析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分析当前科学教育中教师在实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时面临的困境.分析国外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研究过程,借鉴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提炼出与传统教学相关联、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师的认知发展规律提出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发展的渐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为研究工具,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171篇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近年来该领域发文量显著增多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趋势体现在跨学科结合及与教学策略的融合。总体而言,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研究顺应时代发展,契合当代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6.
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强调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素养,而随着教学变革的持续深入,教学实践中问题情境真实性不足的困境愈发凸显,学生创造性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为此,社会性科学议题由其真实性、争议性、劣构性等特征为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提供了新思路。在科技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欧盟开启“促进科学教育中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实现”项目,开发教学新范式,建构“社会性科学探究式学习”教学框架。此外,项目跨国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等先后设计实施多项教师培训计划,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借鉴该项目提出的教学框架与教师培训计划,我国可深入挖掘社会性科学议题之于真实性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价值,探索其与其他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行路径;全面优化教师培训项目,助力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科学议题是指与科学或科技相关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社会议题.社会性科学议题应涉及科学与社会两方面因素,在争议点上各方论据应基本相当,所"议"的应是"怎样做".社会性科学议题有三个主要来源,从学科课程中选题,从社会热点中选题,从生活实际中选题.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选题的评价,要评价选题是否符合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特征,选题是否可"议",选题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  相似文献   

8.
教师跨学科能力发展,是新时期学校课程教学以及考试评价制度持续深度变革对教师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STEM、STEAM课程在国内风起云涌的实践,使得教师跨学科能力发展成为当下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教师跨学科能力发展”为主题,通过对教师跨学科能力相关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从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内涵、现状及提升的策略与路径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林惠明 《家长》2024,(7):129-131
<正>科学跨学科教学既是科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应然要求,也是对科学知识多维度与多层次融合的一种实践要求,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在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使学生在跨学科中既能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也能形成科学思维,达成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一、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思路核心素养教育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外,也应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本章节将结合科学思维培养,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是指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性科学议题复杂、开放且充满争议,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开放性与伦理性的特征[1]。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辨析议题、作出决策难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多个活动逐步完成。如果活动规划不够合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影响议题学习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态度责任是隐性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这一素养的培养。利用跨学科实践、设计和制作新产品、榜样和示范以及社会性科学议题讨论等体验性活动,让学生浸润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科学论证与合理决策并设计与制作产品,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逐步内化成态度责任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是一个基于全院整体教育资源。集教学、管理、研究三位于一体的大型教改项目,意在探索和创新。时代要求教师教育院校打破封闭的专业结构和学科壁垒。提供开放的跨学科培训。因此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便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域改革的当务之急。实战与研究证明: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不仅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且是串联各学科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更体现了以综合为特征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耐盐水稻研发”为例展示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大概念教学路径。筛选与大概念教学相匹配的真实社会性科学议题,引学生入情境产生争议,在情境中探究核心问题,完成概念建构;带学生出情境审视议题,依托大概念进行论证,对复杂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在生物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基于新课标和国外学者提出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型,阐释了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如何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国家教材的再改造,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资源整合,也可以是对原有课程进行的拓展。校本课程开发类型主要包括技能型兴趣课程、社会性的实践课程和情感教育类课程。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方案,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和建构课程内容,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要求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教学,这些基本特征不仅要求职教师资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熟悉职业实践、创设学习情景;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教学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切入点,威海市千山路小学深入开展劳动实践体验教育,联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发"薰衣草的种植研究"社会性科学议题,引领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种植体验研究,积极探索课程评价的有效模式,助力学校特色发展,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往往引发社会性的广泛热议,形成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SSI所调动的公众关注和兴趣是进行科学传播的良好契机,本文对SSI中的科学传播主体、内容和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学科课程起到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的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有效联系起来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基本取向:跨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表现性目标取向,跨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学习活动和社会化取向,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学生中心取向,跨学科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20.
论会计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学科课程起到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的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有效联系起来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基本取向:跨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表现性目标取向,跨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学习活动和社会化取向,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学生中心取向,跨学科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