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信任网络的生成与维系是虚拟社群生存发展的内在核心机制。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主要由成员对社群组织、成员对社群组织者、成员人际之间三个信任层面构成。通过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在重要性上的描述性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成员行为特征与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的单变量方差分析,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交流环境、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社会资本、忠诚度等因素是影响虚拟社群信任网络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维系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在成员对社群组织层面,应改善交流环境和组织管理;在成员对社群组织者层面,应发挥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成员人际之间层面,应提高成员忠诚度和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学术社区成为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科研人员基于虚拟学术社区构建了虚拟科研团队,对成员合作行为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的健康发展。文章将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团队成员划分为任务角色倾向型、关系角色倾向型和自我角色倾向型3种类型;利用三方博弈理论,对这3类成员合作行为的演化博弈关系和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团队成员的三方博弈结果依赖于各参数取值,反映出结果的复杂性,根据不同类型的虚拟科研团队成员,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以发挥虚拟学术社区在科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虚拟社群参与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端,以"使用与满足"及"社会认知理论"为主导范式。本研究尝试跳出使用者的行为分析框架,从虚拟社群关系的社会本质采探讨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研究发现,虚拟社群的流动性特征,既满足了成员个体性表达,又实现了在共同体中的情感共应,因此成为虚拟社群参与的根本动机和交往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参与和介入观察、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对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发起的虚拟导航员项目在唐人街社区公共图书馆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该案例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图书馆读者尤其是特殊社群获取计算机免费培训信息方面扮演着支配型角色;桥接型社会资本为社群数字贫困成员实现数字脱贫提供了先决条件;社区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网络节点。以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增加公益信息机构如图书馆的团结型(内部型)社会资本储量。  相似文献   

5.
李翔 《今传媒》2016,(7):64-67
互联网时代,品牌应该更加注重与消费者在线上的沟通与互动,建构虚拟品牌社区有助于维持品牌关系.本文以虚拟品牌社区理论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上海书展的虚拟品牌社区“书香上海”新浪微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海书展虚拟品牌社区在上海书展举办时期主要发挥了信息传播的作用,存在单向传播明显、信息主题不合理、社区成员参与度低等问题,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针对虚拟品牌社区顾客信息获取和价值共创问题,探讨顾客在虚拟品牌社区中多种信息获取对社区价值共创的影响机理,可提出管理启示,为虚拟品牌社区信息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结合价值共创和品牌关系相关理论,引入描述社区关系质量状况的3个维度要素,建立虚拟品牌社区顾客信息获取对价值共创影响的分析框架,并对各因素间影响机理进行详细分析。[结果/结论] 在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企业信息获取、引导信息获取和关系信息获取,能够积极影响其社区沉浸、社区依恋和社区互动状态,有利于改善社区中顾客-社区之间的关系质量,进而促进虚拟品牌社区价值共创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办好一流学术期刊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学术期刊的读者不仅是期刊内容的使用者,也是期刊内容的生产者、审核者和传播者,更是期刊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学术期刊品牌社群构建了一个读者和学术期刊、读者和读者相互联接的关系集合。在建设一流学术期刊过程中期刊品牌社群可从以社群成员知识创造力保障期刊内容质量、以品牌社群营销传播活动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以品牌社群人才优势缩短期刊出版周期等方面发挥社群成员智库力量,从培育开放合作共享的品牌社群科研文化和构建基于品牌社群的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促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8.
崔丽娟  杜春娥 《视听》2023,(5):36-39
在企业营销实践中,品牌社群作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重要纽带,一直被视为品牌经营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传统实体品牌社群、基于论坛网站的在线品牌社群以及基于移动应用平台的在线品牌社群三个时期,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品牌社群在形态功能、类型特征及运营方式等方面持续发展变迁,延续了传统时期重视现实交往、鼓励成员共创的运营手段,逐渐朝着功能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品牌社群呈现出“以移动品牌社群为主导,多种社群形式共存”的发展趋势,在品牌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交往的方式逐渐社交媒体化、在线化和虚拟化,线下的传统社群不断向线上的虚拟社群扩展,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在虚拟社群进行信息分享的动机?本文将从个体日常生活、虚拟社群中的关系、社会文化心理这三个视角进行多层级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次上,参与虚拟社群的信息分享有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实现自我重现;中观层次上,信息分享的动机来源于虚拟社群的互信、互惠机制;宏观层次上,互联网时代下的分享、参与精神促使着用户参与虚拟社群中的狂欢。  相似文献   

10.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虚拟学习社区成员间的知识共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研究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情景因素,认为情景是诸多因素中影响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并基于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型,提出了基于不同情景的知识转移模式,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时代下社群营销的成功,对一个成熟品牌而言至关重要.只有以内容为王作为生产理念,才有可能带来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品牌本身也是一种打磨和催化;社群营销既能够给予品牌更多的发展潜力,也能为品牌营销单位探寻自媒体时代下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诸多的可能性.文章以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为例,探析自媒体时代下品牌节目的社群营销模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社群环境下用户协同信息行为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协同技术的发展以及Web2.0群体交互性虚拟社群的出现,用户协同信息行为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协同信息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协同信息查寻与检索、计算机支持的社群信息交流、协同内容创作和协同信息质量控制.协同信息查寻与检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协同内容创作,尤其是协同信息质量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协同理论也是协同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目前尚缺乏对社群用户在协同系统环境下的信息活动及其情感、认知的综合研究,缺乏对异步、异地发生的用户协同信息行为的研究.此外,如何设计和构建群体交互式虚拟社群环境,以更好地提升用户协同信息活动的效果,这些都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实行封闭式管制的城市社区催生了社区团购活动。本研究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社区的团购活动,采用质化的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究团购志愿者和居民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社区传播和治理活动、线上和线下行为的共同作用下建构了怎样的人际关系。研究发现,居民关系强度借助社交媒体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化;团购微信群组基于社区地缘要素而创建和扩散,呈现出差序传播的格局;作为中心节点的志愿者自发管理社群,形成独特的信任机制,但也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14.
齐晓艳 《新闻世界》2010,(5):177-178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中的"社群化"的群体。随着网民在网络社区中的活动越来越频繁,网络社区在互联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利用网络社区中的群体心理特点进行品牌传播活动也为一些企业所运用。  相似文献   

15.
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特征与消费心理似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新闻界》2005,(5):75-76
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v)是互联网上人们因某种需求而聚集的场所或群体,是“围绕着共享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作为赛博空间的传播范式,虚拟社群以其独有的传播生态衍生出带有似真性特征的网络人际,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一般认为,虚拟社群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情感表达、性心理、娱乐心理和黑客心理等几方面.但随着网络社群服务的不断延伸,消费信息的交流成为虚拟社群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虚拟社群中的消费心理也是网络社会心理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实在性与交流情境的虚拟性所构成的消费心理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分析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的特征,来探讨消费心理的似真性,以期更深入地认识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及网络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战  蒋浩 《东南传播》2011,(1):118-120
关于品牌社区(社群)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74年,随后西方学界开始了相关的关系营销、品牌创建等一些理论课题的研究,并逐渐向品牌关系理论整合。品牌社区正是由品牌关系理论延伸而来,逐渐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笔者在本文中着重以品牌社区价值研究、构建方式研究两大方向为线索对众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通过整理发现现有文献中对于品牌社区构成模型、交互关系等基础内容以及新技术环境下应用型研究等方向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希望能通过此文为该课题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党西民 《青年记者》2013,(28):16-17
地方虚拟社区促成了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互惠,能够提高成员间的信任度及责任分担。虚拟社区是兴趣、经验相同的人,通过网络组成的社群,是参与者借助网络沟通、交流、分享信息和情感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虚拟社区主要有四种:综合类社区,主要有西祠胡同、猫扑、新浪论坛、天涯社区等;地方性社区,是基于相同地域的社区,主要有华声论坛、京华论坛、四川麻辣社区、19楼论坛、回龙观社区网等;社交性社区,主要有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网、QQ空间等;专业社区,主要有Nike与  相似文献   

18.
读者参与高校图书馆阅读品牌创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通过对阅读推广品牌化运作及对阅读品牌社群的教育、引导实现高校图书馆价值,试图为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品牌创建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过程]以湘潭大学图书馆话剧《北鸢》排演为例,就读者参与阅读品牌创建的过程、特征、经验等品牌运营要素进行分析。[结果/结论]高校图书馆阅读品牌创建,首先需要发挥阅读品牌社群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阅读推广的品牌化运作,让读者社群成为图书馆品牌的创建者。其次需要强化馆员管理意识,从品牌的设计管理、品牌定位、品牌传播、系统维系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实现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层次与水平的提升。高校图书馆阅读品牌创建是基于营销思维下,将公共文化服务按经营管理理念开展的创新服务。在读者参与阅读品牌创建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审视,由专业馆员与网络技术人员协作,发挥数字社群的作用,利用阅读社群的口碑传播功能实现品牌创建。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社区、社群作为社会的产物,其基础单位都是“人”,社区、社群的天然属性中具有“包容”的涵义,组成社区与社群的正是一个个“多元”的“人”。发展博物馆与社区的关系,重点应在于“和”,即“多元组成要素”的“和谐友善参与”;而研究与发展博物馆与社群的关系,重点在“包容‘不同’而求‘同’”,即“寻找共性交集”。当下的博物馆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与责任,研究梳理并积极构建博物馆与社区,社群间平等、尊重、友善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群信息学包含的三个独立工作空间——信息技术空间、知识空间、信息共享空间,与数字时代环境下档案工作者在处理人、技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致力于信息的形成与共享,实现信息权利与公平方面具有较大的契合性.基于社群信息学空间视角拓展档案工作空间,文章提出四种方式:社群外部知识空间构建——应用社群战略,拓展服务空间;社群内部知识空间构建——聚焦边缘社群,行使档案权利;社群技术空间构建——创建虚拟社群,创新服务模式;社群信息共享空间构建——全人类社群观,保存人类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