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唐英诗歌     
唐英是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也是雍乾之际的杰出学家。其诗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朴实。其心真而正,其语清而雅,写物画景,记事抒怀,诸多内容均以抒发性情见长。其诗有如人生传记。虽未经历科举,却因耳濡目染与善学上进至此,可见其求学之勤,心志之坚;也可见中原传统化影响之深,感召之力。  相似文献   

2.
唐英生活的清中期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转捩。这一时期,花部乱弹蓬勃兴起,受到了广大普通百姓的青睐,成为剧坛上的新风尚;而雅部昆曲则遭到花部诸腔的强烈冲击,在竞争中失势。为了挽救昆曲颓势,唐英主动改编花部为雅部,但作为正统文人,唐英又在通俗化的昆曲中宣扬伦理道德,展现出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吴梅戏曲美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当数对戏曲"真"的考察.吴梅论戏曲真实,不仅针对"真",还包括对"趣"、"天然"、"审虚实"、"本色"等的论述."真"主要谈及创作之真;"趣"要求"风趣"、"机趣";"天然"则要求戏曲乃"雕绘物情,模拟人理"之"天然之文";至于对创作上审虚实的探讨则与戏曲的"本色"理论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4.
卢劲波 《文教资料》2009,(25):92-94
胡应麟不仅以<诗薮>著称,而且以一个艺术鉴赏家的独特视角.在戏曲批评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戏曲理论的真知灼见:舞台演出的和谐美、剧本创作的"谬悠其事"说及案头文学"工"之美.这是对传统曲学的大突破.其戏曲审美观念为我国戏曲批评的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侯苏 《文教资料》2012,(27):19-21
戏曲选本是中国戏曲史的一部分,研究戏曲作品离不开对戏曲选本的考察。高濂的《玉簪记》是明代传奇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在戏曲选本里屡屡中选,足见其流传之广,深受人们欢迎。通过考察昆腔系统与诸腔系统《玉簪记》的选录情况,可知:由于声腔系统之间的差异与接受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玉簪记》的昆腔与诸腔并行发展的状态,而不是所谓的"昆山腔系诸腔改调歌之"。  相似文献   

6.
谭月 《儿童音乐》2014,(8):60-62
正中华民族有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在众多的民族文化种类中,戏曲算是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中,戏曲艺术已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如何传承戏曲文化,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成为音乐教育者的首要目标。2013年初我校有幸成为"湖南省戏曲进校园,小学生学戏曲"的试点学校之一。乘着推广普及传统戏曲的东风,我校以京剧、花鼓戏为主,让戏曲走进了课堂,唱响了校园。为了让戏曲顺利进入小学生课堂,我们首先向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他们对戏曲进课堂的看法。同时向  相似文献   

7.
刘廷玑的戏曲理论散见于《在园杂志》中,主要包括戏曲创作论、戏曲源流论、戏曲表演论及戏曲人物论。他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戏曲文辞风格、曲学渊源、舞蹈表演及人物个性化,并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提出应尊重剧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填词,不必拘于固定格式。他认为戏曲表演在于"传情"、"求似",关于戏剧人物塑造应有"轻重区别之权",要求全面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其个性等的阐述,均颇具启发。  相似文献   

8.
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调宗法秩序的礼乐文化,目的在强化不同阶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认同与尊重。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戏曲萌芽,最初既带有娱神和娱人的色彩,同时也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而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戏曲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焦循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一方面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戏曲的礼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进而揭示了戏曲中礼乐内涵的认知作用,强调戏曲通过呈现历史与情感的"真实",实现"礼"之示范和"乐"之感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9,(2):114-118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底蕴。该文通过对地方戏曲音乐根植高校音乐专业的传承途径的探析,分别从"传承之器、传承之人、传承之制"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旨在探索地方戏曲音乐的传承发展的举措,使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也为转型时期地方高校如何将戏曲文化根植音乐专业的传承途径提供参考,系"活态"传承之根本。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因其意境之美而具有独特魅力。戏曲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抓住戏曲本身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展现戏曲的意境艺术之美。戏曲课堂的教学体系建构要突出对抒情性意境、叙事性意境和表演性意境这三个层面的综合把握,从根本上展现出戏曲的独特魅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自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作为文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探讨如何促进"文化自信"在艺术教育中的践行,成为我们必须探讨和学习的新课题。戏剧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中国几百年的文化沉淀与艺术价值。戏曲作为戏剧之精华,中国文化之"国粹",将戏曲的学习和教育注入到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使学生从小了解戏曲,热爱戏曲,热爱中国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赵星 《考试周刊》2014,(59):18-19
戏曲民俗学从民俗学的视角观照我国传统戏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已经进入大学讲堂。戏曲民俗学的讲授与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即"一个前提"——戏曲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一个中间环节"——地方曲艺是戏曲与民俗之间的纽带;"一个立足点"——本地区的戏曲及曲艺。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戏曲民俗学的教学目的及课题实践。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因其意境之美而具有独特魅力。戏曲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抓住戏曲本身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展现戏曲的意境艺术之美。戏曲课堂的教学体系建构要突出对抒情性意境、叙事性意境和表演性意境这三个层面的综合把握,从根本上展现出戏曲的独特魅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戏曲是保存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载体,保护戏曲,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戏曲的发展,绝不能盲目"现代化",一味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具体说来,就是要处理好古典与现代的关系,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与现代高科技媒体艺术的关系.在本文中,笔者就试图以"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改编搬演为例具体探讨古典戏曲,尤其是古典名剧的剧本...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戏曲观念的建构和嬗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近代前期,文人的戏曲观念仍然较为传统,大多将戏曲看作是传统诗词的变体;20世纪初,戏曲改良运动极力提高戏曲的社会地位,使国人的戏曲观念实现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王国维的戏曲研究则从学理上确定了“戏曲”的内涵,奠定了现代戏曲学的基础;五四运动以后,戏曲观念的核心从启蒙转向救亡,从西化转向民族化,戏曲的政治属性被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6.
书商与文人是古代戏曲小说文本传播的两大主体。书商以"射利"为传播目的,其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推销"意味,如精刻图像、名家评点和降低书价等等。书商传播策略注重文本之"外",文人传播策略则以文本之"内"为中心,如提升俗文学地位的尊体意识,阐发文本的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传播策略对认识古代戏曲小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有燉作为明初曲坛承前启后的人物,一方面受正统文人价值观念的影响,视戏剧、散曲为席间佐樽之设;另一方面又将戏剧、散曲纳入到传统诗文批评的体系,强调宣扬道德教化、维护统治秩序的功能。虽然如此,朱有燉强调戏曲与古诗"体格音响"上的一致性,突出戏曲的社会政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戏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戏曲文献是戏曲研究的对象,也为之提供有力的论证,它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也保存了戏曲史的发展过程.而王骥德的<曲律>则权衡各流派之得失,兼取众长,独出己见,是明代戏曲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这部著作与吕天成的<曲品>堪称当时曲苑之双璧.  相似文献   

19.
戏曲武打与传统武术一脉相承,在戏曲漫长的成长变化过程中,传统武术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精、气、神、形"四方面,戏曲武打吸收了传统武术的精华,并加以创新,使之符合戏曲舞台艺术的特殊要求,在戏曲武打情境中得到了神形兼备的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20.
传统戏曲中角色所穿戴的服装头饰统称"行头",是戏剧中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必备之物,通过式样、色彩、图案花纹等,表现剧中人物身份、年龄、个性和生活习俗。行头在戏曲艺术中有着重要位置,近百年来历经艺人不断加工改良,成为戏剧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戏曲行头,基本上根据我国明清两代的服饰(尤以明代为主)改良演变而来,有"宁穿破,勿穿错"之说。行头按类分别置放在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和盔头箱等箱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