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文中的张生是一个始乱终弃而又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此后至宋金,故事情节没有新的发展。至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出现,故事方有新突破,但艺术上尚显粗糙,感情描写尚欠纯正。直至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天才创造,张生形象遂饱满感人,与董《《西厢记》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演出过程中,其舞台空间设计在不同的《西厢记》版本里有不同安排。关于莺莺所住的"西厢"及张生所跳的那堵"东墙"的位置,一直是研究的《西厢记》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西厢记》的故事流变及不同版本探讨其舞台布景问题,以期提供其在演出时舞台空间设计的相对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突破了《莺莺传》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严重缺陷、在宋金许多作品、特别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创作,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我国古代爱情戏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在唐人小说中,《莺莺传》这个恋爱故事是以张生的负心而结束的。元杂剧《西厢记》却改变了男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的结局,发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呼声。在当时的社会,这当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但正是这种乐观的信念和不屈服于黑暗、想通过艺术作品创造出更为美好的现实的精神,产生了这部杰出的喜剧。元稹的小说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张生“始乱终  相似文献   

5.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他”出现频率最高,成为《董西厢》中第三人称的主要形式,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他”主要用于单数.除了指人外,“他”还可以指人以外别的事物,还可以表虚指.但此时的“他”还没有形式上的性别的区别.“伊”和“伊家”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较少.“伊”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要比“他”早.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第三人称代词仍然没有单复数的区别,要判断其表示单数还是复数,需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但是也出现了个别的第三人称代词后面加“(每)们”来表示复数的用法,但是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却极少.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的《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其中的《莺莺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小说之一.与原作相比,林语堂翻译的《莺莺传》在人物和内容方面均有改动.在翻译时林语堂也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他的译本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便于外国读者理解.通过分析《莺莺传》编译策略,探究林语堂译作获得成功的因素,以期为中国传统小说英译提供更多借鉴.  相似文献   

7.
《补西厢弈棋》与《围棋闯局》为同一剧作,它在承接原作、文辞运用等方面都颇具特色,是一部较为成功的《西厢记》补作。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的传奇作品中,《莺莺传》是具有典范意义的佳作之一,这不单单表现在其行文结构的精妙圆熟、匠心独运,故事内容的缠绵悱恻、感人至深,还在于其故事本身的常读常新、意味隽永。文章从"乱"入手,对文本故事进行叙事学分析,并试图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历史解读。  相似文献   

9.
《董西厢》是金董解元撰写的一部杂剧。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念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作者是以当时的近乎口语的语言进行创作的,因而《董西厢》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欲就其被动句式进行考察,总结其被动句式,并较之以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试图透视汉语发展的某一个方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唐时期,传奇小说勃兴,其中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最著者有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景亮的《李章武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许尧佐的《柳氏传》等。这时期的爱情小说大都取材于高门大姓,尤其是崔、卢、郑、李、王五大士族。小说里的主人公或为这些士族的子女,或为其亲友,有的女主角则为长安名妓或神妖幻化女性。中唐时期为什么会产生许多爱情小说?这些爱情小说又为什么要写士族子女?这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从小说自身看,有它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诗情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有着独特的呈现状态,往往呈现为一种专注灵动、纯真圣洁的心境,一种强烈而亢奋的情感激流,一种潜涵着丰厚底蕴的载体,一种新鲜而独特的个性体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哥特手法在爱伦·坡的众多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一幕幕令人惊悚恐惧的场景。这种恐怖达到一个极致,便向它的相反面转化,使作为载体的故事情节呈现了一种异样的文学之美,从而被赋予了反传统的美学艺术特征。短篇小说《阿芒提拉多酒桶》作为爱伦·坡的短篇代表作之一,以复仇和死亡为主题,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太复杂,但却有着浓郁的恐怖气氛,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这种创作特征,实现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之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从主题人物刻画、环境烘托、写作手法以及创作视角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成长小说之不同。主题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以乐观的态度和完美结局来表达成长主题,美国成长小说充满悲剧色彩;人物刻画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主人公都是在向社会"妥协"中达到同化的,美国成长小说非常注重"自我"的表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写作手法上,美国成长小说更加多样化;创作视角上,由经典成长小说的全知视角向多视角的转换也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战记物语是日本镰仓室町时期物语文学的主流。本文旨在通过对战记物语文学的简要评述和对代表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和研究战记物语的文学特征、艺术风格、社会历史意义,以及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莽丛中》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十分独特的短篇小说,它打破了许多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对它的阅读,让读者无法抵达故事的真实面目。通过从叙述者的不可靠性这一角度分析文本,显示了《莽丛中》的叙述魅力。  相似文献   

16.
苏童的小说《碧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作为小说基本框架,利用两种不同的叙事层次将故事再造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文本,创造了另一种讲述童话的可能。本文从叙事学中的虚构模式及叙事层次理论角度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展示这两方面的融合如何将简单的寻夫故事解构成为更富有深度的社会批判作品,从而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重复手法的艺术性应用进行理解。首先,引导学生把小说中“重复”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弄清其用意;其次,引导学生在文章阅读过程中领会作者写作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把握文章的思想。从而通过引入形象思维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作者对重复手法的艺术性运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以文修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传奇故事,在体裁上继承了唐代爱情传奇的传记体特征;在情节创作方面达到了比唐传奇故事更加曲折离奇、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在诗笔的运用上更加灵活自如、恰到好处。不仅是艺术手法上的升华,在具体故事题材上,《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传奇也多折射出唐传奇爱情故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艺术样式关系密切,而且从叙事艺术上来讲,二者也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明末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也具有戏剧性的审美特性。以《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为例,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戏剧化场景的展开呈现出了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激活故事的内在原因;就该篇作品而言,还蕴含着悲剧性的戏剧美。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是非裔美国小说家,她的历史意识非常强烈,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历史的抑制和忽视十分关注。《宠儿》是她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进行挪用,讲述了一个被自己亲身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后复仇的故事,深刻地批判和反思了美国的奴隶制,对人的良知进行拷问,使生者真正地见证苦难、直面苦难。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这部作品的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