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尊天重人、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以和为贵、中道而行的理性精神;天下为公、群体至上等伦理观念均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精华,应为我们承继和发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为核心,实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社会主义的结合;"以和为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结合;"世界大同"思想与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结合,铸造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精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类型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哲学的结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种类型。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思想精华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人生修养、安贫乐道;处世“以和为贵”,适可而止;处事不蛮干,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待人谦恭有礼,不为人先,留有余地;保持个体人格尊严,发扬勇于承担的大丈夫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道德中心主义”,所谓道德中心主义不过是后世学者心造的幻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主导是法家,而不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也不是“道德中心主义”,而是专制主义加功利主义。过去夸大了儒家文化、显文化的作用,对制度文化、隐文化的作用估计不足,用幻觉代替了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建设中凝聚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主要内容的丝路精神,其中蕴含着“以和为贵”“忠恕之道”“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天下为公”和“天人合一”等丰富的伦理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改革开放成果全民共享,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统性情”说是朱子心体用说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心性说的实质所在。“心统性情”说虽然来自张载,但真正将其变成系统学说的是朱子。朱子曾说过,程颐的“性即理也”,张载的“心统性情”,这两句话“颠扑不破”。朱子之所以高度评价这两句话,是由于前者从心体上说性(理),表现了理性主义特征;后者从心之体用关系说性情,表现其情感特征。这两点真正体现了朱子心说的主要特征,即情感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创作过程的心态来论证中国古典诗词是“心的艺术”。作者将整个创作过程分为“前心”、“后心”和“整心”三种心态。认为“前心”是空怀平气,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对现实事物审美的一种心理观照;“后心”是“雅淡之情(性)”,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对审美的观照体验;“整心”是“虚静明淡”是整个创作过程的集中和升华。它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性。  相似文献   

7.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从文献来看,真正发挥“内圣外王”之旨的主要还是儒家。“内圣外王”也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这种新道统论虽然有所承于传统儒家道统论,但亦有其现代的新意涵,民主与科学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传统儒家道统论还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大都主张“内圣”开启“外王”,坚持“内圣”与“外王”的一致。熊十力虽对“内圣外王”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但仍然局限于此。“内圣开出外王”的命题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上其实现的可能性的概率几乎是零。其实,内圣与外王不一不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会得到改造。也就是说,不是“内圣”开出“外王”,而是在“外王”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以外王的事业功效充实心性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圆满的内圣人格。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教学不复论”,不是指学生不能心愤口悱,就不要启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复告;而是指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就不再“行故道”(用老方法)了.  相似文献   

9.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10.
元四大爱情剧是“愤怒的艺术”的代表作,虽以喜剧的形式和大团圆的结局给观众以愉悦,但其核心则是“悲剧”:写出了妇女反“传统美德”的苦斗精神;“妇道”在他们拼搏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也就成了一代青年健康精神和高尚道德的“范本”;以性爱为基础的婚姻,使男女双方多了一点平等,君、父们被迫折了腰;单一方面的贞节观、婚变———畸形的道德观,是挂在妇女头上的两把利剑  相似文献   

11.
一、由“泊松亮斑”引出的课题用一束平行的单色光照射一片不透明的圆板 ,圆板后面会出现一个阴影。当圆板的直径缩小到一定程度时 ,阴影变成一圈圈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就是高中物理教材中论述的光的衍射现象 (圆板衍射 )。有趣的是不透明圆板阴影中心却是一个亮斑 ,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1818年当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提出光的波动理论时 ,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理论推算出在圆板阴影中心应该出现一个亮斑。由于当时人们从未看到过和听说过这种现象 ,而且在影子中央出现亮斑似乎是十分荒谬的 ,所以泊松兴高采烈地宣称他驳倒了菲涅耳的波…  相似文献   

12.
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 ,学生的思维将发生很大的飞跃。而学生习惯于平面思维 ,这就要求教科书准确地阐述概念 ,引导学生顺利地达到由平面到空间的过渡。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立体几何》中 ,对空间图形的“截面”概念 ,有些解释不尽准确 ,这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用平面截圆柱 ,得到的截痕在“侧面上”是“圆” ,在圆柱体上是“圆面” ,教材中都称为“圆” ,学生在认知上 ,造成了与平面几何中的“圆”混同的结果。初中平面几何教材中 ,对“多边形”、“圆”等几何图形有很明确的定义和解释。如用轨迹的观点解释“圆” ,定义为…  相似文献   

13.
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及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呢?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宜采取“外圆内方”的“铜钱形”办学模式。一、“外圆”——对外广泛适应数学上有三点定圆的公理,而职业学校的“外圆”则是由“三个适应”构成的系统。  相似文献   

14.
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化博大精深,其“天人合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智能双修”的优秀的内核,对当今的“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以学生为主体”和“全面教育”等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化中的“追求功名”、“崇尚权威”等思想理念对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也产生消极的影响。要改革当前的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传统化加以研究和区别,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基础。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及现代文明相适应,继承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和而不同、团结友善、诚实守信、协调发展等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突破单纯围绕"繁荣文化"的发展路线,以纵向的思维从经济、政治、文化各角度以及三者相互关系方面升华传统文化,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在加强对人的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求异等“方”与“圆”(前为方,后为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寻了中西传统体育文化,发现从根源上存在:开放个性与封闭保守、神本位与人本位、征服自然与顺应自然、着眼局部与考虑整体的差异,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契约与伦理宗法、冒险竞技与养生娱乐的不同,在“身”与“心”关系的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身”“心”对立与统一。分析了当前中西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困境,西:过度竞技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过度商业化导致体育道德异化;中:体育文化自信丧失、养生传统被忽视,最后提出中西体育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论文艺学的人文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学人文价值的总体指向,是人格(包括文艺学家的学术人格)的审美化。这是文艺学的学科定位、文艺学原理的“真”和文艺学发展的机制所客观呈现出的学科属性。明乎此,我们从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上,便可以做到“正反互补,择优立论”;从研究方法上,便可以做到“方法多元,万变有宗”;从理论构想上,便可以做到“百家争鸣,明义是归”。文艺学的理论体系就会呈现出以人为本,以文为用,文理与人道相通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等。其中,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等思想和理念,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这些思想是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渊源,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渊源的一个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高度升华和提炼,二者不可分割,这也构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的一个方面。这一特色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与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