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过去识字教学采用对每一个汉字读准字音.解析字形,解释字义,组词造句.抄写默写的模式进行,这样做保证了识字质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模式未必适合于所有的汉字.而且对学龄初期的儿童来说,“四会同步完成”无疑使识字任务过于繁重。正是基于这点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提速,降低难度。”  相似文献   

2.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一线老师们十分关注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既然“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就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生成”的过程。既如此,如何应对“生成”,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如何“预设”,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可使课堂教学最有效.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期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柏海山 《今日教育》2007,(6S):38-39
回想自己以前开设的一些公开课.听课教师人数往往是最多的.而且也总能得到教师们的普遍好评.其实.那时候的我还只是语文教学的“门外汉”.所上的这些课无非是“准备”充分而已.或是把别人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环节移植到课堂中来.或是刻意制造一些所谓的“亮点”以“新奇制胜”.或是借用一些声、光、电进行美轮美奂的“包装”等等.就是这样的课每每获得老师们的一致赞誉。  相似文献   

4.
师范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师资力量的摇篮,因此,师范生除了要完成学的任务,掌握知识以外,还应适当扮演教师角色,进行“教”的体验,以便能更好的把握教书育人的本领.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教的机会,创设一个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真正认识到,教师在“教中学”,学生在“学中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中学”、“学中教”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卫“教中学”这里的“教”和“学”指的是教师的教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进行简要的分析。对教学的主导性.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可行性设想,目的是能用更好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加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同理,对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心灵表白的说写训练,只要不是“强扭”.不是“附加”。不是“生搬硬套”.不是“东施效颦”,笔以为倾听童心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田兰莉 《甘肃教育》2011,(18):35-35
“预设”与“生成”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合理的预设。又需要师生配合实现有效的生成.从而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生成”中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与特点是借鉴前苏联体育课程理论和内容而设计的。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及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学校体育逐步突破原有模式,对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现象进行反思.引进了“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在变革交际之间.当前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放”为主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另一种则是以“收”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那么如何认识这两种教学组织方法的优劣呢?本文试从对“快乐体育”教学理论的认识上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流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适应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将日语专业分流为“研究型人才培育组”和“应用型人才强化组”.对“分流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段立珠 《今日教育》2004,(12):27-28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两备”.即备教材、备学生.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将“两备”的工夫做扎实.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确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对几届学生的归因分析.对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做好“两备”的思索.我发现“两备”中其实蕴含了一个核心问题——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语文材质”.又指语文教学的教材、知识等.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引导学生把同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类,做到“多题一解”,使其知识融会贯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归类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貌似”而“质异”的问题进行辨析,使学生避免由于生搬硬套导致的解题失误,能够选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分析”在当下的教学语境中“名声”可不怎么好.好像一“分析”,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剥夺。本文试图为“分析”找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教材中每章都有“阅读材料”,但大多一线数学教师对教材中“阅读材料”并没有足够重视.本文利用“阅读材料”对一类课本习题进行了纠错教学,为大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阅读材料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用教材教”,重视拓展了,还需要“教教材”吗?本期的三篇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不少人在“踟蹰”与“踯躅”间划等号.其实二词有很大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踟蹰”的解释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踟蹰不前。亦作踟躇。”对“踯躅”的解释为:“徘徊①。”“徘徊①”的解释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相似文献   

17.
在丰富多彩的代数题目中,我们都是从题设条件出发进行正确的推理与计算,从而获得结论.但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会无形地把条件“漏掉”或“增加”,而不易察觉.现举几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李佳英 《文教资料》2010,(30):162-163
“减负增效”是项长期工程.要真正实现“减负”和“增效”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需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文章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实现“减负增效”进行了探讨。指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减负增效”的保障,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说课”、“唱课”、“讨论课”、“辩论课”、“表演课”、“多媒体教学”等等课堂形式异彩纷呈。于是课堂上多了“欢歌笑语”,有了掌声喝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习情趣,实践了寓教于乐,很值得肯定。但是,若教师只借“标”新务虚.不仅走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反面.而且与新课标之“实”相左,  相似文献   

20.
刘老师“余弦定理”的教学课例独具匠心,打破了常规“余弦定理”教学的框架限制,充分体现了新、奇、趣、妙.文献[2]对其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亮点与创新已跃然醒目,不再赘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斟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