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总爱读轻松的书,受益不一定有多大,但能享受到读书的趣味。似乎很多人读书都是这样,所以中外历史读物往往倍受青睐,友人偶聚也是谈古论今的为多。相比之下,哲学气太浓的书就少有人问津,总是感到干巴巴的,没有多大趣味。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书并不太多,而今天市井间把玩哲学的人又以周易、八卦为主,哲学好像成为了相命、占卜的跟班,真有些良莠不分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出书与读书     
出书与读书■南方出书人成天与书打交道,理应多读书。在别人眼里,最羡慕的是出书人书多。但是时下不少出书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怎么读书。这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浮躁心态,这是做好出版工作之大忌。出书人应该多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凝聚,做书籍编辑工作,没有渊博...  相似文献   

3.
为了书香缕缕──“书趣文丛”出版之后俞晓群,王之江读书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终生心身相许的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以此为趣,或者说读出了趣味。那些手不择卷、终日穿行于书叶之中的人,不一定以此为趣,只是命运使然,服从一种状态而已。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以...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鲁迅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读书风景摄影展"于4月20日在鲁迅博物馆举行了开幕式。此次摄影展为期5天,是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营造书香社会,促进出版单位多出好书、多发好书,倡导国民热爱读书而发起的。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杨牧之坦言:"我们的总理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  相似文献   

5.
购书莫忘读!     
某君近年来先后购了近2万元的书,花钱购书他从来不吝惜,这是众所周知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书籍应有尽有,藏书甚多。床头床下书为伴也,不知情者,乃书迷者,此人一定才学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令人耻笑是,一次战友们在一块谈天说地时,一位战士突然问藏书最多的此君,甲午战争是哪年发生的,侵略者是哪个国家?此君不能作答,显得非常尴尬、窘迫。书,是知识的源泉。购书、藏书自然令人尊敬,但最可贵的是读书,书多未必知识多,关键是购书能否读书,理解书,消化书,运用书中的知识。切记以为书购…  相似文献   

6.
书是知识之海洋。欲求知,靠读书。诗人杜甫云:破千卷书行万里路。他强调实践的同时重视读书,要求多读书,读懂书。 人在一生中,出于不同的需要,而读各种不同的书。幼年时期,为启蒙而学识字课本。老年时期,为延年益寿而看些保健读物。中青年时期,多样化的读书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就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意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有所体会。十年前,看到一位朋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也。我决心读书。十多年来,我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等。愈是读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书犹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贵在善读,好书能使人成才,坏书则可以使人中毒.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无定性,可塑性大,这就需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图书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触颇深。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每个编辑大慨都是如此,都会有一些个人的真情实感。读书是快乐,读书是幸福,惟有读书滋味最长。本刊今年第五期卷首语叫“人的最大幸福是读书”;杨绛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没有书不好过日子”,她把读书和过日子等同起来;我也赞赏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11.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12.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乘坐地铁、公交、火车、飞机时读书。他们手里的书,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途书。  相似文献   

13.
漫谈读书     
现在,喜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还有许多青年人不会读书,有的买书多,读得少;有的不分清红皂白地胡乱读来,没有目的;有的书读得多,但不善于积累资料;有的读死书,认为书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这些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只能使自己走入歧路,读一世书,做一世书呆子。  相似文献   

14.
进入90年代,除一些读书类报刊大领风骚之外,各省党报、一大部分晚报、都市报、部分专业报都办起了读书版。这一风潮与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同步,与市场经济下兴起的文化消闲热并驾而来,给人信息、给人知识、给人趣味。从而得到读书、爱书人喜爱。但是,经过几年的运作,在如何办好读书版这个问题上,很多编辑与主管领导都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15.
鸡鸣好读书     
薛冰 《全国新书目》2008,(Z1):12-12
新春伊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鸡鸣读书文丛",我得以先睹为快的,是魏荒弩先生的《枥斋余墨》,和王振羽先生的《江南读书记》。魏先生已届耄耋之年,历尽坎坷,所言及的书人书事,纵贯大半个世纪;王先生则正当年富力强,视野广阔,读书论文,横跨东方与西方。两本  相似文献   

16.
正确地引导未成年子女读书的方法,应该是守住底线的放任自流。创造条件让孩子以读书为游戏,帮助他们寻找阅读中的纯粹趣味。所有认字的人都声称自己喜欢读书,以"大老粗"名号自称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读不读、读什么,仍是一个难辨真伪、未曾深究的话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例牌菜《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内地人均读书4.39本,比2011年的4.35本多了0.04本,这真是一个"惊人"的进步。报告还得出另一个"惊人"的结论:学历越高读书越多,博士生的年人  相似文献   

17.
读书的叛徒     
书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希特勒却粉碎了这块基石,成为读书的叛徒。希特勒喜欢藏书,痂迷读书,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但他却走向了人类的反面。读书固然重要,但须慎读,这是反思希特勒读书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拯救阅读——“深阅读”濒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纸质书阅读率的连年下跌,数字阅读率却在日益增长。 电子阅读器貌似在拯救阅读,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人”和“读书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数字阅读的浅层化在某种程序上被认为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19.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20.
英国是西方出版业起源最早、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在英国.出版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国人对书的热爱是显而易见的,火车上、地铁里、站台边、咖啡吧……读书、看报的人随处可见.喜欢阅读的人多,出版的书多,自然书店也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