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春秋赋诗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春秋赋诗是《诗经》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赋诗”介于“歌诗”、“诵诗”之间 ,盖类似后世之吟诗。春秋赋诗按其义例可分为礼仪外交类、言志观志类、劝戒讽谕类三类 ,然总体上都可以叫做“赋诗言志”。其特点一是古诗新用 ,二是借此言彼 ,三是断章取义 ,从而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隐语对话式的复杂而微妙的传播接受机制 ,一种暗含着“兴观群怨”之作用的高妙的用诗机制和独特的解读机制。赋诗是春秋这一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起始、兴盛、衰落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春秋赋诗这一独特而亮丽的文化景观 ,在《诗经》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华古籍中一部生动展现春秋时期的传统思维与文化模式的重要研究文献。春秋时期,具有神秘性原始思维方式的泛灵信仰与巫术传统,同具有人文性理性思维方式的人本理性与道德德行存在紧张的对立,形成了春秋时期独特的文化模式。笔者以《左传》中的灾异现象为切入点,试图揭示春秋时期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和为贵”是周代“礼治”社会的重要政治传统.“和为贵”在“出奔”中的体现包括:允许贵族出奔避罪、优待流亡者家属、招徕流亡者返国、为出奔者另立继承人等.“和为贵”之所以在春秋时期成为处理贵族出奔的重要准则,是当时国际环境、列国国内政治形态、社会盛行的亲亲之道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卜筮仍然是人们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对各国政治和个人命运都起着重大的决策作用和预示作用.<国语>中就保留着混杂在历史记录时人的大呈筮材扦,检读这些材抖,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时人在卜筮活劝中的矛盾心理,即事事求助于卜筮,又重人事轻天命,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左右、解释卜筮行为,从而达到"卜为我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韩厥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其生活年代正是晋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但韩厥于兼并动荡的岁月独能以清醒深远的见识,正直无私的人格和稳健谨慎的作风,为晋国的稳定和强大作出贡献,且保全了自己,成为春秋中期晋国少有的善始善终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6.
陈后主何以亡国?历来人们都说是他沉湎于诗文酒色所致.其游宴赋诗确实荒恤了国政,但这不是亡国的主因.陈后主登基之时,南朝已是江河日下,逐渐无力与北抗衡.陈后主虽也曾谦恭问政,但无多少治国手段和才能;其本性又胆小怯懦,终究不是王霸之具,只有依靠饮酒赋诗来寄托人生.所以陈后主亡国既是其治国无能的结果,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其饮酒作诗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作为才华横溢的文人和文坛领袖,陈后主嗜好文学奖励艺文,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的传世名作《兰亭叙》创作于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这年的暮春三月,初度浙江并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参加了在会稽山阴的的兰亭举行的一次盛大集会.与会者都是当时的风流名士,他们分坐在境蜒的曲溪两旁,把斟满美酒的酒杯放在溪水中,让它随溪漂流,看杯子停在谁的身旁,谁就饮酒赋诗.这天恰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饮酒赋诗、纵情尽欢后逸兴勃发,当时趁着酒兴欣然命笔,用蚕茧纸、鼠须笔即席书写了一篇诗叙.于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千古绝唱《兰亭叙》便问世了.据记载:王羲之书写此  相似文献   

8.
王力军 《职大学报》2007,(1):112-113
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两千五百年后,大同社会乃是今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新思想的产生和旧观念的束缚仍在深深地影响着史学家们的思维。《左传》中所记述的历史现象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对此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进行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左传》的伦理思想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君主"和"强国"的权力须受到一定程度制约,是春秋时期相对广泛通行的政治规范和观念.作为伟大的文化总结者的孔子,并未深刻认识和全面总结春秋时期这一最具价值的政治现实与政治思想,而是将政治的希望最终全部寄托在统治者的"自我约束"上,出现了从"过度批判政治现实"始、以"虚幻的政治理想"终的问题,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因之而产生了影响久远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春秋至战国时代,以道德立国的文化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春秋贵族的诚信之风到了战国变成了官僚诈伪而无信的道德沦丧。这种转变体现在道德主体面对社稷、职责以及他人之时,在立身行事上大相径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它为封建社会奠定了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基础,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宏观调控系统。丰厚的文化积累、良好的文化生态、激烈的社会冲突、独立的智者阶层和天才的出现,是黄金时代形成的原因。随着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帝国的建立,黄金时代宣告终结。  相似文献   

13.
公羊学说的源头,在于《春秋》之"义";而《公羊传》对《春秋》大义的解释,便构成了公羊学说的核心。《公羊传》通过它所阐释的《春秋》大义和基本命题,形成了鲜明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把握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应该注意以下十大关系,即:①屈原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圣贤的关系,②战国时代与春秋及春秋前社会以及秦以后社会的关系,③楚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④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⑤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系,⑥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的关系,⑦湖北湖南与战国时期楚国其他地方的关系,⑧真实的屈原和文化传承中屈原形象的关系,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⑩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殷商甲骨文时期没有“然”字出现。西周金文时期,“然”的本义为“燃烧”,后来通过假借和虚化的方法新增了代词和连词的用法。这两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完善和结合,并且在合用代词“然”的情况中,经过语言的演变,“然”的实词义逐渐消退、虚化,让原本独立的两个词凝固成了一个单一的词汇。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育人的行业先祖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武人集团。战国时期武人的社会地位开始下移,武人在遭受到帝制时期各个王朝的迫害性对待后逐渐沉潜到社会底层。汉代灭侠仅仅是对春秋和战国时期尚侠时代的一种反动,却意外地消除了中国武士的常态化身份,而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存在已成为阻滞民族创造力的障碍。现代中国体育人仍旧带着诸多的不兼容于儒家文明的价值符号,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心理并未完全消亡。在举国体制、大国体育以及强国体育的策略的鞭策下,中国体育看似崛起,但并未改变中国人对体育以及体育人的刻板印象。中国体育人精神的再造工作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现代的体育人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了迥异于传统中国人和典型的西方人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17.
论先秦人地关系的和谐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先秦人地关系的和谐观萌芽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中后期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它主张把人类视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主张以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社会系统内部各种人类活动彼此间的和谐来获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它蕴含了今天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解决今天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史记》与《左传》关于“重耳之亡”的比较,发现司马迁对于史料摒弃了原有的“礼”的形式,批判了以“礼”为掩饰而行私利的政治的虚伪本质,表现了他卓越的历史洞察力和对仁政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变革期,以地缘关系作为纽带的郡县制,为推动封建制的产生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秦国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其开创的郡县制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棺椁制度是我国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棺椁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经过商、周的发展,到春秋时已发展成为一套等级分明、规整统一的制度。棺椁制度发展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分裂动荡而被破坏,逐步走向衰微。通过对棺椁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衰落过程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产生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发展之完善对我国古代丧葬制度和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